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爱我的人。”

一名中国外卖员,因写诗而爆火。

这是来自江苏昆山的外卖员王计兵,在《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里写下的诗句。

除了在上一站和下一站中赶路,笔名“拾荒”的 王计兵,至今写诗超过 4000 首。

“如果说送外卖的生活是苦的,是日子里喝下的药,我的诗,就是药后吃下的那颗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最困难的时刻,王计兵说写作是让他自己心里最快乐的事。

今天分享的绝不仅是一个关于外卖员通过写诗成名逆袭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人从生命的无数微小瞬间,拾起吉光片羽,却构成了生活中波澜壮阔的意义的故事。

1.

从外卖员到稿费 4 万的诗人

王计兵的成名,来源于他一次真实的“外卖经历。”

2019 年,正在送餐的他因为订餐人提供的地址送错,不得不再跑一次。而当遇见订餐人时,对方回了一句:那么大年纪那么蠢还要去送外卖。”

这一次不愉快的经过,被他写成了一首诗,叫《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2022 年,这首诗被发出在社交平台上转发,浏览量达到了 2000 万,而王计兵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人看到。

有人称他为“外卖诗人”:在过去的 5 年里,王计兵骑行了 15 万公里,把 4000 多首诗刻在了烟盒与旧报纸上。

王计兵说,出诗集是他终极的梦想。

这个大半辈子都在辗转打工,辛苦过活的人,这样形容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苦难只是其中的一面,它可能是烂掉的一面。还有另一个华丽、光鲜的面—— 诗歌就是那一面。”

2.

一路崎岖坎坷,他从没放弃写诗

今年 55 岁的王计兵,出生在江苏。

初二那年,原本成绩不错的他选择辍学,被送进江苏沛县的一家武术学校。

三兄弟中,他身体最差,干不了农活,而父亲偶然在收音机中听见一则武校招新的工作,便将王计兵送进去上学。

后来,武校跟王计兵的父亲保证,学成之后能够让他当教练,王计兵就这样失去了在小学之后继续读书的机会。

也许因为失却,才更懂得珍惜。王计兵从小便爱捧着各种课本如饥似渴地读,从初三到高三,虽然没到教室正经上过一天课,但他把语文课本里的内容全部读完。

1988 年,十几岁的时候,辍学的王计兵跟着建筑队到沈阳打工。一颗一颗把钉子敲进木板,但他却没有让生活被敲进一样的齿轮里。

因为和中年工友没有共同话题,工友们放工闲聊的时候,他就到路边书摊打发时间。他读三毛,读一切,日落前余晖下的文字想象,是他最喜欢的时刻。

1990 年,王计兵回到江苏老家,开始帮着父亲,在村里的沙河捞沙。回想起那段日子,他说:“读书和写作是挖沙生活中唯一体会自己存在的东西”。

1991 年开始,他尝试投稿,从短篇小说写到长篇小说。

时间是利用工地上片隙挤出来的,但比这更煎熬的是要面对世俗的见地:父亲一直反对王计兵写诗,甚至亲手把他 20 万字的手稿丢尽炉子里烧了,为的是让王计兵断了念想,踏实挣钱生活;妻子曾经是王计兵的读者,但也慢慢不愿意再读王计兵写的诗: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呢?

更何况,在没有网络的年代,王计兵的那些文字大多都石沉大海 —— 当然,尽管如此,他还是一直写了下去。对他来讲,那是在砖墙泥瓦的生活中,开出的那一簇新绿的爬山虎。

2001 年,王计兵带着一家人来到了江苏昆山。一边养家糊口,一边利用碎片的时间来读书写字。

路边捡到的烟纸壳、卖水果的纸箱和烧饭点火用的纸张,都是他写诗的素材,无论是几个词还是一句话,或者是二十多页纸,他都记录下来,当然载体也从纸张逐渐到电脑 —— 他的诗终于有了可以保存的地方。

