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刘伯承元帅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那刘邓大军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呢?过程中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复考量,结果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又为何说它的本质是一场经济行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起因,是解放区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以陕北为例:1947年陕北地区遭遇数十年不遇的旱灾,导致粮食产量必然要大幅减少,陕北地区的军政人员和老百姓,当时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

当然,除了旱灾以外,胡宗南对陕北的军事进攻,也消耗了陕北大量的人力物力,严重地影响了解放军未来几年的战争潜力。

根据后来统计的数据显示,1947年陕北根据地的总人口,从1946年的150万锐减到90万;耕地面积从1513万亩降低到1150万亩;粮食产量从5.49亿斤减少到2.71斤;物价更是上涨了34倍,粮价上涨了80倍,陕北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而就在陕北经济濒临崩溃的时候,因为战争频繁,陕北的脱产军政人员从6.5万人,陡然间暴增到17万人,这样的情况犹如雪上加霜,令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忧心不已。

在战争年代,不论如何都要保证军队的粮食供给,所以边区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向农民增加税收。一边是旱灾导致的产量减少,一边是因战争的需要增加税收,令陕北农民的负担非常重,已经超过能承受的临界点。

在这样恶劣的经济状况下,被说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斗了,能吃饱穿暖活下来都不容易。当时连转战陕北的毛主席,为了能节约粮食,每天都只能吃两碗黑豆饭,常年处于饥饿状态,饿得浑身浮肿,甚至还因营养不良而晕倒过。

不仅是陕北的经济情况十分严峻,其他根据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当时所有根据地的人口加起来也不过1亿,还都是穷困山区,人力物力非常有限,如果任由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继续下去,迟早会被占据全国3亿人口和大部分城市,且拥有美国援助的蒋介石军队给拖垮耗死。

正如孙子兵法有云:“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可举矣。”在战争中经济和粮草,要么耗之于我,要么耗之于敌,二者只能选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蒋介石的大战略是通过物资封锁与军事打击相结合,以此来消耗解放区的经济,让解放军自行崩溃。那么毛泽东主席在再三思索后,便决定下一步险棋,反其道而行之,派兵去消耗蒋介石国统区的经济,给解放区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毛泽东主席与中央领导们商议过后,决定派解放军到外线作战,并且把解放区的敌军吸引到国统区。此时,解放军能到外线作战的只有三支部队,晋冀鲁豫的刘邓大军,山东的陈粟大军,以及陈庚和谢富治兵,而最适合做进攻主力的,便是面前没有敌军重兵的刘邓大军。

于是,毛泽东主席在1947年7月23日给刘邓发电报,电文大意如下:

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下定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要与敌纠缠;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军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此时的刘邓大军,已经在豫北“七战七捷”,在鲁西歼灭国民党军5万余人,缴获的枪炮电台汽车不计其数,队伍规模更是发展到12万余人,其实并不愿意放弃根据地到外线作战。

而且不要根据地作战,可是兵家大忌。自古以来行军打仗,孤军深入都是最危险的,一旦作战不利,必然要全军覆没。远有唐朝末年的黄巢作战,近有太平天国的李开芳北伐和石达开西征,都无一例外地失败,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因此,刘邓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给毛泽东回电,表示了完全拥护中央的主动进攻的措施方针,同时也报告了目前南下的困难。

比如:炮弹消耗殆尽,俘虏需要消化,经费只有数10亿法币,不足半月开支等等。如果能继续在内线作战再作战两个月,缴获更多的辎重,南下的困难就会小很多。

但当时的形势已然刻不容缓,哪里还能给刘邓多一些的准备时间呢?

毛泽东主席对于刘邓的回复,其实并不满意。他于7月29日再次电告刘邓:“来电均悉,刘邓休整半个月后,仿照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同时,毛泽东主席还在这份电报中表明:“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果陈谢和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部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毛泽东主席在电报中,虽然是用商量的口气,但刘邓还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陕北的情况甚为困难”,即说明陕北支持不住了,再不支援的话,陕北根据地就要彻底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中央在陕北,毛泽东主席和诸多中央领导人在陕北,要是他们出现了意外,那么中国的革命事业,解放全国的历史大业,必然会遭到重创。

这时,所有的问题都抛到了刘邓手中。究竟是要装备和兵力,还是要陕北以及全国战略反攻的大局?这是一个只能以集体利益为选择的问题。这已然不是一个军事任务,而是一个政治任务,经济任务,哪怕把12万人的部队拼光了,也得服从命令。

很显然,刘伯承和邓小平邓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家,已经作出了历史性的决定。

1949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开始南下,经过敌占区和黄泛区的时候,由于行动困难,不得已把重武器都扔掉了。28日进入大别山区时,基本上是人手一杆步枪,重武器和粮食衣物都没有。在差不多的时间,陈粟和陈谢部队也分别从东西两侧南下,解放战争至此转入反攻阶段。

由于没有重武器,加上粮食等后勤物资的极度匮乏,导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损兵折将,部队人数从12万多人锐减到5.8万人,难道“千里挺进大别山”就算失败了吗?

当然不是,刘邓大军遭受的只是战术级别的损失,在全国战略反攻的层面来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其实是成功的,是意义非凡的。

1948年8月,陈毅元帅给刘邓大军讲话时,就如此说道:“我们这次反攻的决定性胜利就是把蒋介石的战略方针破坏了,把战争的包袱扔给了蒋介石。”

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才能够明白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才能懂得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而亲自指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伯承元帅,也因此迎来军事生涯的最高光时刻,不仅促成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还缓解了陕北的经济危机,实在是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