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在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一场席卷全球的裁员风潮愈演愈烈,席卷着一家又一家巨头。

“加拿大鹅”宣布由于需求疲软、消费者支出谨慎,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7%;华为主要竞争对手美国思科,宣布将裁减 5%的员工,约 4250 名员工;硬件巨头戴尔也宣布上一财年裁员13000人;特斯拉宣布将裁减超过10%的全球员工,据估算裁员影响员工超过1.4万人……

整体经济不佳或需求颓靡之时,面对营收、利润下滑压力,通过裁员措施降低成本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选择。

而今,这场裁员风波也吹进了家电行业——退市半年的百年巨头东芝,宣布裁员。

一、“卷入”裁员潮,东芝宣布拟在日本裁减5000人

据央视财经4月19日消息,日本多家媒体近期报道,东芝公司正计划在日本国内裁减员工约5000人。这是东芝去年年底宣布退市之后的首次大规模裁员,引发日本社会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统计显示,东芝在日本国内的员工共有大约6.7万人,这次裁员的比例超过了7%,主要对象是东芝总部总务部等二线管理部门,主要裁员方式是在企业内征集自愿离职的员工。

估算显示,其人员遣散成本高达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7亿元。目前裁员详细计划正在制订中,预计今年5月将与工会展开协商,确定各部门的裁员人数。

有日本媒体评论,本次裁员可削减人工成本,便于东芝将资源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和数字经济等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但也有意见指出,本次大规模裁员其实是经营不善下的无奈之举。

根据东芝方面发布的数据,在2023年4月-12月期间,东芝的亏损达到10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面对高额的亏损,使得东芝方面需要尽快调整组织架构,削减人工方面所要支出的成本。

作为日本的一家老牌企业,东芝的认知度在日本颇高。但是,在近年,却频频爆出丑闻,以及经营不善的消息。2015年4月,东芝爆出了会计丑闻,经营状况恶化,近一步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之后,东芝为了改善财务状况,接受了多家外国基金入股。但是,外国股东和管理之间矛盾不断,使得东芝陷入了更为混乱的局面。最终,去年12月,东芝结束了其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宣布退市。

目前,东芝内部正在加紧改革,缩减非核心业务,并且在今年年初设置了新的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人工智能等方面新的技术研究。

二、百年巨头黯然离场,给厨电行业的三点启示

曾经与夏普、松下并称日本白电“三巨头”的东芝,过去风光无限,是日本乃至世界的骄傲。开创了日本乃至世界多个第一,其主营的医疗业务、家电业务、笔记本电脑业务等,常年霸占世界前三的位置。

巅峰时期,以530亿美元的营收登上世界财富500强榜单,位居第32位,排名在索尼、本田、雀巢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家拥有近150年历史的巨无霸,却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逐渐失守市场地位。2023年不仅跌出2023财富500强榜单,更是在12月结束了74年的上市历史,宣布退市。2024年,经营困局下的东芝断腕求生,开启大规模裁员。

对于东芝而今的境遇,我们感到惋惜和唏嘘的同时,可以从中汲取诸多启示。

其一,把握产业规律,坚持创新。

时下高频热词“新质生产力”概念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未来,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东芝之所以能屹立百年,就是源于其曾经在多个领域的创新突破,这为其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坚实根基。

然后在技术快速迭代和市场环境日新月异变化的浪潮中,东芝对趋势发展认知不足,进入了错误的赛道,掉了队。

其二,诚信经营是企业底线。

诚者,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企业,诚信是不可突破的红线。东芝的衰落致命原因之一,即是其造假丑闻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5年9月7日,东芝向公众表明,在过去七年虚假夸大收益情况,比实际收益高出2248亿日元(约合19亿美元),这一金额是这桩丑闻案被调查之初预计金额的四倍多。

造假事件曝光后,东芝股价大跌、市值缩水40%,包括社长在内的16名董事有半数辞职。为此,东芝形象一落千丈,财务状况也进一步恶化。

其三,当断则断,否则必受其乱。

俗语言,当断则断,不断则乱。

2006年,为了开拓核心业务,东芝以高于市场价3倍的57亿美元收购美国西屋电气。这场成本极高的跨界,因自身缺乏核电基因,很快亏损。

面对此,东芝不仅未及时止损,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加码。直到2011年地震加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慌乱之下的东芝才开始止损。然而,为时晚矣,彼时东芝核电亏损已高达9000亿日元。百年基业亏损一空,还欠下巨债。

加入全球裁员大潮,断腕求生,聚焦资源投入基础设施、能源和数字经济等前景看好领域的东芝,未来能否浴火重生?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