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土地书声琅琅

彩云南书香氤氲

4月23日至25日

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

在云南

打开一本书的方式有很多种

为什么这座背篼里的图书馆

这么受人喜爱?

云南大关县曾经的“背篼图书馆”,为山里的群众送去书籍 图源: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的风”也吹进了云南的大山深处

在昭通市大关县

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的自然条件

一度造成许多边远村落

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发展滞后

特别是在不通公路的村寨

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2016年

大关县独创“流动的书香——背篼图书馆”

发动一批又一批基层工作者

和志愿者背起装满图书的背篼

无惧风霜雨雪

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

为大山深处的各族群众

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

如今背篼升级为“流动图书车”,送去的除了书籍还有更多公共文化服务 图源:人民网

目前,大关已在全县16个偏远农村

建起固定的图书馆

配备1个书柜700册图书

“背篼图书馆”也升级成

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流动图书车”

不止大关,如今,云南各地接连打通

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

全省共建成在运行的农家书屋15328个

保有图书2600余万册

覆盖了全省所有的行政村(社区)

为什么在乌蒙山区

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市级“作家群”?

云南人爱看书,也爱写书

云南的文学地图堪称五彩斑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孩子一起看书 图源:中新网

20世纪50年代

一批军旅作家用独具云南边地风味

的文学作品征服了广大读者

在全国形成了“云南热”

开创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彩练》《绿灯》《边疆文艺》《滇池》

《个旧文艺》《金沙江文艺》《石林》

《思茅文艺》《玉龙山》《临沧文艺》

《孔雀》《版纳》……

改革春风吹满地

云南一批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涌现

当年,处于“贫困锅底”的昭通

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1998年,《人民日报》首次关注

昭通地区文学现象

认为这是一种

“绝不同于流行趋势的令人兴奋的新气象”

1999年,被喻为中国文学期刊“黑马”的

云南《大家》杂志

发表了时任编辑雷平阳调研文章

首次提出“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

图源:中国作家网

夏天敏、雷平阳、李骞、黄玲

潘灵、吕翼、樊忠慰、胡性能、刘广雄……

早在1999年底

在云南省作家协会首期聘任

的23位签约作家中

就有8位是昭通本土或昭通籍的作家

另据统计

2001年云南作家在

全国大型期刊发表的作品总量中

昭通作家占了73%

这个群体就像一个山脉

“不是孤峰耸立,而是连绵不绝”

昭通城区 图源:昭通日报

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

昭通便是

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是“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

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

更是中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昭通古称朱提

“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

下接南诏大理文化

被誉为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文化深入骨髓成为一种信仰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也无法阻挡

为什么云南人“第一座图书馆”

是刻在山崖上的?

流行歌曲《爱在西元前》唱道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其实,比汉谟拉比法典还要更早

云南人已经开始在山崖上记事

先民们将矿物粉末和动物血液或树胶混合

制成有色颜料

用竹签、树脂等工具

将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生活等社会场景

刻在人迹罕至的巨大岩石上

沧源崖画 图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沧源崖画

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

共有图形1100多个

图像包括人物、动物、房屋

道路、村落、树木、太阳、手印等

多为狩猎和采集场景

也有舞蹈、战争等内容

除了沧源崖画

云南还有大王岩岩画、金沙江岩画

它克崖画、苍山崖画等

据统计,自1957年至今

云南省境内已在12个州市发现崖画

这些崖画类型丰富

包括彩绘、凿刻、手印、凹穴等

几乎涵盖了世界崖画所有已知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沙江崖画 图源:春城晚报

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有一位专门研究岩画的青年人

她就是吴沄

据其介绍

沧源崖画的绝对年代

是距今3800年到2700年

而金沙江岩画的绘制时期

最远能追溯到距今13000多年前

这也是目前中国境内乃至整个东亚地区

有绝对年代数据支撑的年代最早的岩画

历经千万年

山崖上这些记录着

古人生产生活细节的磅礴“图书”

至今依然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密码”

云南沧源崖画,是古老先民的“公开出版物” 图源:临沧市委宣传部

为什么五百里滇池边

会吟咏出“古今天下第一长联”?

看完了刻在山上的“书”

来看云南人写在水边的诗

大观楼长联 图源:云南发布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清代文人孙髯翁“飞阅”滇池畔的湖光山色

用航拍般的视角

写下“天下第一长联”

道尽昆明山水之美

《大观楼长联》挂在大观楼前两百余年

曾被毛泽东批注为

“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楹联艺术,始于五代,盛于明清

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虽然地处中国西南边陲

云南的楹联名家与名作却甚多

杨慎、高奣映、周于礼、李因培、钱南园

尹壮图、赵藩、陈荣昌、袁嘉谷、张子斋

等楹联大家均来自云南

《攻心联》 图源:云南发布

文化圈内曾有

“天下楹联十斗,滇人占去八斗”之说

这也难怪楹联界素有“中华四大名联”之称的

《大观楼长联》《攻心联》《岳阳楼联》《黄鹤楼联》

居然都是出自云南文人之手

为什么文庙

成了云南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文庙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圣殿

