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毛泽东的几个子女中,李讷是年纪最小的,同时也是得到关爱最多的一个。由于革命时期四处转战的原因,毛泽东的很多孩子都没有在他的身边长期生活过。只有李讷,不管毛泽东工作再忙,也没有把她送去保育员。

而在李讷的思想和生活中,父亲毛泽东的影响自然是最深远的。有一些生活习惯,哪怕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李讷依然坚持着,她早已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讷

年纪最小,得到关爱最多

1958年,李讷突然得了盲肠炎,急需住院做手术。同时,由于小时候曾有过一次打针针头断在肉里的事故,便想着这次就一起把两个手术都做了。

当时江青并不在北京,于是毛泽东便亲自联系了北京医院,由院长、外科、内科大夫一起为李讷制定手术方案。

阑尾手术做的很成功,但在取断针的时候却出了点问题。由于时间太久,李讷身体里的针头已经移了位置,医生找了半天都没有。最后,大家只能把李讷抬到了X光透视室,一边拍片,一边找针。

后来针头是找到了,但是由于手术不是在无菌室做的,导致李讷术后伤口感染,引起高烧。

毛泽东一直非常挂心这个小女儿的身体情况,2月3日,他彻夜未眠,到了中午,终于有点睡意了,但还是放心不下女儿的病情,于是在半睡半醒中拿笔给李讷写了一封长信。(信的内容很长,这里只节选一部分)

李讷:
……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妈妈很着急,我也有些……妈妈很不放心,打了电话给我,她放心了。李讷,再熬几天,就可完全痊愈,怕什么?
……你大概十天后准备去广东,过春节。愿意吧。到那里休息十几天,又陪伴妈妈。
亲你,祝贺你胜利,我的娃!

毛泽东

毛泽东的信中流露出无限温柔的亲情,又在信中三次提及“妈妈”(即江青)。李讷收到父亲这样的信,心里十分感动。后来回忆时,李讷曾说:“从这些信可以看出,那时爸爸妈妈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同时能拥有父母双亲的疼爱,可以说,李讷是兄弟姐妹中最幸福的一个了。就连同父异母的姐姐李敏都说,自己很羡慕李讷。

李讷的学生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讷在北京的育英小学插班念三年级。当时,很多干部子女都在这里上学,这里集中了北京优秀的师资力量,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很重视,老师们也都很好。以至于很多年后,李讷对于小学的生活,依然记忆深刻。

1953年,转眼李讷就要升入中学。当时她考入了和姐姐李敏一样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毛泽东为了不让女儿有优越感,就让她们刻意隐瞒了自己父母的真实姓名,每次去开家长会时,也都是李银桥(卫士)、王鹤滨(保健医生)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和孩子们

从小李讷就深受爸爸的影响,十分喜欢读书。毛泽东曾亲自给李讷划圈批注过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篇赋,总计1590首。李讷在上初中的时候,就会背很多古诗了。除了古诗词,她还熟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书籍。这也让当时李讷的中学同学纷纷感叹:“李讷是个博士!”

和小时候不同,上了中学以后的李讷开始不爱穿花衣服、长裙子了。在李讷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像一只小蝴蝶一样在毛泽东身边飞来飞去。可一到了中学,李讷却开始喜欢上深色的学生服,灰色、蓝色的粗布裤装。虽然身边的同学也有穿高级服装,戴进口手表的,但李讷谨记爸爸的教导,从不搞特殊,更不会显露自己的身份。

由于家庭的特殊,李讷在学校里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事事注意影响,这也导致她不太喜欢交朋友,一直都是独来独往,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青少年时代,李讷由于父母的遗传,长相很出众,但她又拼命想掩饰这种美丽,以自觉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和世界观。

就这样,天性活泼的女孩,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竟真的像她的名字一样,“讷于言”了。

李讷

1959年,李讷从高中毕业,她的成绩很好,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为了庆祝李讷考上大学,母亲带着她上了一次庐山,一直到8月16日庐山会议结束,她才和父亲毛泽东一起下山。

