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以上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大意是:汉高祖刘邦自小就时常听闻信陵君魏无忌的贤名。在他称帝后,每次路过大梁城,必定要亲自前去拜祭;公元前195年,在击败黥布后班师的途中,他正式安排了五户人家,让他们祖祖辈辈照看、祭祀信陵君的陵墓。

在我们印象中,汉高祖自小“不修文学”、“好酒及色”、藐视权贵,而且最讨厌繁文缛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混不吝”,那他为什么对一位战国时期的贵族公子如此推崇?并且还刻意在平叛后为其安排了被人世代守陵的殊荣?

我们先看看这位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有何过人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名冠诸侯、邻国相倾”,战国的传奇—魏无忌

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魏圉的同父异母弟弟。公元前276年,安釐王在即位的第二年,将无忌封为信陵君。

当时,魏国早已从战国初期的霸主之位跌下神坛,不断被秦国攻城略地;周边其他诸侯国也趁火打劫,时常想从魏国身上占点便宜。公元前273年,实在撑不下去的魏王甚至被迫向秦国割地求和。

而到了公元前266年,魏国的形势再度恶化:曾经的魏国臣子范雎逃往秦国后备受重用,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变本加厉打压魏国。

面对千疮百孔的家业,魏氏兄弟俩忧心忡忡、共同处理国政。有感于人才的重要性,信陵君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养士”措施,扭转了魏国数十年来人才不断外流的窘境: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已去世,魏国信陵君与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立,各自拥有食客数千、共领风骚。但信陵君的独特之处,并不止于此。

有一天,信陵君正在和魏王赌博,这时侯骑来报,声称北方传来烽火示警,赵国的骑兵正大举向边境压来。魏王大惊,连忙起身准备召集大臣,信陵君却拉他回坐:“兄长稍安,这是赵王出来打猎而已。”面对这一没头没脑的判断,魏王自然将信将疑、坐立不安。

过了一阵,北方再次传来情报,与信陵君所说完全一致:“赵王在边境打猎,并不是要入寇。”

大惊之下,魏王问弟弟是怎么料事如神的,信陵君解释道:“赵王身边的亲信里有臣的门客,所以赵王的一举一动,都在臣的掌控中。”

别国之君的亲信都能对自己弟弟死心塌地,那本国朝廷的人呢?魏王不禁又喜又怕,开始逐渐削弱信陵君的权力。

然而,就是靠着宾客遍天下的信陵君,魏国暂时遏止了颓势,“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信陵君之所以“名冠诸侯”,是因为他接下来的壮举。

窃符救赵

公元前258年,秦国携长平之战之余威再度攻赵,这次兵锋直达邯郸。元气大伤的赵国顽强抵抗,并且向各国求援。考虑到唇亡齿寒,魏王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出发,但在秦昭襄王的威胁之下远远驻扎在邺城作壁上观。

火烧眉毛的平原君赵胜不断派人去敦促小舅子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是赵胜的夫人):“我之所以主动结亲,是因为公子高义,能急人之困,如今邯郸危在旦夕魏军却迟迟不至,就算你瞧不起我,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

又羞又急的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顾全大局,甚至发动了手下所有的辩士轮番上阵,但魏王就是按兵不动。无奈的他,决定“不独生而令赵亡”,计划率领自愿赴死的宾客与自己一同前往邯郸赴死。

但在隐士侯羸的指点下,信陵君改变了主意,他窃得魏王的兵符,抵达邺城后击杀不从命的晋鄙,然后自己率大军救援赵国。第二年,魏军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赵国得救,秦国吞并六国的计划严重被挫。

率联军伐秦

违命擅自调动军队,等同于造反,自知理亏信陵君其后把魏军遣回,自己则留在赵国,这一待就是十年。

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蒙骜攻魏,魏军屡战屡败。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信陵君终于回到了故国,兄弟俩相见而泣。担任了上将军的信陵君,马上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在信陵君的号召力下,东方各国罕见的再次团结起来,联军不仅击败蒙骜,甚至一路往西追杀到秦国的国门函谷关。

这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首次遭遇到如此重大的失败,六国一度看到了再次与强秦抗衡的希望。军事及外交上连续失利的秦国再次施展反间计,诬蔑信陵君有心取魏王而代之。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剥夺了弟弟的兵权。信陵君从此称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四年后去世。

而在信陵君被罢黜的同年,13岁的嬴政即位秦王,再也无法凝聚在一起的东方六国则毫无抵抗之力。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四年后嬴政一统中国。

因此后世史学家认为,失去了信陵君,东方各国彻底失去了对抗秦国的最后机会,因此魏无忌堪称战国后期的奇人。但笔者认为,刘邦之所以仰慕信陵君,当另有原因。

刘邦起身于民间、建立大汉,彻底打破人才藩篱的信陵君是其人生导师

在战国弱肉强食的现实压力下,各诸侯国突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积极探索诸如荐举制、军功制、养士制等人才选拔制度。其中,因战国四大公子而闻名的“养士制”尤为我们熟知,鸡鸣狗盗、毛遂自荐等典故,将那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后世。但在这些“倾身下士”的贵族中,只有信陵君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彻底打破了阶级限制,唯才是举。

作为战国四公子中的前辈,齐国孟尝君田文最为史学家不齿。他收买人心的主要方式,是花钱,即“散财养士”,招揽对象也只求数量不管质量;而他对自己招揽人才的目的也毫不讳言,他曾声称:有能“杨文之名”,止文之过者,即使在外面受贿也没关系。因此司马光这样评价他:

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而平原君赵胜的“养士”,更是挑选对象。赵国有两个人才,一个叫毛公,藏在赌档;另一个叫做薛公,躲在酒家。信陵君召见俩人未遂,于是干脆在打听到地方后主动上门交往。平原君听说后很不屑,对他夫人说:“都说你弟弟天下无双,如今竟然跟赌博卖酒的人相谈甚欢,看来是个糊涂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陵君得知姐夫这样评价后非常生气,他愤怒的说: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他看出了平原君只是沽名钓誉之辈,当即要收拾行李走人,平原君一再道歉认错后才作罢。而平原君旗下的门人听说此事后,一般转投了信陵君。

至于春生君黄歇,笔者没有看到有关他挑选门客方式的记录,只是在《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即高级门客都穿金戴银。

而信陵君无视阶级、无视身份,推心置腹的与各路人才结交,正是他能够“名冠诸侯”的主要原因:

窃符救赵时,给他出主意的侯嬴是大梁的守门人;替他偷兵符的是魏王身旁的妃子(信陵君曾替她报杀父之仇);替他杀掉违命的晋鄙的是杀猪匠硃亥。

公元247年,在魏王请自己回去抵抗秦军时,信陵君曾因担心被怪罪不敢归国,曾被平原君瞧不起的薛公、毛公这样劝说:

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如果真的是酒鬼、赌徒,怎么说得出这样的深明大义之言。信陵君没等他们说话,立马起身驾车回国救难。

因此《史记》中说“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信陵君能以区区诸侯王子的身份调动各诸侯国协助,正是因为他掌握了人心。

而结合汉高祖刘邦的经历,笔者甚至怀疑他是照着信陵君的榜样来指导自己的。

《史记》称: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司马光也称他“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故”。

刘邦能仅凭萧何的推荐,就能登台拜将,让韩信从都尉跃升为汉军统帅;

他知道陈平“盗嫂、受金”,但因对方的才能仍能用人不疑;

英布来降,刘邦在衣食住行及仪仗上给予他与自己同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