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2日中午12点左右,朝鲜上甘岭地区。陈大权握着重机枪把守的双手不断渗出汗来,他时不时地用左眼通过机枪的准星瞄一下391高地上的敌人阵地。

“轰!轰!”几声闷响,美军飞机投下的燃烧弹点燃了高地下的一片芦苇地。

火越来越大,陈大权的心也越揪越紧,就在那一大片芦苇里埋伏着500多名准备发动突袭的战友,其中就包括他的好兄弟~邱少云!

“这大火……”陈大权不敢再想了。

邱少云同志牺牲后,他的亲人一直没能找到他生前的照片,所以英雄的形象一直是以他弟弟的模样为参考进行刻画。

2016年1月,贵州省桐梓县公安局的同志到新坝村慰问革命前辈。在拜访92岁的陈大权时,大家聊着聊着,老英雄拿出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一位神采奕奕的年轻人英气逼人,照片的背面赫然签有“邱少云”三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邱少云同志唯一照片

在惊讶之余,慰问的同志向老英雄提出一个请求:“您能给我们讲一讲有关您和烈士之间的往事吗?”

“好。”陈大权答道,他浑浊的双眼立刻闪现出熠熠的光芒,仿佛他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照片

陈大权生于1924年,就是贵州桐梓县人,苦孩子出身,在1950年6月随自己的部队起义参加了解放军。

他是机枪手,轻重机枪打得都很准,而且他有个特点,别人瞄准都是用右眼,他却用左眼。班长还特意给他纠正过,但是陈大权很自信,跟班长说:“别管哪只眼,打中不就得了。”

转天训练,陈大权枪枪上靶,班长也就不管他了。等在朝鲜实战的时候,他喜欢用长短点射,凡是被他盯上的敌人,非死即伤,战友们都夸他“够硬!”

陈大权老人

邱少云生于1926年,比陈大权小2岁,是四川铜梁县人(现重庆铜梁区),在1949年家乡解放时,被解放军从国民党的壮丁营救了出来,然后就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1951年3月底,邱少云入朝,11月,陈大权随部队入朝,因为先期参战的部队在有损失后,会重新整训,所以二人在同一个班共处了1个多月的时间。

当时部队的训练很紧张,而且为了保密,战士们都有自己的化名,平时见面也都是以“同志”互相称呼,只有在点名集合的时候才会喊到真名。战友们在一起交流的最多也是军事技能,私事聊得很少,也只有同一个班的战友才知道彼此的名字。

邱少云比陈大权高出足足一头,大约1.74左右,身材结实,四方脸,皮肤有点黑,平时算是少言寡语,脾气有点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贵州和四川两个省临近,说话的口音、生活饮食的习惯很相似,所以陈大权和邱少云的关系很好。两人都喜欢吃家乡用松木熏出来的肉,喝土猪汤,聊起来这些家乡美食的时候,都会一起流口水,还约定胜利以后,回家乡一块喝酒,不过,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邱少云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爱整洁,爱学习。内务考核时,他的床位经常可以拿第一。晚上战友们都睡了以后,他还会点着煤油灯继续学习。陈大权不识字,所以在文化识字方面,经常向邱少云请教。

经过一个多月的整训后,邱少云被分配到了侦察连,陈大权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机枪手。在即将分开之际,大家都知道自己不知道啥时就会光荣,所以都要互送照片、毛巾作为纪念,彼此留个念想。

陈大权字写得不好,他送给邱少云的照片,还是邱少云替他签的名字。而邱少云送给他的照片是自己亲笔签名的。照片上,邱少云英气勃发,军装的上衣口袋还别着2支钢笔。

邱少云的亲笔字

就此一别,二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就是在上甘岭战役前夕。

虽然老战士都见惯了生死,但几十年后,陈大权想起那一幕的时候,还在喃喃地说道:“他身边就有条河沟。”

烈火

1952年10月,志愿军即将发动上甘岭战役,如果要截断敌人的援兵,就必须要炸掉康平桥,而要炸掉这座桥,就必须拿下桥前面的391高地。

这个高地有敌人1个加强连在据守,工事修建得十分坚固,而且还有大小很多地堡,志愿军发动了几次进攻,但是没有进展。因此,进攻部队改变了策略,准备用一次近距离的奇袭来取得胜利。而发动奇袭就要减少步兵的突击距离,突击队需要埋伏在距离山上敌人阵地不远的一片开阔地中。

本来执行这次突袭任务没有邱少云,但是他临阵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主动请缨参加了这次艰巨的任务,而且他还是担任冲在最前面的爆破组的组长。11日晚,他和500多位战友在距离敌人阵地只有60多米的开阔地潜伏了起来。

潜伏的志愿军战士

埋伏地点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志愿军战士们从头到脚也都插满了芦苇,这种伪装效果非常好,风一吹,近在咫尺的敌人只能看见呼啦啦晃动的芦苇,根本发现不了我军的战士。

在几百米外,负责掩护战友进攻的机枪手陈大权也进入了阵位,设置好机枪的标尺,固定好射界,时不时地用左眼透过准星瞄准一下敌人的火力点,然后静静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弹。

10月12日上午10点左右,一个意外的险情发生了。

当时,我军战士从芦苇丛的缝隙中都能看见敌人阵地前的铁丝网、从碉堡射击孔伸出来的机枪枪管,还有在山脊阵地上来回巡逻的敌军士兵时不时地举着望远镜向下面窥探。

很显然,志愿军的伪装是一流的,敌人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