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阵子,香港兴起了一股开户热潮。

不少内地朋友不远万里,就为了在香港银行开设账户。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享受香港银行提供的高达10%的理财收益。

一开始,我也觉得大费周章,不太理解。

但后来,我才意识到是自己的认知跟不上了。

在香港这样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个人财富增值有着无限可能。

股票、期货、债券、基金……

你只需拥有一个香港账户,就能尽情遨游全球金融市场,享受到大量投资机会带来的丰厚回报。

香港人对财富的包容态度,也体现在他们看待官员收入的方式上。

在香港,只要不是利用手中权力去巧取豪夺,官员个人拥有财富并不是什么问题。

举个例子,现任立法会议员兼乡议局主席刘业强,名下有20处房产,在香港和内地还拥有大量地皮。

但民众对他的财富并无异议,认为是稀松平常的事。

因为在香港,"高薪养廉"是公认的反腐策略,官员通过正当途径致富无可厚非。

这种不盲目仇富、只反对权钱交易的价值取向,与一些地方把清贫视为道德标杆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香港官场的清明,是廉政公署多年努力的结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贪污盛行曾经是香港的痼疾。

当时的警队探长吕乐靠着收受贿赂,就搜刮了几亿资产。

面对严重的腐败问题,时任港督麦理浩痛定思痛,决定成立专门的廉政机构。

1974年,香港廉政公署正式运作。

但它的"首秀"并不顺利,很多既得利益者对其严厉打击腐败的做法心存不满,处处设置障碍。

好在廉署坚持不懈,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

几年下来,反贪力度不断加大,腐败问题逐渐改观,廉署的威望也随之确立。

廉署的意义,不仅在于惩治贪官污吏,更在于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反腐制度。

比如,香港实行高官财产申报制。

每年,特首、司长、局长等重要官员都必须公开申报个人及家人名下的资产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申报结果除了在政府公报公示,还会有大量媒体跟进报道。

在这样的透明机制下,官员要想隐瞒财产、暗中敛财,难度很大。

据统计,目前香港22位高级官员家庭平均拥有不到2套房产。

行政长官李家超更是只有1套自住房,4位局长甚至一套房都没有。

可以说,在香港,不愁吃喝的清官比比皆是。

事实上,"阳光下运作"的反腐机制,已经成为香港的一大特色。

除了财产申报,香港还对公务员和官员的日常行为有着严格规范。

比如,公务员一般不能接受商人宴请,也不允许炒股投资,以防止权钱勾结。

即便如此,香港官员的待遇依然十分优厚。

政务官的年薪动辄数百万,退休后还能领到数额可观的养老金。

这既是对他们辛勤工作的回报,更可避免因生计所迫而铤而走险。

在"高薪"和"阳光"的双重保障下,"贪"自然就失去了土壤。

香港的廉洁,还得益于极为宽松自由的投资环境。

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个人可以充分参与环球金融市场,对冲避险、获利增值。

在股票、期货等传统投资领域,港人可以通过打新、买壳、做空等方式,灵活把握市场脉搏,从价差中获利。

近年来,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虚拟货币、区块链等概念大热,港人又多了新的致富途径。

可以说,在香港,见多识广者自然不乏其人,官员们更是如此。

在这样一个商机无限的大都市,靠本事赚钱实在太容易,又何必去铤而走险、以权谋私呢?

此外,香港的法治环境和新闻自由,也是维系廉洁的重要因素。

香港拥有健全的司法体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贪官污吏一经发现,必定严惩不贷。

媒体的监督也不可或缺。

港媒直言不讳,对权贵丑闻从不手软,这种如影随形的压力,也使官员们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总的来说,香港的廉洁是制度、文化、市场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其中既有外部的强力约束,也有内在的道德自律;

既有物质上的诱因,也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多元开放的现代化城市,香港在反腐倡廉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反腐不能只靠"堵",更要注重"疏"。

只有不断完善制度,提高透明度,同时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激发正当致富的积极性,才能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的土壤。

对普通民众而言,香港的金融活力和包容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通过正当途径改变命运的无限可能。

这种开放、阳光、充满希望的精神气质,正是香港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