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在什么时候,选人用人,都是个重大问题。

对老板来说,选好了人,组织蒸蒸日上,前景光明。

对打工人来说,了解用人标准,会更容易脱颖而出,从而升职加薪。

那么, 最好的用人方式是什么呢?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段故事,非常有借鉴意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先看一段故事。

01

《资治通鉴》原文

孔伋(孔子的孙子)到了卫国,对国君推荐一个将领,苟变。

孔伋说:“苟变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

卫侯一听,摆手道:“苟变我了解,确实有能力。但是,他当年在当小官时,因为嘴馋偷吃了百姓两个鸡蛋,这种小节都守不住,我怎么能用他呢?”

孔伋听后,笑了起来:“卫侯,您选材的标准应该向木匠们学学。木匠在选木材时,总是专挑那些又长又大的好木头,哪怕上面有点瑕疵、裂痕,他们也不会太在意,因为大部分木头还是好的,就能做出好器具。”

“现在诸国征战,能征善战的将领非常稀缺,您怎么能因为2个小小的鸡蛋,就错过一个能帮你守住一座城池的猛将呢?这种事要是传出去,邻国的国君,岂不是要笑掉大牙?”

卫侯什么反应?

他一再拜谢,表示接受指教。

原文:

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解析

先简单介绍一下孔伋。

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史记》记载:

“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

我们熟悉的《中庸》,就是他的作品。

孔伋还有一位著名的弟子,名叫孟子。

现在你明白了,这是位非常厉害的人物。

下面,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段材料。

一个组织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最高领导者的手中。

这位领导者的能力和选择,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命运。

说到领导能力,大家可能会想到很多方面,比如战略规划、团队管理、决策能力等。

但在这些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其实是知人善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才,从来都不是完美的。

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

这就好比一块玉石,虽然美丽,但也可能存在瑕疵。

那么,作为管理者,如何才能雕琢出这块玉石的独特之美呢?

这就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胆识、度量,以及高瞻远瞩的格局。

他们不仅要看重人才的品德和能力,更要学会在不完美的人才中发现闪光点。

在选拔人才时,管理者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但也不能过分苛求完美。

毕竟,人无完人,重要的是看一个人的大节、大局观。

但仅仅选拔出人才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配置这些人才,让他们能够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在一个大型交响乐团中,哪个角色最重要?

答案是最前面的指挥者。

这是一样的道理。

这段材料里,不止有选人用人,还有深层的内容。

我们来琢磨下卫侯的那番话:

“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是卫侯因为那个将领曾经贪了两个鸡蛋而不用他。

但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不少疑问。

是谁告诉卫侯这个将领贪了两个鸡蛋的事情呢?

是卫侯亲眼所见,还是听别人说起的?

如果这是卫侯亲眼所见,难道就因为一个鸡蛋的小错误,就足以断定这个人是个贪官?

这似乎有些牵强。

我们都知道,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

当我们对某个事物一无所知时,我们的判断往往会受到第一次接收到的信息影响,就像那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或者别人口中的描述。

卫侯是否也受到了这种思维的影响呢?

再说,“眼见为实”真的是绝对的吗?

我们常常说,听到的可能是假的,但看到的总该是真的吧?

可事实上,眼睛看到的也未必就是真相。

比如你和某人谈生意,看到他开着卡宴,手腕上戴着劳力士,心里可能就认定他是个有实力的合作伙伴。

但你怎么知道这些豪华装备不是租来的,或者只是表面的光鲜呢?

说到底,卫侯可能根本就不想用那个将领,只是随便找了个“贪了两个鸡蛋”的借口而已。

你也会这么做,比如为了拒绝某个不合适的请求,会随便找个理由一样。

所以,卫侯的那番话,或许只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借口,用来掩盖他真正的用意。

再一个,就是孔汲的观点。

不得不说,无论是在官场、职场还是商场,如何识人、看人、用人,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有些领导喜欢通过观察员工的小细节,比如吃饭的样子或者酒后的反应,来评判他们是否适合某个岗位。

这些方法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但若仅凭此来决定一个人的去留和职位,显然是过于仓促了。

那么,贪财与否和一个人的才能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一个人是否贪财,真的就能决定他是否值得被重用吗?

孔汲并没有直接否定卫侯的看人用人之道,但他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他提出了2点:

第一,用人就如同用木头一样,我们应该看重的是其长处,而非短处。

第二,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当然是重要的,但在决定是否重用一个人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的优点和专长。

这个观点,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或许你现在只是个普通职工,感觉用不到这些管理知识,但说实在的,不要随便限定自己的天花板,谁说你以后不能当领导呢?

当领导的前提是,你要有当领导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千万别生搬硬套。

简单一句话,要看具体的环境。

司马光给神宗皇帝提建议的时候,那时候的宋朝很强,北边挡住了契丹,南边让四周的民族都服气,海上贸易也做得风生水起,经济总量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这么一个太平盛世,道德品行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选官员的时候,首先就得看他们的道德怎么样。

要是上面的领导道德不正,那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学坏,社会影响可就不好了。

但是,子思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

在那个时候,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能就比道德更重要。

如果你只有道德,却没有能力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那不就成了一具空有道德的行尸走肉了吗?

所以,那个时代的诸侯们都知道,要学会容忍一些小的瑕疵,不能总是追求完美。

这其实,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变通。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举个例子,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对项羽阵营来投靠的人,都客客气气,想尽办法安抚他们。

但是,等他统一了天下之后,对那些曾经背叛过他的人,他可就下狠手了。

就连那个在楚汉相争中救过他的丁公,他也找了个借口给杀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环境变了,情况也变了,刘邦的利益需求也跟着变了。

他以前需要分化项羽的力量,现在却需要强调对他的忠诚,让大家都知道,背叛自己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所以,作为用人者,你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应该重用和提倡什么样的人。

一旦你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你就应该立刻换掉这些人,换上那些符合你新需求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也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

最后,说一个事件的后续。

子思推荐的这位苟变,后来成为了卫国的著名将领,也是卫国唯一的名将。

说到这卫国,也是很可惜。

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却出了不少人才。

比如说,李悝、吴起、商鞅、吕不韦,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估计不少人好奇,这么小一个国家,为何这么能出人才?

原因可能是这样:

卫国的版图,大致位于现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以及河北南部这一片区域。

换言之,其范围覆盖了现今的安阳、邺城以及菏泽等地。

在那个时候,卫国所在的地域,可被视为整个天下最为肥沃富饶的地方。

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卫国历来就钟灵毓秀、人口众多。

人多口, 按比例来说,人才出现的数量就多。

所以,各个诸侯都抢占肥沃的土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也有人表示:

因为卫国继承了殷商遗留下来的文化,同时,又接纳了周人带来的全新宗教与立法制度。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共存于这片土地上,会产生一些小小的摩擦和碰撞。

正是这些碰撞,使得卫国人的思想更活跃。

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