是诗书礼乐教化之地

传承着中华民族千年的精神文化积淀

据记载

云南早在南诏时期便修建了文庙

昆明文庙 图源:昆明文庙

700多年前落成的昆明文庙

为其所在的这座壮丽大城

培育出了一大批文人学子

开启了云南庙学的风气

可谓影响深远

此后

红土高原各地的文庙拔地而起

见证了云南历史的沧桑变化

建水文庙礼门 图源:红河文旅

中国历史上的2000多座文庙中

建水文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孔庙

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可见建水尊孔之风极盛

故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

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

万历年间又建建水州儒学

这使得建水境内

出了很多功成名就的读书人

建水文庙中举行的开笔礼仪式 图源:云岭先锋

一座又一座文庙

培养了一代代的文人学子

推动了云南地区的文化发展

成为云南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如今,文庙已成为普及教育

丰富云南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基地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的文化新高地

也吸引了众多学子和游客前来参观

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为什么滇南小城的一家书店

竟然以“中国最传奇大学”为名?

云南,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文脉不绝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里也创造了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传奇”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 图源:红河文旅

1938年

西南联大分校落户滇南小城蒙自

彼时

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师生在此办学

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

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到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的到来

为这座小城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他们在蒙自传播进步思想

成立“南湖诗社”

他们的蒙自时光

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

亲切又富有诗意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 图源:红河文旅

85年弹指一挥间

2023年3月25日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于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旁

落成使用

他们以西南联大之名

完成一次穿越时空的相遇

也吸引更多的读书人

来到这里打卡

追寻大师们的文化之光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 图源:红河文旅

作为一家主题书店

这里收藏了众多的西南联大相关书籍

为读者搭建起一个

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全新阅读空间

在昆明老街

同样有一家传承了

西南联大“基因”的百年书店

——昆明东方书店

昆明东方书店最早创办于1926年

在西南联大时期

闻一多、汪曾祺等经常光顾

2018年,东方书店在原址复建

并延续老店的传统——收售旧书

吸引了不少读者

打卡西南联大师生“同款书店”

为什么在滇西极边小镇

有一座“全国最大乡村图书馆”?

作为滇西极边小镇的和顺

却有一座拥有90余年历史

全国建馆历史最长、藏书最丰富的

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 图源:腾冲市委宣传部

和顺古镇

曾是马帮重镇

也是著名的侨乡

还是哲学家艾思奇的家乡

几百年来

多种文化在这一处偏隅之地相互交融

生根、散叶、开花

形成了和顺独有的文化“风味”

和顺图书馆 图源:腾冲文旅

和顺图书馆于1928年建成

馆中藏书13万册

尤以诸多古籍最为珍贵

其中包括民国元老、腾冲人李根源

保留下来的明、清、民国书法家字画作品

进士寸开泰所著《八十一株梅花馆诗文稿》

穿梭于古籍之间

仿佛穿越了时光

被这座图书馆厚重而磅礴的文化所震撼

正如邓忠汉在《遍地书香》中所描述

“它屋檐不高,

却引来许多顶天立地、穿破史书的名人;

它房子不大,

但门窗开放、清风对流,装得下半个乾坤;

它教化芬芳,

房前屋后、家道邻里,处处是和风顺水”

难怪滇籍名士张天放先生为此题字:

“和顺图书馆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为什么在一座古城

随处可见“天雨流芳”四个字?

为什么云南人爱读书、爱写书?

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就知道了

如同音乐之美不分语种

语言之美也是不分民族的

图源:文旅古城

在丽江古城内木府旁牌坊上

写有“天雨流芳”四个大字

汉语字面解读

有“天降润雨,滋生万物”之意

纳西语则是“去读书吧”

意境异曲同工

明朝中期开始

木氏土司木泰大力提倡学习儒家文化

开创了纳西人用汉字写诗的先河

图源:丽江日报

在传统的纳西人眼里

财富如过眼烟云

读书写字才是第一位的

因此,纳西人钟情

写诗作曲,崇尚教育

得纳西文化滋养而“吟诵”出的

诗歌、散文、小说和学术专著也数不胜数

譬如,激荡心灵的纳西族英雄史诗《创世纪》

战争史诗《黑白战争》

以及悲剧长诗《鲁般鲁饶》

在此“花香与书香交融

美景与好书相伴”的季节

去读书吧

一起阅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来源/云南新闻网综合自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作家网、云南发布、春城晚报、红河文旅、丽江日报等

监制/ 胡华玉 编审/保进 校对/严家佳 编辑/李建芹

投稿/822996965@qq.com

警告:即日起,“ 微昭通 ”微信公众号(wei-zhaotong)所推发图文信息,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媒体平台、自媒体账号等以任何形式自“微昭通”转载推送,一经发现,严肃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