1961年夏,李讷和堂弟毛远新又去了一次,那次在庐山住的时间更长。

和爸爸一样,李讷也十分喜欢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李讷觉得爸爸的这首诗写的非常好,“飞”字灵动异常,“跃”字威风八面。奇瑰的笔墨让原本雄伟的庐山瞬间又拥有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上大学的时候,李讷刚好赶上三年困难时期,那个时候全国人民都挨饿,李讷身为毛主席的女儿,也没有例外。毛泽东不仅不让她带零食,也不许她加餐,后来卫士李银桥都心疼地看不下去了,偷偷给李讷送了一些饼干,但还是让毛泽东知道了,生了大气。

1966年,李讷大学毕业,随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当编辑。

毛泽东和李讷

刚到报社的李讷,端庄大方,侧脸看起来很像毛泽东。不过根据江青的嘱托,李讷的真实身份是保密的,所以一开始,全报社里只有4个人知道她是谁。不过后来,慢慢的大家也都知道李讷是毛泽东的女儿,每次开会的时候,就会想让她上去讲讲话。李讷很是谦虚诚恳,即便上台讲话,也是说自己“只上过几年学,很年轻,很幼稚”,“爸爸让我多向叔叔阿姨学习”等等。

在解放军报社,李讷住在单身宿舍里,她的家具很简单,除了床和书桌,只有一个装衣服的旧箱子。这个箱子是李讷从家里带带来的,十分珍惜。同志们不解,问她为什么对这个破箱子这么宝贵,李讷说,这是爸爸以前用过的。

李讷从以前上学的时候就被毛泽东教导,不能坐小车,要么走路,要么和大家一起坐公交车,如今参加工作了也不例外。一次大雪天,好心的领导想给李讷派车,送她回去。李讷听后赶忙拒绝:“好叔叔,千万不要派车,爸爸知道后会批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

二次婚姻,李讷感受到了家庭的幸福

1966年5月,李讷被调回北京。后来在农场工作时,结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徐宁。

徐宁本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东北人,文化水平不高,但长相好,人也机灵热情。他看到李讷每天辛苦工作,也不和别人交往,就想帮帮这个落寞的女孩。平时工作闲下来,徐宁就会主动拉着李讷聊聊天,打打球,一来二去,两人逐渐走得更近了。

很快,二人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毛泽东也同意了这门亲事。只是好景不长,二人婚后一年,便走向了分离。

从1976年10月开始,李讷就过上了孤独、冷清的生活。中央办公厅给她分配了一套警卫局宿舍的四居室,李讷带着儿子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右一为李讷

很长时间里,李讷的工资都不够她和儿子家用,家里的被子一半铺一半盖,每天只能买一毛钱的肉,儿子也因此长得很瘦。最困难的时候,李讷忍痛将自己的一些书拉到旧书店卖掉,那些都是她曾经钟爱的精神食粮,但当下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日子过了很久,直到后来政府对她进行了关照和补贴,李讷的日子才终于好过了一些。

对于李讷的困苦生活,周围人其实都非常同情,但在那个年代下,大家心里也有顾虑,害怕太热情反倒显得自己想从人家身上“沾点光”似的。再说真想帮也难,那会谁不是两手攥空拳,帮也帮不到点子上。

曾为毛主席担任警卫员的李银桥十分关心李讷的生活,他的妻子韩桂鑫曾照看过小时候的李讷,她俩有着深厚的感情。毛泽东去世后,李银桥夫妇俩经常聊起李讷,他们很想为主席的这个小女儿做点什么。

有一次,李银桥夫妇去李讷家中串门,闲聊时提起找对象的事,李讷惆怅地说:“谁肯找我啊?”李银桥夫妇却宽慰她:“你别这么说,你爸爸是伟大领袖呢!”

