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时,国家的机构、法律都不健全,为何鲜有贪腐者出现;如今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健全了,为何却有这么多人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当时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对腐败者的打击力度非常大,基本上只要在这方面有了问题,一经查实,总逃不过一颗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仅仅是原因之一,还有很多原因,隐藏在毛主席自己的身上。

首先,就是积极的思想教育工作。

毛主席是教师出身,对教育的重要性十分明晰。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为了教育当时的干部,就经常引用一些古代的故事,告诉他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号召党内同志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以李自成的故事,警示全党要时刻保持清醒,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随着战场上的不断胜利,我党在1949年,终于成为了全国性的执政党。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一十分及时的思想工作,为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清醒头脑、防止腐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全国解放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此时,毛主席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指出,我们进入大城市是去“赶考”,必须保持清醒和坚定。李自成一进京城就纪律崩溃的覆辙,坚决不能重蹈!

毛主席始终强调,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他指出,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能脱离群众、追求个人私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整个革命过程中,毛主席始终在强调,党员和干部要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做人民的公仆。

他严厉批评了一些脱离群众、追求享乐的落后同志,号召全党都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以人民的利益为主。

毛主席的这种积极的思想工作,为我们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思想教育的积极运作下,每一个干部都能明白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也都能明白不顾群众的后果,因此可以自觉地杜绝腐败现象。

其次,就是雷霆般的反腐手段。

在革命初期,一些干部出于草莽,身上还改不掉那些“草头天子”的习气,一旦有了些权力,便有些忘乎所以。

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十分困难,但是他们仍然想尽办法,给自己以特殊的物质条件照顾。

对于这些人,毛主席一经发现,绝对是严惩不贷。比如,在苏区时的谢步升、唐达仁、左祥云,以及后来的唐红达、刘仕祥、肖玉壁等人,无一不是因为伸出了黑手而遭到了灭顶之灾。

还有建国之后的刘青山、张子善二人,更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了惩处。毛主席对于贪腐者的作风是零容忍的,只要敢在这方面出问题,他的处理意见只有两个字:枪毙!而且不管谁来讲情都不允许。

建国初期,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和官商勾结的现象。而当时的相关法律并不十分健全,按照寻常的审判很难给他们定罪。

毛主席为了惩处这些贪腐干部,以及那些拉干部下水的资本家,掀起了整党整风和“三反”、“五反”运动。虽然由于手段峻烈,打击面有些过大了,但是却实实在在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

毛主席的铁腕反腐,其真实目的并非在反腐本身,而是以对一些人的惩处,警示更多的人。

在处决刘青山、张子善时,他就曾经表示,杀了这两个人,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个干部。

这种良苦用心,也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所以在干部行使权力之时,总是会自觉地想起头上的利剑,躲开贪腐的陷阱。

另外,毛主席面对腐败问题,还将制度建设和监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和其他党中央领导共同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腐条例(草案)》。

在1945年,毛主席在与黄炎培的谈话中,也提出了建立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来防止干部腐败问题的设想,并且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当时社会情况的监督机制。

黄炎培

有了这套体系,即使有极个别干部想要贪腐,也没有那个胆量。

毛主席反腐的终极武器,就是对自己、对身边人的严格要求。

毛主席是农民的儿子,本身就自带一种朴素和自律。其节俭的生活作风,贯穿了他的一生。即使后来他成为了国家的领袖,也没有丝毫放纵。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穿着朴素的衣服,使用简陋的生活用品。

1949年进京后,毛主席经常接待各民主党派领袖、各界代表和知名人士。在见民主人士张澜先生前,他因找不到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而感到为难。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节俭的原则,而是穿着带补丁衣服去见了张澜等人。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让那些民主人士感叹不已。

1959年,毛主席回故乡韶山时,身上仍然穿着破旧的衬衣裤,衣领已经被补丁撑得厚厚的。看着这些衣裳,当地的服务员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毛主席拥有无上的权力,但他却始终过着廉洁俭朴的生活。他经常强调要节约,反对浪费,即使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他仍然坚持这一原则。

