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控核聚变,常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人类终极能源。

3月25日,主攻此事的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星环聚能”)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由上海知识产权基金领投,华成创投跟投,老股东中科创星、和玉资本跟投,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新一代装置的设计、研发和建造。

作为本土科创观察者,我们曾长期刻意回避星环聚能,原因是这家企业所做的事情太难了,简直像人类从上帝处盗火一般,一旦实现即将掀起一场能源革命。

但随着马斯克超级火箭的不断发射与OPEN AI的成功,让我们意识到“疯狂想法+疯狂资本”出现在美国的同时,中国风险资本正不断走向成熟,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或许“可以真的赌一把”。

01

能源革命:全球竞逐的50年

成立于2021年的星环聚能现位于高陵区北方智造园区内,以建成我国首个商业可控聚变堆为己任,深耕聚变能商业应用及研发。从事的可控核聚变发电方向是公认的“人类终极能源”解决方案,一旦成功即相当于创造“人造太阳”。

▲图:公司聚变试验装置

公司核心研发人员均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所聚变团队,是一家典型的清华系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公司的两位创始人陈锐与谭熠曾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学,公司一路走来已拥有了一支由十余名清华博士带队的团队,这在全省甚为罕见。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和我们一样产生疑问,这如同科幻电影一般的场景真的能实现吗?

事实上,可控核聚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早在1939年就已得到证实,在“终点”已知的条件下,现阶段人类的探索则是要找到一条最佳的工程路径实现商业化应用,但由于一系列技术因素导致需要大量资金和超长周期才能完成实验装置建设,这也是可控核聚变被形容为“永远的50年”的原因所在。

最新突破源于2021年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使装置的“小型化”成为可能,正是在这一拐点时期,全球核聚变创业公司大量迸发,融资额呈井喷式增长,截至2023年总融资额已超62亿美元。

那么,星环聚能商业化进程如何呢?

采用“球型托卡马克”路线的星环聚能商业计划分为5个阶段(见下图),目前所处的初步工程验证阶段已完成90%,预计今年年中完成验证。下一步启动的CTRFR-1装置将彻底验证方案的工程可行性,预计于2027年完成。接下来目标则是在2030年左右建设聚变商业示范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公司商业化规划

面对明确目标,我们在与创始人陈锐的交流中更加明晰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其一是研发团队稳定。这对于硬科技企业尤为重要。据了解,公司核心团队间具有超10年的合作经验,配合默契。星环聚能也在已有清华科学家团队的基础上,与大量毕业于陕西本土高校的资深工程师合作,这也是公司选择落地陕西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是装置自主可控。在极端情况下,外采材料也可以做到100%国产化。公司在技术上创新地提出了磁重联加热模式,显著降低聚变堆的复杂程度和运行成本,为进一步高效推进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其三是工程化推进快。依托于高效团队合作,星环聚能从厂房建设到装置安装完成仅历时10个月,是目前全球已知的最快水平。以磁场强度和等离子体参数水平来看,目前已进入全球“球型托卡马克”装置前三。

▲图:全球聚变企业商业化计划时间

而短期来看,人类能源革命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据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相当数量的私营核聚变企业预计将在2030-2040年实现核聚变并网发电。最快速的案例是,获得ChatGPT之父Sam Altman及微软等机构支持的美国企业Helion计划于2028年建设第一座核聚变发电厂。

02

疯狂投资人:谁在仰望星空?

是谁在投资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变现的未来科技呢?

星环聚能此次Pre-A轮投资机构共有4家,分别为领投方上海知识产权基金,跟投方中科创星、华成创投与和玉资本,其中我们发现如下特点:

一是外埠机构居多。此次投资方中除了本土成长起来,深耕硬科技领域的中科创星,其余均为外地资本,且在地域上分布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二是倾向早期项目。本土机构中科创星对早期项目的挖掘有目共睹,上海知识产权基金与和玉资本当前所投A轮及以前项目占比也分别达到50%和55%。

▲图:公司融资历程

拉长到公司历史融资中,我们愈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些机构已然掌握了“风险投资”与“稳健投资”之间的相对平衡。

