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大谜!

1934年4月28日,广昌失守。到8月,中共原来控制的70个县,只剩下6个了。

红军败局已定。博古和李德提出的“誓死保卫每一寸国土”的口号,已被蒋介石的“步步为营”战略所粉碎。没有多少土地可保了。

此时,中共中央在最高范围的一个小圈子里极秘密地决定突围,进行转移和退却。并已派出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西征,为退却探路。

1934年9月中旬,在红军西撤长征的前夕,毛泽东却打点行装,离开红都瑞金,西去于都。

那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非常关键时刻,毛泽东远离中央政治局的决策圈,西去于都呢?这是一个谜!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大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毛泽东的身体极度虚弱,疟疾开始不断复发,但他仍然带着文书、卫生员、警卫员、伙夫、马夫,向着于都前进。他将步行。

贺子珍和小毛,留住在他的小庙里。这时的贺子珍又怀孕了。但毛泽东去于都,也没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不过是去做些调查,指导那里的县苏维埃工作。

毛泽东在那里确实是在做调查,指导工作。他在他的住处开了两个座谈会。一个是工人(那些手工业者、铁匠、木匠等)和贫雇农座谈会;另一个是区、乡、村干部座谈会。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做了另外两件事:一是毛泽东从于都给瑞金“急密译”电报,是发给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但具体内容,详情不知,至今仍然是个谜;二是毛泽东病了

洛甫(即张闻天)知道后,马上通知瑞金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暲,立即前往于都。这位既不会骑马,又不能走长路的留洋知识分子,只得骑着骡子,迅速前往,日夜兼程,因为他本是毛泽东的好朋友,此刻他非常担心毛泽东的身体状况。

“傅大夫,我限你三天治好!”病中的毛泽东笑着说。傅院长妙手回春,果然在三天内把毛泽东的体温由40℃,降到37℃。

那毛泽东为什么要去于都呢?他真的舍得离开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红军队伍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猜测,毛泽东不知道“三人团”的决策,自己随便去的。另一种说法,是说有人有意要排斥毛泽东,找个借口让他去于都,把他排斥在决策圈之外,甚至不让参加长征。

关键是周恩来说了什么?是说要长征西撤了,还是说要把他留在苏区?

对于长征往西撤,在毛泽东当时这个苏区主席来说,不算是很大秘密。但是谁留下来,就是只有“三人团”,即博古、李德、周恩来才能确定了。

但是留在苏区是很危险的,那时候,他们甚至把这个权利当作排除异己的一种手段。后来苏区的许多流血事件,证明了这种手段是有效的,甚至是残酷的。

毛泽东的军事高参郭化若将军后来回忆时就说过:“他们像甩包袱一样把他们不喜欢的人留在了危险的苏区。”

而且,博古、李德把毛泽东留在苏区,肯定是另有深意:那他就永远进入不了最高领导层。

对于毛泽东来说,他自然是不愿被留在苏区。当然,支持他的红军将领们无疑也是不会同意把毛泽东留在苏区的。

众所周知,于都是西撤的必经之路。毛泽东在他的支持者周恩来、林彪等人的策划下,先去于都,守候在那里。当然,这也是推测。

但很显然,博古和李德在红军将领中已彻底地失去了市场。历史最终选择了毛泽东来完成这场伟大的革命。

关于于都之谜,郭化若将军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这样的话:

在主席去于都之前,我曾去看过他一次。那时主席住在瑞金西的石云上的古寺里,他们一家住左厢房,后来张闻天,就是那个洛甫,也住在古寺里,在侧屋。

我去的时候,他们正在一棵老樟树下聊天,两人谈得很开心。见我进来,主席笑着说:“我们正在谈《红楼梦》哩。”

聊了几句,张闻天先回房间里。我问主席:“部队好像要西撤了,各处都在打点准备。”

主席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主席说:“你随军行动吧。”

我坐了一会儿,就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郭化若对于记者关于“于都之谜”的提问,并没有作出什么肯定明确的回答。当记者把与上述类似的推测,把于都之谜的那种理解告诉郭化若将军时,他沉思良久,缓缓地说:“也有道理。”

事到如今,谁也无法证明周恩来是否经过了斗争,才坚持让博古、李德把留下人员名单中的毛泽东的名字划掉。反正最后留下的中央局领导是:项英、瞿秋白、陈毅、陈潭秋、贺昌五个人,由他们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