等到真正走红的时候,他的这些细碎记录被看见,此时距离他第一次投稿,已经过去了 30 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成名以后,生活也没有改善多少,但写诗对于他的意义,比所谓“逆袭”更重要,这是他书写自我,照见生活的最重要方式。

3.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苦难的”

在那一本《赶时间的人》之后,今年,王计兵又写了一本新书,叫《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读完后,只是从心而始,为那些在凡庸生活中仍然想飞翔的普通人而感动。

他写下了很多辛苦的,甚至贫困的那些人们,他们都“紧张”地生活着:比如背着其单超时外卖的外卖员、丢了羊的牧羊人、留下半颗药片的母亲。

外卖员在他的笔下:“他俯身推车的姿势 / 多像一棵倔强的树 / 在风中不去的样子 / 瘪了的轮胎和脖颈的热气 / 让他看上去 / 也像一份超时的订单”;

他把母亲比作菩萨:“菩萨也会束手无策 / 菩萨一旦愁白了头 / 低眉顺眼的样子 / 也像一个许愿的人 / 也会跪下,给别的菩萨磕头”

农民工在他的笔下,变成了“被删掉的标点符号”:“每年春天 / 当农民工大面积撤出村庄 / 就像一篇文章被删去标点符号...在辽阔的大地上 / 工厂、车间、出租房 / 以及流水线上 / 到处都是散落的标点符号 / 等着被文字重新认领”;

挣扎的,边缘的人物,却并没有苦大仇深,而是一种有点像沈从文的,平静而温柔的目光,聚焦,关注,并将他们写下。

送外卖的间隙里,他写诗,一天写几首,有时也一周写一首。但不会停下来。

等红灯,等电梯的时候,他随笔就会把关键词写在手机里,等闲下来,再把词串成诗。

曾经有读者问,为什么经历了那么多苦涩,仍然笔下温柔?

“因为笨拙”。

王计兵把生命形容为空地,而诗歌是落在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它让那一片空白是“白得精彩。”

对于旁人而言无用的诗歌,是王计兵在沉重负累的生活中飞翔的方式。

“生活像一面斜坡 / 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

“万念俱灰 / 也时常死灰复燃 / 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因为“外卖诗人”称号爆火后,王计兵的计划是为 140 位骑手出本诗集:希望能看见外卖员的生活,希望能减少顾客差评。

没有什么比那一句话更妥切: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诗歌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现实的温柔凝视。

通过写诗,王计兵理解了当年烧掉他书本的父亲,也用诗歌对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告白,他后来说,“妻子的反对促成了我写作的态度变得淡然,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而当因为有人看见他的生活而觉得“不公平”:凭什么他就要遭受那么多的苦难?

王计兵却说:我从不认为自己是苦难的。也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因为对比苦难而产生负担 —— 因为我们的生存环境不一样。

这几年以来,互联网的信息差变小,让更多“平民文学”有了被看见的可能。

传统的视角中,这些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本无接近艺术的可能,但当真的读到了看到了那些动人的作品,才真实感受到流淌在血液中的温度。

最近,王计兵的故事,因为一则叫《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的系列纪录片,又备受关注。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四个普通人和诗歌的羁绊:除了王计兵,还有育儿嫂范雨素、小摊贩陈慧、的哥黑桃...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在世界的角落里,构建自己的精神岛屿。

也绝不仅限于文学的维度。

之前爆火的临摹梵高的湖南农民画工,20 多年来他临摹了 10 万张梵高的画,原本他根本不知道梵高是谁,这只是他谋取生活的手段 —— 但直到见到真迹的那一刻,烦躁的他与孤独的梵高相遇,他大哭。

正是流淌着这些真实血液的艺术,才分外打动人。

就像王计兵有首叫《请原谅》的小诗一样。

“请原谅夜晚 / 伸手不见五指时仍有星星在闪耀 / 生活之重 从不重于生命本身。”

参考资料:

1. 【时代的一粒沙】真实故事计划|外卖大哥抬头看见月亮

2. 南风窗:农民工写书,看哭大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