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种言论:商鞅变法使秦国改头换面,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统一天下的虎狼之国,而其最大功臣商鞅却被五马分尸,后世的秦君有没有想过为他平反?

我估计这类网友是受了某些电视剧的影响。但历史不是电视剧,为何要给商鞅平反?完全没这个必要性、可能性;俗话说“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只看利益”,况且商鞅这事,根本就说不清楚谁对谁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弄死商鞅,符合秦国上下的一致利益

一将功成万骨枯,商鞅变法,得罪的可不仅仅是某些人,而是秦国的各个阶层。

对秦惠文王而言:即使不说私仇,商鞅也已经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威严。一朝天子一朝臣,任用商鞅推行变法的,是秦孝公;变法带给秦国的翻天覆地变化,也是在秦孝公任期内展现的。秦惠文王上来,如果任由商鞅继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会显得自己像一个捡现成的废材,如同《战国策》中的记录: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在这种“功高震主”的尴尬情况下,新君上任后最能树立权威的行动,莫过于杀掉前任君主麾下的头号功臣。

最痛恨商鞅的,自然是秦国的贵族。商鞅变法,打破了家族世袭的铁饭碗: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也就是说,原属于贵族的蛋糕,被砍掉了一大块来赏赐军功;不仅如此,根据变法的条令,贵族家的奴婢数量也受到了严格限制,而且要根据人头纳税;再加上刑不避公族,秦孝公的亲哥公子虔也被割掉鼻子,名、利、身都受到了商鞅的侵害,贵族们恨不得对商鞅“啖其肉、饮其血”。

即使老百姓,虽然从变法中受益,但同样也深受其害。商鞅变法的本质,是把老百姓绑在“农、战”这两大立国之本上。但从本性来说,耕地的辛苦、打仗的危险会让人望而生畏,商鞅的办法,就是用严刑峻法,使逃避农战带来的后果比从事农战本身还要痛苦(出自《商君书》):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其民之欲为之,非好学之,所以避害。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没有老百姓喜欢打仗,他们之所以上战场,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在变法的套路下,想要趋利避害,只有农、战这两条途径可得。在这种思路下,秦国老百姓不可能活得轻松自在:

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可以说,秦国变法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人的血泪、性命基础上的,适当的反弹也情有可原。刚上任的秦惠文王,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树立自己的权威,定会顺势而为、拿商鞅当祭品。这种代表了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好事,为什么要平反?如果真的平反,岂不是说秦国的君主、官员、老百姓都是污蔑好人的凶手?那这个国家可真坏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维护君权,是商鞅变法的终极目的,若给商鞅平反,等于否定君权

商鞅变法,体现出的成果是“富国强兵”,但本质是为君主个人服务。虽然看起来是“依法治国”,但这个“法”,是根据国君的需要而制定的;秦孝公需要使秦国强大,所以法令就围绕这个目的,把全国各阶层的力量都引导到为这个目标服务上来;消灭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是为了将各地的权力与利益都收归国君;削弱贵族,则是为了强化王权。对此,商鞅有过直白的描述(《商君书》):

国之所以治者有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权者,君之所以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权力独断于君主,这是推进变法的保障,也是变法要实现的目的,更是富国强兵的必要基础;其后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也一样是基于这个理念。

那么,秦惠文王杀掉商鞅,显然是行使君主独裁权的正常合理表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来冤枉、平反一说?如果为商鞅平反,岂不是否定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打个比方,如果秦始皇给商鞅平反,那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也会犯错?手下是不是可以公然违抗自己的王命/皇命?

所以,不会有任何后世秦君为商鞅“平反”;甚至商鞅自己,更不会提出这种违背自己理念的滑稽要求。

商鞅固然是伟大改革家,但也不是白莲花

商鞅的变法其实并非原创:理论基础来自李悝的《法经》,实践来自于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他的最大贡献,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结合秦国实际,将变法全面、深入、彻底的在秦国推行。

而商鞅变法客观上确实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但于他个人而言,更多的是出于实现个人价值、攫取名利,他并不是个默默奉献的螺丝钉。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