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牡丹文化节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文化氛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开创洛阳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精神力量,4月13日,由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洛阳市文化馆承办的“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专场演出圆满落幕!

13日下午,本次专场演出的《大唐丽人》《福满洛城》等表演团队到天堂明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进行“文旅深一度”景区快闪活动,吸引大批景区游客驻足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场演出共12个节目,由我校200名师生完成。演出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文旅特色”,舞蹈《大唐俪人》《福满洛城》、古筝合奏《盛世国乐》、汉服表演《凤冠霞帔》、传统武术表演《中华武魂》等节目,汇集了多种艺术形式,集中表现了融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民族特色为一体的核心主题,以高品质的审美呈现彰显了文化自信,展现出了多元化的艺术魅力与文旅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一起来听听

参与此次活动的师生怎么说

教育学院教师张元圆:从接到任务,到前期的筹备工作再到每一个节目的审核与选定,为了最终在舞台上以最精彩的形式呈现,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并一定做到亲历亲为。在每一次彩排前、后与各节目负责老师电话沟通节目的所出现的问题、要改进的方面以及协调确定各节目人员出场顺序。电话没电关机时才发现已是夜深人静,深夜两点,这几乎是近50天工作的常态。

本次我对演出的服装、造型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如《大唐俪人》节目中头饰的牡丹花朵,诃子裙及款式的选择等则是走遍了洛阳街头大大小小的汉服店,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挑选最符合节目需求的配饰。唐代的女子会把发髻梳得很高,不止样式繁复,对发量的要求也很高,若要都以真发梳理,很难达到,这时就要用假发来弥补。在变装中,用假发打底,真发缠绕,在发髻上装饰。四斤重的发髻仰头大笑都不可能,对于“文旅学院的俪人”来说发饰更是在发顶停留了12个小时。舞蹈《福满洛城》为了给节目效果增添色彩,裙子上的绣花也是由老师们亲自为学生手工缝制。

伊滨校区距演出地点较远,同学们凌晨4点起床动身来到老城完成演出的妆造,没有一句怨言,怕同学们迟到更是心疼大家,我的手机闹铃则也随之定到了凌晨四点,不断嘱咐孩子们的安全以及确认到达时间。

经过几次彩排与磨合 ,其中充满了汗水与感动,由幕后到台前,每一位老师与同学都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展现了“文旅人”“文旅学子”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态度。

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作为本场演出的总导演,我也因给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争光而感到无比自豪。

20级舞蹈表演学生杨宇航: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我校专场演出圆满落幕,作为其中参演的一员,非常感谢每一位在排练期间给予我帮助与鼓励的老师,她们的认真负责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感谢这个舞台,给了我们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作为整场演出的参与者、见证者、传播者,自己亲历了从排练、协助组织、筹备相关细节再到最后的演出环节,每位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撑起了这个舞台。

通过这次参演,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团队协作精神。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个人成长的突破,它让我克服了内心的不安,让我更加自信,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23级表演艺术刘梦卓: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场历史悠久的文化盛事,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感受到了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活动现场的氛围热烈而欢快,观众们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展示自我、享受文化的平台;对于游客而言,这又是一次深入了解洛阳文化的绝佳机会。

总的来说,参加“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活动的感受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我们所有的演员、老师能感受到洛阳作为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来洛旅游的游客也能够体验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的美妙。无论是对于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这都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23级学前教育袁媛: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在本次洛阳牡丹花会的表现非常优秀,作为本次活的幕后工作者与场务工作人员,学生会、团委成员承担了前期节目素材的收集与审核等工作。活动开始半个月前,他们就对此次节目进行了细致的策划,从节目走台到场务运行,他们都一一把关。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加班加点地练习,一遍遍地排练,走台,审核音频视频,对于突发的棘手问题也都在第一时间给予了相应解决。作为文旅学子,对于此次活动,学生会、团委的同学们团结协作、全力以赴,同时也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