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11月,大战44天后,李秀成感叹:“没有粮食,没有冬季御寒衣物,这仗该如何打下?”望着曾国荃的营垒,李秀成无奈撤退,结束了雨花台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雨花台之战,太平军号称40万,实际兵力不到20万。大战持续44天,李秀成多次撕开湘军防线缺口,还打伤了曾国荃,却功败垂成。

那么,如果韩信拿着李秀成的剧本,率13位王爷来攻打雨花台,他有把握打赢曾国荃吗?笔者看来,韩信虽然能打仗,但改变不了结局。

韩信,汉初“三大名将”之首,位列“武庙十哲”,号称“兵仙”。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他是大兵团作战的高手,是刘邦夺取天下的绝对主力。

李秀成,太平天国后期顶梁柱,是综合型人才。陈玉成死后,李秀成独自一人支撑危局,在东线、西线之间来回作战,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曾国荃,人称“九帅”,曾家“国字辈”排行第九,擅长打“龟壳战”,与对手死磕到底。

单纯看军事能力,韩信比李秀成、曾国荃都要强一个档次。如果直接拉着10万人出去决战,面对面厮杀,韩信获胜没有悬念。

除了项羽,没人能在正面中击败韩信。垓下之战,韩信首次迎战项羽,汉军人多势众,楚军疲惫不堪。无奈,项羽太能打,击退了韩信的攻势。

此后,韩信构筑长壕,与项羽拼消耗。此时,刘邦有60万大军,粮草充足。项羽只有10万疲惫之师,后勤断绝,陷入“四面楚歌”境地,却依然突围而出。

韩信能打仗,这点不用怀疑,但拿着李秀成的剧本,他也打不赢曾国荃。韩信的结局与李秀成差不多,如果他选择“进北攻南”,估计也是惨败。

雨花台之战,双方都全力以赴。按照李秀成自述所说,这次战斗,太平军阵亡人数五千多,湘军也差不多。兵力数十万,才阵亡五千多,为何就打不了呢?

纵观雨花台之战过程,李秀成不是败给曾国荃,而是败给了“后勤”。李秀成所部装备大量洋枪,正面攻坚的同时,采取“地道战术”,湘军防不胜防。

激战中,李秀成也多次撕开防线,曾国荃亲自到缺口指挥反击,被太平军打伤了左额。但是,太平军也只是撕开缺口,但不能扩大战果,都被湘军驱赶出来。

如果李秀成粮草充足,弹药、物资补给稳定,即便付出惨重代价,也能拿下湘军雨花台大营。但是,后勤问题无法解决,这是一个死局,谁来都一样。

韩信取代李秀成,拿着剧本战斗,也绕不开这问题。韩信率20万大军,装备西洋火器,但精兵不多,武器与湘军相比也没多少优势,人数占优而已。

曾国荃吉字营,此时人数2万,还有曾贞干6000人在大胜关。杨载福、彭玉麟的长江水师,人数也在8千左右。湘军总计兵力,三万出头。

表面看,太平军人多势众,湘军兵力稀缺,韩信占优势,实则不然。因为,湘军拥有强的水师力量,牢牢控制长江航线,可以不断从后方调遣军队,以及筹集粮食。

太平军呢?随身携带粮食四十多天,弹药、物资补给相当困难。天京城,连自己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岂能给韩信提供补给呢?要知道,天京之战后期,洪仁玕出去搬救兵,没人愿意来,因为没有粮食吃,去了也没有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天京无法提供补给,苏福省、天浙省可以吗?答案是否定。首先,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江浙,韩信大后方不稳。其次,没有水师,江浙粮食无法运输,半路就被湘军消灭。

再则,士绅阶层不支持太平天国,苏福省、天浙省基层很乱。此时,一旦太平军在雨花台陷入僵持,江浙太平军将领会选择改换门庭。事实证明,李秀成雨花台受挫后,常熟骆国忠叛变,苏州李文炳与清军勾结,后院起火。

没有稳定、安全、充足的后勤补给,韩信与曾国荃打持久战,压根行不通。韩信想获胜,只能靠野外决战,然后运用智谋击败对手,但这点也做不到。

曾国荃铁了心“结硬寨,打呆仗”,凭借坚固防御工事,以及先进火器,足以抵挡韩信的攻势。曾国荃不会离开营寨,无论韩信如何挑衅,也不给太平军机会。

曾国荃、韩信打消耗战,曾国藩可以源源不断地给弟弟提供补给。韩信这边则粮草断绝,弹药紧缺,还无法从后方运动前线,这仗还怎么打?

韩信两次经典战役,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不是攻坚作战,且胜利带有偶然因素。例如,井陉之战,如果陈余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深沟高垒,拒绝出战,然后断了汉军的粮道,韩信估计就输了。

战后,李左车被俘虏,韩信对他说:“如果你的意见被采纳,现在我们的位置就换了过来”。韩信对李左车非常敬佩,平定燕国、齐国,都用他的计策。

热兵器时代,打仗没有多少技巧可言,武器的作用太大了。只要曾国荃坚守,与韩信拼消耗,湘军就是胜利者。战争,就是拼资源与消耗,尤其是近代战争。

一战、二战,德军都相当能打,素质、战斗力在欧洲都是一流。结果都知道,一战的堑壕战术,双方进入消耗战阶段后,德军就注定失败,因为德国耗不起。

粮食、弹药只有40多天,韩信想拿下雨花台,几乎不现实。太平军失败,不是将领不给力,而是资源不足,经不起消耗。再则,没有水师力量,原本就不足的资源,又无法集中到前线,获胜机会更是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