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季度GDP增速实现了5.3%,超出了计划目标的5%,也超出了去的5.2%,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复苏了。

这个结论还是太乐观,早了。

生产总量增长不等于效益也在增长,更不等于大众的收入会提高,该裁员还是会裁员,该降薪还是会降薪。清华的李稻葵说,现在国企创造的利润不够支付地方财政的债务利息,要看生产总量是消费与外贸的贡献,还是远离市场需求的长期项目堆起来的?如果是后者,投资与消费之间会有堵点,传导不到民生。以至于年年谈GDP,大众却活得越来越累,我们所面对的真实场景是企业、事业单位都在降薪,老百姓缺少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消费降级了。

2024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还是消费。

经济的表现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要走出产能过剩的收缩期,就要把消费拉起来,2023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实现只有0.2%;今年目标定在3%,是顶着通胀定的指标,超过3%就是通胀,可见政策对消费期待很高。

一、二月是季节性的消费的高峰,算是不错,消费者价格指数实现了0.7%,三月却又立即回落,成了0.1%,这么弱的指数又怎么去谈经济复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费又靠什么?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如若增加居民消费,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一说提高居民收入,话题基本就结束了,因为没有任何现实的方案,除了画烧饼,看不出有什么可操作的方案。

发钞不实际。

我们为什么不能学美国发钞?因为今年是一个化债年,由于房地产塌陷,债务会快速叠加,金融风险在加大,中国14亿人口,发少了刺激不起来大消费,意义不大;发多了,可以说没有那么大的融资空间了,只会引起金融危机。美元可以收割全世界,人民币不能。

通过实行免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更有意义的提高全民共享的第二次分配,但是,不在时间窗口上,经济高增长时都没有顾上,现在更是心衣余而钱不足,按现在房地产下跌的趋势,地方财政发工资都将是问题。

中国必定要进入一个收缩期,收入的提高要等待企业,特别是支持了85%就业的民营企业修复利润表。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周期。

有没有最优选?

如果有,一定是唤醒民间巨大的沉没资本,让中国市场成为一个对资本友好、安全、驱利的资本洼地。因为,决定收入增长的是市场中单位资本的密度,而不是对民营经济批判的口号。

在湖中心抛下巨石,掀起的波浪会一直传导到湖岸,什么时候老百姓也感受到了,骂跑了资本不但收入没提高,而且通胀已经快步走来时,才会明白,一切都来自湖中心的波澜,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早已经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