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老字号的重视、保护、复兴已成为吉林市各界的广泛共识,这其中作为文旅事业发展最具代表的产业之一,餐饮业的老字号备受重视。其实在吉林市的历史上,餐饮界的老字号层出不穷,在市民中具有极大影响的饭店比比皆是,在不同的时期,更有不同的佼佼者引领、激发着行业的
蓬勃。在坊间,百姓们也愿意归纳总结,赋予那些行业头部店铺以特殊的名号,人为地制造出不同凡响的气势。

在解放前的吉林市,比较有影响的餐饮业名号先后有过“四大园”、“八大家”、“东南西北外一楼”等。这些名号分别属于民国早期、伪满时期、民国后期,所涵盖的饭店无论规模、设施、服务、技艺皆各有所长,代表着所处时代的顶流水准
。另外,每个时期的名店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结局,却又无不为后来者进取和登顶提供了借鉴及“营养”,进而顺应时代大潮滚滚向前。

所谓“四大园”指的是火烧船厂后,吉林城在民国初期出现的餐饮界顶流。具体包括:曹兆宣开办的富春园,福禄开办的福兴园、德贵开办的双盛园、张晨卿开办的双春园。其中历史最悠久,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位于西大街上的富春园。史载富春园由尹才师傅掌灶,张国芳师傅操持面案,于占海师傅负责跑堂待客,三人皆为高手,不仅于所在领域名噪一时,带出的艺徒在解放后都也成为推动吉林市餐饮业发展的骨干。

伪满初期,吉林城餐饮业重新洗牌,双盛园、双春园出局,“八大家”的名号重装上阵。在西大街的富春园和河南街的福兴园之外,德胜门外的聚英楼,河南街的南味斋、斯美香,二道码头街(今和龙街)的美林饭店,粮米行街(今北京路)的岭南饭店、醉仙饭店晋身顶流。这其中的位于今天北京路加油站旁的岭南饭店,据说是由清末民初的吉林开明绅士松毓先生投资兴办。松毓先生虽是满族人,却来自岭南地区的广州,碍于目前资料有限,尚不清楚这家饭店是否为吉林城粤菜的开山鼻祖。

伪满后期,由于日本的侵略战线越来越长,经济情况急剧恶化,各类物资供应日趋紧张,八大家虽为顶流,也难免先后破产倒闭。直到1945年8月15日之后,吉林市陆续有大小饭店开张,到了1947年,“东南西北外一楼”已经成为吉林餐饮业顶流的新一代名号。

“东南西北外一楼”指的是五家饭店。东,为六纬路(今长沙路)的东富友;西,为六纬路上的西春发(分南北两柜,即两个经营场地);南,为粮米行街的南味斋(与河南街的南味斋应有继承关系);北,为德胜街(今王百川大院东侧)的北山饭店;外一楼为粮米行街的泰丰楼。其实这五家饭店的字号原本就存在,不过光复后重建时,业主已发生了变化。如东富友在伪满时期的业主为徐久富,重新开业后则变更为“毕贾兴贤”(过去妇女会在自己姓名前冠以夫家姓氏)。

这五家饭店在解放后也依旧存在,到了公私合营后才陆续淡出历史。其中东富友并入西春发,原有店面交由竹林阁理发店使用。北山饭店改为市蔬菜公司的办公场所。西春发迁到重庆街,后来改称东风饭店和松花江饭店,文革后恢复原名,是“东南西北外一楼”在如今唯一存在的老字号。

清代的赵翼曾咏叹过“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佳句,想来,无论是四大园、八大家,还是东南西北外一楼,餐饮业顶流的几番新陈代谢,也是因时因势的结果。当然其所涵盖的老字号之所以能够成为顶流,更多地还是在于从经营、管理、服务上下功夫,从而赢得一代食客们的倾心与钟爱。

至于老字号本身的价值,我以为更多的是传承老字号积淀、蕴含的精神和荣誉,进而激励老字号的持有者再创佳绩。一如吉林新兴园在精进面食制作技艺之外,又将精神营养和文化情怀注入老字号中那样。或许这样才能让老字号不老且常“领风”,不至于在“万口传”的片刻虚荣后,渐渐沦为可悲的“不新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