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国古代虽然将职业分成三六九等,但迫于生存压力,百姓们为了养家糊口,总会将自己的职业发挥到极致。

而一门职业之所以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不仅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有传承和经验,他们往往拥有常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我们称之为“手艺人”。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力逐渐被机器所代替,手艺人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过去都是“座上宾”的五种职业,如今却在慢慢消失,你可知道是哪五种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石工艺的没落与传承

首先就是木匠,“木匠”从古代开始,就是我国的五大匠人之首,因为木头是使用最广泛的材料。原始社会时期,钻“木”取火的发现带领部落族群走入了“熟食”时代,在进入奴隶制社会摆脱穴居生活之后,木头又成了房屋等建筑的主要材料。

因为在那时社会相对落后,金属、青铜器等相对先进的材料并未广泛使用,所以多数生产或农耕器具都为木制。当社会得到发展,铁器被广泛应用之后,更加精细的木制家具开始出现,木匠因此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行业。

我们所熟知的鲁班就是木匠行业的巅峰,他从小随父亲学习木具制造,并在长大后根据生活需要发明了多种实用的木具,如因为凉亭太过死板,鲁班根据其形状发明了伞,还根据耙子的工作原理发明了刨子,这在当时很受欢迎,也为木料的精细化奠定了基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生产逐渐普及,木匠虽有技术,但通常很难施展,不过他们并没有消失。

1993年谭传华就用自己的左手闯出了一番天地,他亲手打造的精美木制品在全国拥有900多家连锁店。由鲁班发明,唐宋时期走向繁荣的木雕技术也一直传承到今天,只是这样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就是石匠,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石料的使用仅次于木头。由于材料问题,石料的处理难度较大,以至于古人对它的大范围利用较晚,但不可否认它的独特优点,比如自身比较坚固,且防水防潮。

但也因为材料的不易处理,所以对石匠行业的要求更高,匠人们需要非常丰富的实际经验和独到的眼光。例如古代那些堪称鬼斧神工的雕刻建筑,从选材到成品,每一步都需要石匠用心的打磨和雕刻。

但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机器普及且效率远超人力,规模化的制造不再要求人工的精细度,石匠也就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从如今龙门石窟修缮时所给出的资料看,最年轻的石匠也已经年过半百。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石匠自身的理念与现代要求出现了背离,真正厉害的石匠需要时间的沉淀。而如今却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路上越走越远,自然很难有新的石匠工人产生。

另一方面是作为一个石匠,有些东西是无法学习的。作为一个老师傅,当然 希望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对徒弟倾囊相授,但有些东西却是要靠天赋的,比如判断一个石料好坏的眼力。

对于师傅来说,对石料的判断可能就是第一眼的一瞬间,或许是天赋,又或许是长久以来的直觉,其中的原理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要达到这种程度,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还需要适合的环境提供机会,不幸的是石匠正好站在了时代的逆向。

融入生活中的其他三位匠人

除了木匠和石匠,第三位就是焗匠,焗匠和金属冶炼有关,也是相比之下存在时间更长的匠人。因为他的工作就是修补破损的锅碗瓢盆等家用器具。

古代乃至上个世纪时期,社会上并没有出现廉价又耐用的合金,基本都是单质金属。这类金属往往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随意磕碰就会导致出现破损或变形,而当时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大多数家庭没法做到直接换新,在这种环境之下,焗匠应运而生。

他们主要负责对破损锅碗瓢盆的修补工作,因为是金属材质,所以就算遭到撞击,破坏范围也并不是很大,只需要一块廉价的同类金属补丁就可以修好,相比于花原价购买,一个几毛钱的补丁更加划算,所以焗匠也曾掀起了热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后来随着工业发展,更加耐用的不锈钢和合金开始出现,它们不但廉价而且更加耐用,就算发生损坏也会为了美观直接选择更换,如此一来焗匠的生存空间便在不断压缩之中走向了没落。

第四位是骟匠,骟匠乃是以前城镇化发展不是那么迅速的时候出现的一种行业。主要在广大农村之中。原来的农村发展缓慢,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多数播种、犁地等都需要畜力,而骟匠主要负责的就是对农村牲畜的阉割工作。

对于农民们来说,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他们只需要保证鸡鸭等小型家禽的生育能力,而对于长时间工作的牛、驴等牲畜则需要通过绝育来避免感染疾病,从而更好的工作,所以才在农村出现了骟匠。

而当下新农村普及之后,生产、播种、施肥、耕作、收获等都直接通过机器完成,牲畜不再被需要,那么骟匠也就随之走向幕后。

最后一位匠人便是以编织为主的篾匠,从这个称呼来看,他们大多出现在南方,主要工作是用竹条编织各种各样的家具器皿等等,也是五大匠人之中至今依然兴盛的一个。

如今他们所编织出的物件已经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而是满载技术和智慧的艺术品。这些技术都是“手艺人”的骄傲,因为这曾经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结语

即使步入了新时代,我们依然不能让这些最传统的技术消失,因为在岁月的沉淀过后,这些技术也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