李银桥夫妇

正当李银桥夫妇俩发愁的时候,一个最合适的人出现了,此人名叫王景清,和李银桥以前都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友,如今在昆明军区某分区当参谋长。王景清以前是结过婚的,但因妻子过于争强好胜,最终感情破裂离婚。如今王景清单身很久,也想建立新的家庭。李银桥夫妇一看,这不正合适嘛!于是就找了一个时机,介绍李讷和王景清认识。

李讷第一次见王景清是在自己家里,两人通过聊天,发现彼此性格契合,有共同语言。王景清比李讷大十几岁,但容貌显得年轻。当年在延安警卫团工作时,他就见过小时候的李讷,那会儿战士们都喜欢逗李讷玩。没想到如今,俩人竟然又相见了。王景清生活经验丰富,很能关心、体谅李讷。于是一来二去,两人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终于确定了关系,走到了一起。

婚后,李讷夫妻二人尊敬互爱,日子也过得和睦幸福。

李讷、王景清

王景清曾说,李讷身体不好,家中里里外外他是一把手,买菜做饭基本上包了。李讷对丈夫也很关心,很尊重。她过去从未做过针线活,后来也开始学着为丈夫做衣服,织毛衣。

晚年的李讷生活十分简朴,她身上穿的毛衣、毛裤,都是以前穿旧的又拆了重新织的。友人经常劝李讷买点新衣服穿,不要总穿那些过时的衣服了,可李讷却总说舍不得花钱。谈起现在的生活,李讷说:“那些年,自己一个人挣工资还带着孩子,生活过得紧巴巴的,这不,老王来了才好多了。”李讷说着把脸扭向王景清,然后风趣地说:“现在我们家数老王官大,他是财神爷。”坐在一旁的王景清咧嘴笑笑,没有作声。

李讷和友人交谈时,多次谈到了各级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她的关心和厚爱。

1981年,李讷在中央警卫团工作时,组织上为了照顾她的生活,分给她一套四居室房子。

李讷和王景清结婚时,许多中央领导同志和过去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很关心。在李讷结婚的当天,杨尚昆还派秘书给他们送来了一对精致的枕套,还有巧克力糖,表示了对李讷结婚的祝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讷、王景清

李讷深情地说:“这些年来,不仅各级领导和组织对我关怀备至,还有许多的普通群众牵挂着我。有的给我写来了热情洋溢的问侯信,有的还寄钱寄物。有直接寄给我的,也有通过其它途径转的。对此,我们全家表示感谢。还有一位山东枣庄的工人,通过毛主席纪念堂,给我寄了3000元钱,纪念堂工作人员给我送来后,我如数退回去了。人们对我的情意我领了,但钱我不能要,人家的钱也来之不易。”

李讷在北京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姐,他们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毛岸青和李敏。每逢父亲的诞辰日和忌日,他们经常会相约见面。平时因各自身体原因,家庭间的往来不太多,但也经常保持联系。长李讷4岁的姐姐李敏,近年来身体较差,行动不便。李讷和丈夫老王有时也亲自登门看望。直到2021年3月1日,王景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离世,享年94岁。从此,李讷又恢复了一个人的生活。

李讷、王景清

李讷的韶山情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思念毛泽东。”

这是红色歌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中的一句歌词。李讷就像这歌中唱的那样,日夜思念着爸爸,也思念着爸爸的故乡韶山那片土地。

1984年8月,李讷和丈夫王景清一起回到了韶山,她终于第一次踏上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她新鲜、好奇,同时又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仿佛她就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似的。

在韶山的访客登记册上,李讷没有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了丈夫王景清的名字。人们一开始没有认出她来,直到她哭倒在爷爷奶奶的坟前,乡亲们才知道,毛主席的小女儿回来了!

后来,李讷来韶山的次数慢慢多了起来,她喜欢这片土地,在这里她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气息。

毛泽东

1993年,李讷再次来到韶山。在毛泽东纪念馆,李讷写下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以表达自己的激动和振奋。来到滴水洞,李讷又写下了“永远的怀念”五个意味深长的大字。

在丈夫还在世的那些年,李讷和他一起重走了父亲毛泽东走过的许多地方。1995年7月15日重回延安。1997年去井冈山,李讷还多次去西柏坡。

每逢毛泽东诞辰和忌日,李讷夫妇和孩子效芝都会以普通人的身份,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随着人流,他们缓缓进入庄严肃穆的瞻仰大厅,然后,便消失在挤公共汽车的人流中。

李讷每逢父亲诞辰和忌日到纪念堂瞻仰遗容,除了偶尔搭别人的便车以外,都是挤公共汽车去。到了晚年,她的身体不太好,但一般都坚持去。在那里,她重新看见了父亲,仿佛看见养育父亲成长的那片神奇沃土——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