毛主席的饮食也非常简单,从不吃任何补品,只吃普通的饭菜。他一生的最爱,是红烧肉和鱼。

但就是这种我们看来十分简单的食物,毛主席也不是天天吃。在国家经济好的时候,可能一周会吃一两次;如果经济不好,他就很可能半年也不吃一次。

毛主席总是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享受物质,而是为了改造世界。因此,他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在任何物质享受上脱离群众。

而且,毛主席吃饭时还有一个习惯。他总是在吃饭时敲一敲碗盘,然后感叹地说:“什么时候农民都能吃上我这样的饭,那就太好了!”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毛主席对农民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他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和使命。

毛主席在穿衣服、鞋子方面,也是极尽简朴。毛主席有一双皮拖鞋,棕红色的。这双鞋,他已经不知穿了多久,因为鞋上的皮革已经掉了色,鞋帮和鞋底也都开了线;

毛主席还有一件睡衣,上面有好几个补丁。这件睡衣,他穿了二十多年。如今,这些衣物已经被送入博物馆,成为了毛主席简朴生活的见证。

毛主席的工资,每个月大概是四五百元。此外,他还有一笔不菲的稿费可以支用。但是,在他去世后却没有任何积蓄。

他总是慷慨地帮助亲人和朋友,但是每一分钱都从自己的收入里出,绝对不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

他的女儿李敏结婚时,他只是简单地摆了几桌。而这些的酒饭,也是他自己花钱、托厨师购买材料制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不仅对自己要求高,对身边的人,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和服务人员,有不少人都占过地方政府的便宜,伸手拿过土特产或者香烟。

毛主席察觉这种情况后,责令这些人全部退赔。如果有已经消耗、无法退赔的,毛主席就会拿出自己的钱,帮他们补齐亏空。

在这种身体力行地教育之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总能自觉地保持廉洁。

毛主席不仅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孩子们也同样如此。他对孩子们要求很严,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权思想存在。

1946年,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回国。此时,父子已经将近二十年未见过面。但是,毛主席只留儿子在身边吃了两天小灶,就打发他去公共食堂打饭吃。

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从小在他的身边长大,被视若掌上明珠。但是在李讷上学后,毛主席却不允许她有一丁点特权。

在冬天的晚上,一个女孩子回家不方便。但是,毛主席不许卫士们开车去接,而是要求李讷自己骑车或者坐公交回来。

三年困难时期,李讷正在住校学习。当时的学校食堂没什么供应,饭菜清汤寡水。李讷这样的青少年,经常吃不饱肚子。

李讷回家后,也抱怨过此事。但毛主席并未对李讷有任何照顾,而是对女儿说:“与全国人民相比,你的境况还算好一些。”

后来,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看李讷实在饿得可怜,于是就给她送了一袋饼干。

毛主席知道后,立刻批评了李银桥,说自己已经三令五申,为什么他们还是要这么做!李银桥表示,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这么干的。毛主席说:

“别人的孩子可以,我的孩子不行!我和孩子们都不能搞特殊,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形势下,他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毛主席不仅是艰苦奋斗的楷模,更是勤俭节约的典范。他珍惜使用过的每一件物品,不到不堪用了绝对不换。

这并非是他小气,而是他深知,这些物品都是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他时刻铭记着人民在劳动中所付出的艰辛,因此格外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就连一个火柴盒,只要还能用,他都不让扔掉。

火柴用完后,他会让工作人员去买些散装火柴,装在原来的火柴盒里继续使用。试想,连国家的领袖都如此节俭,其他的干部,又有什么脸面、有什么胆量去做一些贪腐之事呢?

以上,正是毛主席能够成功抑制腐败问题的关键。以重手打击,以思想工作教育,然后再身体力行地去感召。干部上有道德标准加以引导,下有雷霆霹雳让他们畏惧,自然会变得廉洁奉公。

毛主席是历史学家,深知古代的兴衰之道。其实,中国的老百姓要求很简单,就是“公平”二字。

只有干部队伍清廉了,在人民群众之间才会有威信。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当时的政府举措并非每一个都让人满意,但人民们却总是毫不犹豫地支持。

这种非凡的统帅力,才是国家发展和团结的关键。如此的毛主席,人民群众怎么可能不爱戴?

参考资料:

詹荫才:《毛泽东同志是我党反腐倡廉的光辉典范》
李文福:《我眼中的伟大领袖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