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我国建设进行了大力援助,却也让我国欠下了巨额债务。这笔资金促成了新中国的迅速工业化,却也被苏联用来作为束缚我国的枷锁。尤其是中苏交恶之后,苏联开始向我国“逼债”,更是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一次,苏联外贸部副部长访华,其实就是来“逼债”的。会谈结束后周总理送他出来,然而在经过中南海的一块假山石时,这名副部长就指着假山石嘲讽道:“你们总说没有钱还债,我看这个就可以用来抵债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此人如此嚣张,周总理也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你们要的话就拉回去吧!”

那么,当时中国究竟欠了苏联多少钱,又为何欠了这么多钱呢?我国最后又是如何还清这笔债的呢?

当时我国欠下苏联的债务约为86亿元,这个数字跟部分人印象中的50亿元有些出入,因为50亿元这个结果是没有将苏联的“抗美援朝贷款”和部分设备售卖统计进去的。

1964年周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十四亿零六百万新卢布,已经按期偿还了十三亿八千九百万新卢布。”

这个“新卢布”是苏联货币改革后的单位,总数换算成当时的人民币约为86亿元。当然彼时人民币和卢布的价值和现在都大不相同,不过无论如何,这86亿元对我国而言也是个天文数字,在我国外债中占比最高。

那么我国为何会欠下这么多钱呢?这86亿元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军备转售,经济建设贷款和抗美援朝贷款。

先说军备转售,1945年抗战胜利后苏军“租借”了旅大地区,也就是旅顺和大连。后来在毛主席的压力下苏联同意撤出旅大,但驻军和舰队可以走,苏联在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就不太好转移了。赫鲁晓夫便提出将这些东西折价卖给我国,毛主席考虑到这将大大促进我国海军发展,便同意了。

接着是经济建设贷款,苏联向我国提供了一系列援助项目以促进我国工业化,统称为“156工程”,这自然也是一笔巨款。

最后是抗美援朝贷款,苏联本来许诺我国抗美援朝后向我军支援一批装备,但事到临头又反悔了,只肯售卖。为了战争的胜利,我国还是购买了大批苏式装备,还将一部分装备送给了朝鲜。但苏联可不管那么多,这会儿还是来要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们欠了苏联的钱,本来就是应该还的。但问题在于,苏联才是违约的一方。当初借款时,苏联已经规定大部分贷款都是长期贷款,是可以让我国在几十年内慢慢还的。然而转瞬之间,苏联便食言而肥,不但停止了援助,还要求我国迅速还款,连部分当初声称可以免除的贷款也来要了,并一再催逼,这就很恶劣了。

并且,苏联逼债也很狡猾。他们自知理亏,因此为了避免落人口实,便没有以外交文件的形式来催债,而是直接派人来要。中苏交恶后苏联依然时常派官员访华,就是来要债的。

正是因为苏联要债的方式特殊,因此后来部分学者还不承认苏联曾来“逼债”。但1960年时,中央和地方都成立了外贸小组,这一特殊的“外贸”就是还债。毛主席当时也曾说:“中国人不信邪,不怕压,也不怕逼债!”

那么,我国最后是如何偿还这笔天价债务的呢?

一方面是农产品还债,在那几年,大量农产品被送到了苏联,这也是“外贸”的形式之一。当时许多人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各地宰杀了不少猪、羊、鸡、鸭等牲畜,市面上却很难买到肉,就是因为这些肉制品都用来还债了。

除此之外,这几年还扩大了水果种植面积,采摘了大量水果,但老百姓还是很难买到水果,因为这些水果也是用于还债的。苏联人对水果还很挑剔,定了一个严格的标准,不符合他们标准的水果就不要。

另一方面则是矿产还债,苏联缺乏金属矿和稀土资源,我国便向苏联出口了大量矿产品。比如可可托海的金属矿,就颇受苏联欢迎。我国将大批工人调到新疆矿务局,展开“采矿大会战”,将大量矿产开采出来运往苏联,大大减轻了我国的债务压力。

最后,我国靠着大量农产品和矿产出口,硬是在1965年就还清了全部欠债。这会儿逼债的始作俑者赫鲁晓夫已经下台了,但其继任者勃列日涅夫照样执行反华政策。只能说工业不发达实在憋屈,只能靠这些较为原始的产业还债,因此毛主席才这么重视工业化。

事实上,赫鲁晓夫也曾允许我国延期还债。60年代初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兜售“三和”理论失败,便又想到了我国。

赫鲁晓夫为了争取我国的支持,提出延长我国的债务期限,还可以恢复对我国的部分援助,前提是我国得加强和苏联的“合作”,在国际事务上追随苏联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毛主席却拒绝了,表示中国人民有还清债务的志气,最后还是在短短几年内偿还了欠债。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毛主席为何要拒绝苏联“慷慨”的条件,而选择了看似更艰难的道路呢?这正是为了独立自主,不让我国的发展道路被苏联所绑架。

事实证明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三十多年后,当苏东剧变的风暴到来时,那些和苏联高度绑定的国家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而那些和苏联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国家大都幸存了下来。由此可见,长痛不如短痛,毛主席当初和苏联切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