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王献之书·洛神赋碧玉版十三行》

沈廷芳旧藏出土极初拓

九雁斋高清印本

惠价:1200元

碧玉版·出土极初拓·沈延芳旧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碑刻简介】

碧玉版十三行,王献之书曹植名篇《洛神赋》墨迹至宋余十三行,贾似道得之摹勒上石,石苍翠如玉,故得名“碧玉版十三行”。其“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被誉为“小楷极则”,盛名千年不衰。

碧玉版原石,万历葛岭半闲草堂故址出土。继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

注:十三行:法帖名。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真迹,至南宋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石图片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2.时代·考据】

此拍品为明末出土的极初拓本。

传世拓本,以晋字未损本为最。如故宫陈衡玉本,上图任觉盦本,国图吴云本,文物出版社印本。晋字未损本中,又有“不”字未损本,已属凤毛麟角。今此本,不独“晋”字未损,“不”字完好,另有“要之”的之”字圆顶,还有有怅、神、飞、玉佩、等诸多区别,远胜于现今第二旧之本。

详见如下考据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鉴藏流传】

【提要】碧玉版十三行。王献之书曹植名篇《洛神赋》墨迹至宋余十三行,贾似道得之摹勒上石,石苍翠如玉,故得名“碧玉版十三行”。其“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是小楷界神一般的存在。

碧玉版原石,万历葛岭半闲草堂故址出土。继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
传世拓本,以晋字未损本为最。如故宫陈衡玉本,上图任觉盦本,国图吴云本,文物出版社印本。晋字未损本中,又有“不”字未损本,已属凤毛麟角。今此本,不独“晋”字未损,“不”字完好,另有“要之”的“之”字圆顶,还有有怅、神、飞、玉佩、等诸多区别,早于于现今次旧之本。

【钤印】沈廷芳印(朱白)、沈氏隐拙斋经籍书画(朱)、柴际澂印(朱)、范期(朱)、沈廷芳印(白)、茮园(朱)、沈氏隐拙斋经籍书画(白)

书影实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王献之书·洛神赋碧玉版十三行》

沈廷芳旧藏出土极初拓

九雁斋高清印本

惠价:1200元

您也可以

进入官方微店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