首先是已经实现了丰厚财务积淀。

星环聚能此前的天使轮融资中云集顺为资本、红杉种子、联想之星、中科创星等诸多明星资本,而逐利作为资本的天然属性,这些机构早已取得佳绩。

如红杉种子基金就是红杉中国在运行13年后发力天使投资而成立的早期投资板块,彼时红杉中国二期与三期基金就已分别为投资人带来了高达33%和37%的年化收益率,如今种子基金亦实现超70%的项目投后再获融资;如投资A轮以前项目占比超40%的顺为资本已经投出市值超百亿的超级独角兽15家、市值超十亿的独角兽约50家,并如期向LP兑现了6倍回报的承诺。中科创星也从十年前的籍籍无名,成长为如今硬科技领域的绝对领军机构,并作为早期机构管理超百亿元的资金规模。

显然,他们早已完成了不挣扎于自身温饱、给投资人有交代的初始前提。

其次是大佬们敢于挑战不确定性。

在实现原始积累之后,这些机构已经做好了承担结果的心理准备。

事实可以证明的是,这些机构对未来技术的投资早有先例。如顺为资本就在无人驾驶与VR、AR领域分别布局了6个项目;如红杉种子就投资了心识宇宙、影眸科技等多家前沿人工智能企业。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的是,在大盘子里拔出一块启动疯狂投资,既实现了安全垫,也真可以搏一搏“单车换摩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红杉种子基金AI领域投资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起初他们想象的是:可控核聚变投入资金量不小,可能需要10年以后在其他领域投出更多收益之后才能出手。但事实上,“我们出手时机比预计缩短一半,关键因素是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虽然短期看不到回报,但并没有压力,因为一旦硬科技企业突破了产品关和市场关,就可能会出现重大的变革和估值的快速拉升,从而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价值。”

在我们看来,正是创投机构的进化,才催生了对“盗火者”的巨大支持。

03

优质“催化剂”:国内资本快速跟进

行文至此,我们在对星环聚能当前融资观察中形成了两点思考。

大背景下是全球未来科技的重大突破,前有马斯克提出覆盖全球的廉价太空通信系统“星链”计划,后有OpenAI发布的ChatGPT在2个月内收获1亿用户,并在全球引发AI狂潮,让人们真实感受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存在无数种可能,相信在此震撼效应下对国内科技界和创投圈来说也是吓了一跳。

以星环聚能案例来看,“为人类盗火”的技术创新已经获得资本追逐,估值一路走高,以2023年6月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为节点,前两轮融资金额均达到数亿元,目前已开启下一轮融资尽调。

▲图:中国潜在独角兽榜单

由此引发我们第一个思考:国内“聪明钱”背后的“聪明人”已经敢对未来科技下手了。

资本可谓前沿科技的优质催化剂:有钱不一定能砸出技术的突破进展,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据投中网刊文《投前沿科技,已经卷到天使轮了》信息,2022年采访国内投资机构中,没有哪家机构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投前沿科技,反而是要加速前沿科技的投资和布局。与之相对应的是,2023年国内AI领域融资事件数比前一年增长145%。

反观OpenAI融资历程,在ChatGPT面世前已获得包括微软、彼得·蒂尔和马斯克在内的143亿美元融资(约合1034.3亿元人民币),这真是个天文数字。

那么,前沿科技企业所获投资机构性质如何?

还是以星环聚能为例,就GP来看,公司当前投资方均为民营机构,在LP层面则出现了陕财投与西安创新基金等母基金身影,本次直投出手的上海知识产权基金股权结构亦有上海科创集团持股30%。显然,更具包容性的民营资本目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就引发了我们的另一个思考:相对稳健的国有资本将如何推进呢?

在全国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或将打开投资通道。今年两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提出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结合NASA对于SpaceX的支持来看,科创企业未来将会获得更多国资入场的可能。对此,星环聚能创始人陈锐向我们表示:就趋势而言,政策红利之下,现在公司与国资机构也产生了更多接触。

而在创投机构决策中,我们预测此前容错力较低的国有投资机构正在“拓展包容度”,据金融棒棒糖了解,西安市目前正在制定早期投资的容错机制,这对投资机构来说无疑是逐步“放开手脚”,赋予国有机构更多参与到科技革命大潮的机会。

在颠覆性创新道路上,坚定的创业者与勇敢型资本缺一不可,星环聚能让我们看到“疯狂者正在陕西握手”。

或许,“不怕未来”就是科技革命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