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毛主席望着大渡河,正发愁时,李富春跑了过来,说:“主席,有个九十多岁的老秀才,他目睹了石达开的覆灭,您要不要见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道“大渡桥横铁索寒”,仅用短短半句话,就描绘出了红军长征时强渡大渡河的艰难和不易。

那是1935年5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突破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封锁,在云南巧渡金沙江后,准备北上与红四方面军汇合时发生的事情。

当时,挡在中央红军面前是一条宽三百多米、水流十分湍急的大渡河,河道险峻不说,周围还布满了沼泽、险滩,要想过河简直是“天方夜谭”。

更何况后面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已将中央红军死死堵在了大渡河边,若是往后撤退,更是死路一条。

此情此景,向来豁达的毛主席皱起了眉头,熟读史书的他更明白几十年前,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把自己的梦想和事业都终结在了大渡河边上。想到这里,毛主席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蒋介石自然也明白这段历史,号称要让毛主席成为“石达开第二”,他命令部队封死了所有突围道路,拉开一张网,将毛主席和中央红军阻隔在大渡河南岸,妄图将红军绝于大渡河。

局势非常严峻,党中央先是想到巧渡金沙江的经验,当时红军弄来七条船,召集三十六名经验丰富的船夫,历时七天七夜才将两万多红军运到对岸。

同样,这个方式蒋介石也想到了,他又下令收缴船只、造船材料等,还将南岸百姓的存粮也全部“征缴”。红军没了办法,只好强渡大渡河。

5月24日,刘伯承带领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安顺场,在这里他们想尽办法找到四条当地百姓偷偷藏下的船,可四条船的运力对两三万红军来说简直杯水车薪。

在安顺场两天,中央红军各种办法都想尽了、用尽了,可就是找不出任何渡河良策,自信一生的毛主席望着湍急的大渡河,愁容满面。

5月25日,事情出现了转机。这天,李富春兴冲冲地找到坐在大渡河边的毛主席说道:“主席,我们在江边找到了一位九十多岁的前清秀才,他曾目睹过石达开的覆灭……”

毛主席听罢眼前一亮,说道:“老人家在哪,赶快带我去看看!”

深夜时分,两人到了老秀才家,见其虽已九十多岁,但仍然精神矍铄,长长的胡须垂在胸前,颇有“仙风道骨”之感。交谈间,毛主席得知老人名叫宋大顺,小时候目睹了石达开兵败在安顺场。

“老人家,能否谈一谈你对石达开兵败的看法。”毛主席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朽认为,石达开兵败原因有二:一是错失渡江机遇;二是与当地百姓交恶。”宋大顺开门见山地说道。

“能否展开讲讲?”这两个原因在毛主席心中已思忖良久,他一直想找明白人再验证一下。

“安顺场是公认大渡河最佳渡点,五月雨季未到也是最佳渡河时间,太平军刚到大渡河边并未侵扰百姓……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可石达开并未立即渡河,而是为妃子诞子大摆三天宴席。这三天,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暴涨,已不适合渡河,士兵吃饱喝足开始侵扰百姓,致使两岸民不聊生……”

宋大顺揩了一把眼泪,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此时,石达开天时、地利、人和尽失,被清军、当地彝族等部队围堵,最终兵败大渡河,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毛主席听罢沉默了许久,缓缓问道:“老先生,你在大渡河边住了九十多年,可有渡河良策?”

“大渡河水流湍急,必须用特殊的渡河船,你们找的四条船可以试试,但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船夫……不过,用四条船渡两三万人显然不可能。”

宋大顺顿了顿,继续说道:“从安顺场向北走六百里有座泸定桥,要走几天时间,国民党部队不会这么快到达那里,如果能抢占先机,红军或许还有希望。”

说完,宋大顺起身作揖,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喃喃说道:“毛先生不是凡人,红军也不是太平军啊!”

紧接着,毛主席等人制定了两条渡河方案,一部分由刘伯承带队强渡,另一部分行军至泸定桥渡河。

5月26日——29日,中央红军可谓惊心动魄,赶往泸定桥的一部分红军与国民党部队展开激烈战斗。

狡猾的敌人本想炸掉泸定桥,奈何红军抢占的速度太快,他们最终只拆除了上面的木板,留下13根光秃秃的铁索。

29日下午2点,由十几名勇士组成的夺桥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边向100米外的对岸攀岩,一边铺设木板,最终夺取了泸定桥!随后,红军主力成功渡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其实,红军没有成为“石达开第二”是历史必然,正如宋大顺所说,渡河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红军抓住五月渡河期,且兵分两路,选择了安顺场、泸定桥渡河,最大限度保证了渡河方案的稳妥;其次,红军队伍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在群众中呼声很高,百姓们也愿意帮助提供一些渡河条件。

最重要的是,红军坚强的意志、强大的信仰更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也正是凭着这股“劲”,在我党的带领下,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