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新代

“浔城故事”收录讲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文化大革命中后期,时兴举办各种宣传展览。记得九江地区有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典型展览、李文忠展览、三查成果展览、打倒新沙皇展览、罗迈生展览、农业学大寨展览、工业学大庆展览、“三学”展览等等。这些展览,大都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少数如工业学大庆展览则是在原体育馆举办。 笔者参加了以上各次展览,现还保存有一些这些展览的工作证、出入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的李文忠展览,全名是“支左爱民模范排、支左爱民模范李文忠事迹展览”,是支左部队李文忠等为抢救落水群众而光荣牺牲,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该部队六连四排“支左爱民模范排”,授予李文忠“支左爱民模范”光荣称号,全国各地报刋广为报导他们的先进事迹,江西省在万岁馆举办了该展览。

九江地区临时领导小组、6014部队、九江军分区、九江大联筹也决定要在九江举办同样的这样一次展览,场址定在九江工人文化宫。1967年12月中旬调集各系统相关人员,组成相应班子,开始工作。我亦被调入美工组。当时的展览,没有现在的科技手段,没有电脑制作,所有的画片、文字、版面全都靠人手工完成,工作量较大,美工组每人都分配了一定数量的复制画。在工作中,和一批优秀的画师共事,这里一张美工组星期天在小坝上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到照片,其中的各位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陈尚秋,陈老师搞美工的资历比大家都长,是美工组的核心人物,現在出版有多本九江地方的民俗画册。当年在展览中,我曾为其制作了一块“尚秋笺谱”木刻模板,他也为我刻制了一枚名章。

名画家蒋兆和画了一幅毛主席炮打司令部的国画彩墨像,他据此改制成一幅剪纸画像,我则改制成木刻画像,美工组每人都送了一幅。

汪昌炽,时在城建部门工作,承担展览画面的复制,我们曾在休息时一同到外面写生。多年后邀我到其家拓他在工作时捡回的有铭文的瓦片,铭文为“雄武胡进”,这是北宋时修九江城墙用于城楼上的瓦。雄武为营级军队“指挥”的名号,胡进则是该指挥的长官。九江城考古过程中已收集到很多含雄武指挥的城砖,但指挥瓦只有汪昌炽捡到的这两块,他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空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自强,九师附小美术老师。展览中一幅大型的油画,画面是南昌群众燃炮欢迎支左部队进驻江西,该画由他执笔完成。据其说,后来的九江美术馆馆长徐东林,当年曾在他画室中画毛主席登上庐山顶的油画。文革后期,他举家迁居湖北,后况不明。

郭佩文,市工艺美术厂及竹藤厂美工技术员。善长国画,展览中涉及国画部分大都由其完成。相处之中,喜欢走动,大家都称其为“郭游神”。一次和我,一天之中,步行从好汉坡登庐山,绕牯岭、仙人洞、三宝树、水电站、牧马场、含鄱口,又返回牯岭一圈,再从牯岭好汉坡下山,没有一定的脚力是走不下去的。庐山博物馆镇馆之宝五百罗汉图,原图共有200幅,几经战乱,只剩112幅。后来郭佩文花大力气,尝试依原画风格将缺少的补画齐全,无较强的功力是不敢下手的。

梁宗祯,171医院干部。为九江最早书写毛体字名家,信手写毛体字,很有毛主席的那种遒劲刚健、纵逸奔放的书法风格。展览中有关毛主席语录等均由其完成。文革后退伍调沙河九江县医院工作。

余先生(名字忘记),百货公司干部。擅长刻字,几层马粪纸粘合起来,表面再粘金色或其它颜色纸,刻出来成为立体美术字,用作版面上的大小标题。他有一套工具,各式刻刀,一块石蜡刻盘。刻起字来,又快又好。那时的展览,很需要这种人才。

其他人员:鲁先生,某小学美术老师;游阳生,市一中九八队美术人员;丁先生,九棉一厂摄影师,负责展览照片拍摄洗印;李耿忠,柴桑小学老师,负责美工组内外联络。

未参加活动不在照片上的美工组人员还有:市文工团的朱先生。市文工团美工有大小二朱,这位是小朱,赣州人,说话很风趣的一个人。美工组赴南昌观看省李文忠展览原型,在火车上,笔者和数人曾为小朱画素描像,该画还较像。

文革后小朱调回赣州去了;园林处的夏绍德,老夏平时负责公园的美化,他的特长在音乐上更胜一筹,小提琴拉得特别好。

除这些抽调来的人员外,还有一些特约来展览指导或绘画的老师,如九江师范的谭老师(女),请其来画展览的主题画:李文忠在洪水中奋勇抢救群众的场面。大家都知道她是名画家吴冠中的同学,她画时都围过来观看。这是幅大型的黑白素描画,她使用木炭条很熟练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又用手指或纸团擦抹出明暗层次,很丰富地展示出了该画要表现的主题,大家都很佩服。

后来,谭老师成为现市老年大学美术老师陈光华的岳母;地区群艺馆的林美岚老师,虽未承担具体绘画任务,其有时亦到美工组来指导,提出改进意见,星期天或会同大家一起外出写生,该年2月18日,林美岚、汪昌炽、郭佩文我们四人,一同来到南湖公园,画湖畔风景。我画的一幅,山头虽然又建起了一座亭子,但湖边的一条沿山路,仍很荒僻原始,这却是现在很漂亮,大多市民爱绕湖走的情侣路前身。

过了两个星期,又是星期日的3月3日,这次则是和吴方贵、汤炎生等到5727厂前面那条小溪写生,现在到原处去,已找不到那样的景色了,汤炎生老师如保存有老写生画,一定会有类似的一张水彩画。

相处三个多月,该展览于1968年3月底筹展正式结束,同伴们分別各回原单位,通过这次展览学习交流,我收益匪浅。但进入八十年代后,忙于业务,很少进入这个圈子,退休后,对九江地方文史感兴趣,这方面就更落伍了。56年过去,回忆往事是很怀念的,这些一起搞过展览的伙伴,已知的已有4、5位离开了我们,以上的这些文字,就算对这些伙伴们的一个追念吧!

(因时隔久远,记忆或有误之处欢迎知情者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新代

【读后记】

几个月来孙海帆老师发表了轰动九江画坛的《画说九江》系列,陈新代老师不仅提供了文史背景,他还作为画家被重点介绍。我猜测,孙老师的《画说九江》也勾起了陈老师的回忆。

多才多艺的陈老师,之前已做过多次介绍,本篇不再重复。看到五十多年前的他照片,不禁莞尔,陈老师当年的头发不仅茂密,而且颇有桀骜不驯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