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训中,有一句名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简短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经历了生死考验,然而,却在大难之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与机遇,开启了辉煌的人生篇章。任卓宣,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典范。

任卓宣,笔名叶青,出生于四川南充,1896年。年轻时,在张澜任校长的悉心栽培下,他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才华和品德,备受赞誉。

毕业后,他选择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在教学之余,他饱览维新变法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思想逐渐变得激进起来。

1919年,受张澜先生推荐,他远赴川北,考入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准备前往法国深造。在张澜的悉心资助下,他于次年踏上了留学之路。

在异国他乡,他秉持着救国救民的信念,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一道,辛勤劳作,刻苦学习,积极探索救国之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2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创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创办了《少年》月刊。不久后,他加入了中共旅欧总支部,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1925年,那个炎热的下午,他听闻祖国爆发了“五卅运动”,激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毅然决定组织示威游行,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人民的遭遇。

在游行中,任卓宣率领着一群热血青年,声嘶力竭地高呼口号,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决心与勇气。他们的行动却引来了法国当局的警觉与镇压。

任卓宣被捕入狱,但他的信念并未动摇。数月后,他终于获释,然而他却被迫离开了法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奉党之命,前往苏联莫斯科进修。

在莫斯科的求学生涯中,任卓宣被选为中共旅莫支部的负责人之一,成为了党组织中的重要骨干。1926年底,他回国,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那个午后,当敌人将任卓宣押往刑场,枪声回荡在空气中时,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两枪射中他的身躯,但奇迹出现,他竟然幸存下来。这一刻,他的生命仿佛被重新点燃,而他的名字也因此被镌刻在了当时的革命史册上。

在休养期间,他再次振作起来,领导了一系列的暴动,尽管挫折不断,但他的英勇行为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无情的,不久后,他再次被敌人逮捕,但这一次,他的心已经起了变化。

他曾是共产党的骄傲,曾誓死捍卫革命理想的英勇战士,但如今,他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当他对着法庭副院长说出那句“我在共产党的政治生命已经死去了!”的时候,他的心已然背离了曾经的信仰。

这一次,他所追求的不再是共产主义的理想,而是他口中所说的“新生”。这个新生,意味着什么?是对过去的否定?还是对未来的追求?这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答案。

任卓宣所谓的“新生”,其实不过是转投敌方阵营而已。

在被捕后,任卓宣被介绍到湖南的川军第二十师任少校政治教官,虽然职务较在共产党时低,但他欣然接受了这个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任卓宣在第一次被捕时英勇就义,他或许会被载入史册。然而,两次入狱却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和灵魂,最终成为了历史上不齿的叛徒。

投靠国民党后,任卓宣得到了提拔,成为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并在退休时荣获蒋介石颁发的“云麾勋章”。

从叛变开始,任卓宣长期从事“反动”宣传工作,在国共内战前夕,他仍然为国民党奋战,鼓吹开辟“第二战场”和“经济战”、“思想战”。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国民党的败局。1950年,任卓宣逃到了台湾。

在台湾,任卓宣继续受到蒋介石的器重,担任“总裁办公室”设计委员会委员、党务顾问、训练委员会委员等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