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家长转了一篇我去年写的文章给我问我问题,刚好等会要去天河看广州,今天没原创文章,感觉内容不错,再发一遍,没看过的家长可以再看看。

放心,这篇文章不是广告,纯分享。

先说明一下,本文的“补课”,指的既包含“补习”,也包括“培优”。

补课,对大城市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我各个学段群里的高频话题,而且再怎么“双减”,也始终绕不开。

经常看到大家补课的花费,对于本穷逼来说真是触目惊心。更重要的是,哪怕你视钱财如粪土,却也可能换不回对应的效果。毕竟对于任何物质上的东西,你花钱可以买买买,买不到就是钱不够,但是知识和效果是你花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的。

所以首先你得想清楚,你补课是为了什么?很多家长,纯粹是为补而补,是因为看到别人都在补,自己不补好像不行,是因为觉得把孩子放去补课总比无所事事好。这样漫无目的,常常就是钱花了但起不到效果的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几类较为常见的补课类型,大概是下面这几款:

类型一:短周期常规预习

短周期指的是寒暑假,提前预习下学期的内容。适度的预习,提前过一遍开学的会学到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开学回校再学,更易于消化。因此,利用假期提前预习下学期知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我认为是必要的,区别在于自己预习还是课外找老师协助。

类型二:长周期同步

一般在学期内每周一次课,进度大致与学校相当,总结重点难点,查缺补漏,适当提升的作用。

类型三:短期针对性冲刺

常见于每年春季,常见于高三和初三的学生,因为这类需求非常明确,有针对性地提高单科成绩,争取在高(中)考中获得提升,达成目标。除了日常上课外,还有不少学生脱离学校,直接在机构寻求全日制排课。

类型四:针对性的补差需求

某一学科成绩较差,基础非常一般,需要独立于常规进度和内容的教学,把以前的基础补回来。

类型五:针对性的培优需求

和上面的情况相反。校内同步内容掌握得非常好,校内成绩已很优异,有常规的拔高需求。例如小学针对杯赛,证书的学习,中学针对学科竞赛,自主招生、综评、强基等的培养。另外还有个别学校校内就会提前学习超过学生年龄段的内容,那么学生可能课外也会需要寻求帮助,例如“2+4”和部分顶尖高中的重点班。

大家应该要考虑清楚,自家的孩子属于怎样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非毕业班的中等水平学生,我认为适用的应该是前两类,即短周期常规预习和长周期同步。但事实上,因为自身的焦虑感和一些机构的误导,不少家长可能会选择过度超前,过度超前(超过1个学期以上的预习)我认为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我在 这篇文章里面谈过这个观点,这里不展开了。

(今天再补充几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很多区属学校去过度超前,很多家长盲目认为超前才会厉害,不超前跟不上潮流,其实真不是这样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大纲是依据多数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性编制的,你孩子是不是那个超越多数人的天选之子?自己掂量一下,如果不是,那超前个屁?或者起码不应该盲目。)

如果能找到合适自己程度的小组课,小班课甚至大班课,这样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后三类均带有“针对性”字眼,顾名思义,是属于相对个性化,难以组班的需求,字面意思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了。太差,连同步都吃力;太好,同步吃不饱。

对于第三和第四类学生,我想到一个很贴切的词——预防胜于治疗。从小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量把偏科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要造成到最后差到难以挽回的地步。很多高考和中考前连学校按部就班进度都满足不了需求,需要离开学校“加急狂补”的,烧钱那都是肯定的,哪怕你找到很好的老师,也还有不低的概率钱烧了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这两类学生,自然是不少机构和自由教师最青睐的群体了。到了病急乱投医的时候,可以不计成本,只为了寻求救命稻草。希望各位尽量不要让自己处于这个境地

第五类学生,就没啥好说的了,个个都想自己的孩子是成为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喜欢这样的学生。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学习自主性强,积极性高的学生,老师教10分的知识,自己可以学到12分,并通过熟练度的提升和不断的精进,推进到15分甚至更多。家长要做的就是物色老师,准备好money和做好后勤保障。

总结一下,兼顾性价比的前提下,大多数学生最理想的是合适自己水平的小组课,并且不主张过于超前。少部分个性化需求的学生要么找到合适的同学一起,要么只能一对一,贵是肯定的,而且如果本身学习能力太弱,可能吃力不讨好。

另外一些零散的关注点也可以拿出来谈谈。

比如课外辅导的科目。我建议是适当控制,能不补就不补,能少补就少补。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足够强,足够自觉。这个有点主观,家长总是觉得自己孩子不自觉,其实不是玩游戏看手机就是不自觉的,最好还是以结果为导向,成绩一直能维持,不补也就不补了(尤其是非毕业班)。

反正我的经验里,是没有见过有几个N科都在补,从小补到大的学生最后能如愿考出好成绩的。补课一旦形成依赖,要戒掉并不容易。老生常态的是,靠补上去的孩子后劲常常不足,不无道理。

你看那些高中狂飙突进的学生,往往都是小初阶段看上去心很大,爱玩,成绩不拔尖但还能维持得不错的同学,一旦到了该“收心”奋发的时候,确实有足够的灵气一飞冲天。

任何年纪的学生都需要有娱乐,玩耍,发泄的时间,初三以及高中的学生,需要有独立学习,理解和梳理知识,自行安排学习任务的时间——这是一项非常强大的能力,学生阶段之于学习,长大后之余工作生活,大有裨益。

再比如老师的选择。双减后,大机构式微,大量原机构教师单干,要么成立工作室,要么自己接学生。说实话,是比较参差的,不说老师好坏,找到一个孩子喜欢,能出效果并且你相信的老师并不容易,需要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比如我和我团队的老师,观念是一致的。几乎没有线上课,小组课学生水平要尽量平均,注重深度而非速度,没有跨年级课程,还有很多观念上的东西,所以坚持要求面谈过你觉得合适再来。

我建议,大家为孩子物色老师的时候,不要因为是朋友介绍的说多好多好就盲目选择,事先应该要有足够的沟通。沟通好你们的需求,沟通好孩子的情况,了解清楚老师的授课方式你是否认可。这样能最大限度减少你的试错成本。

巧了,我觉得我和我的小伙伴都不错,有需求的欢迎咨询叮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