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见分晓。”——聂荣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渡大渡河不仅是军事行动上的胜利,更是为后人口口相传,当时现场状况惊险无比,当时情况究竟为何?

家人们动动手指点个关注,我们走进现场一探究竟。

大渡河惊险无比,红军如何定夺?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之途来到大渡河。当时红军的处境十分险恶,欲突破重围,获得一线生机,必须强渡大渡河。

相传大渡河曾是当年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地方,蒋介石又步步紧逼,欲利用大渡河的湍急之势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不禁让人牙痒痒。

前有大渡河的激流涌进,后有蒋介石的步步紧逼,红军该如何定夺?

正如“红军不畏远征难”,大渡河的惊险当然也吓不退红军。当时红一军团1师1团临危受命,担任先谴任务,前去探查地形,打头阵。1团团长杨得志接受命令后,立刻带领部队冒雨出发。

情况危急,丝毫耽误不得。5月24日晚,红1团走了80多公里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安排了两个川军连驻守。当天晚上注定不太平,团长杨得志率领第1营发起进攻,他们沿河进攻,一边进攻一边寻找船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与敌人的激战,红军顺利拿下安顺场,并顺利找到了一条木船。当时正值洪水汹涌,安顺场一带大渡河水深莫测,河流湍急,渡口水面宽约莫300米,加之对岸有四川的军阀部队埋伏,实在是进退失据。

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遇到一些进退失据的情况,很多人也许会为此而内耗纠结,但是也有很多人会努力寻找破局之法。你会怎么做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而当时红军面对此景,又该如何定夺?

18勇士强渡天险大渡河

25日凌晨,红1团在刘伯承、聂荣臻负责沿阵地进行指挥。红1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挑选17名勇士组成一个渡河突击队,熊尚林担任队长。17名勇士每人身上背有一个大行囊,配有一把大刀还有短枪一支、冲锋枪一支、手榴弹若干,还有各种作战工具。

装备齐全,根据动员战斗的宣传队分队长李水清回忆:当时军中物资十分匮乏,当时每人一条白毛巾,上面印着“祝君平安”和一个搪瓷碗。四字祝福,言简意赅,这已是当时最好的奖品。

25日上午7时,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强渡开始。营长孙极限带领17名将士们冒着枪林雨弹,这个场景可以想象穿越火线的作战场景,在激流中前进。两岸的钢枪利炮同时开火,岸上的同志全力掩护他们渡河。炮手赵章程手中的5发炮弹,仅用2发,便把敌人的碉堡炸飞天。这是最强辅助!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赵章成蓄力再打出两炮,百发百中,再次击中川军。

滚滚硝烟勇士现,闪闪刀鸣敌胆寒。勇士们在战友的默契掩护下,终于顺利上岸!

敌军哪里会善罢甘休,拼命朝着勇士扔手榴弹,勇士们凭借高陡的台阶作为掩护,沿着台阶向上猛烈厮杀。我军两岸一同开火,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一并击溃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友们陆续渡河增援18位开路勇士,同心协力,一举击溃了川军,拿下了渡河据点。随后红衣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顺利度过了这惊险的大渡河,后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17勇士和18勇士之争,竟另有隐情?

强渡大渡河明明有18勇士,后来却又有17勇士之称,其背后竟另有隐情?

1935年5月26日,也就是强渡大渡河之后的第三天,由红一军团主办的《战士报》中刊登了有孙继先编辑的《十七个强渡的英雄》通讯稿,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新闻稿。简要介绍强渡大渡河的经过,孙继先作为营长,并没有把自己写进去,把他的17位战友都写了,以至于被很多人认为当时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只有17个。

孙继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孙继先身为红军第1军团1师1团1营营长,他的指挥智慧,英勇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为人低调,他认为自己作为指挥者,应当就以自己的第一视角把那17个战友的配合展现出来,唯独忘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强渡大渡河的总指挥。

这也是有事实根据的,孙继先写得《强渡大渡河》(《星火燎原》第三集)中有记录,他当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因此加上他,强渡大渡河就有18名勇士!

致敬英雄,18勇士永垂不朽!

强渡大渡河的18名勇士最终参与抗日战争的仅有孙继先和熊尚林两人,熊尚林与1942年在张家口崇礼县日均大扫荡中壮烈牺牲。

1955年授军衔仪式时,孙继先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二级八一勋章。这是名至实归的英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18勇士永垂不朽!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个赞,祝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