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深圳梦创始人在3月的一天收到华为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朱士尧的著作《华为的精神原子弹》,读来特别提气,文中充满了科技与文化的思考。朱先生在入职华为之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7年。有意思的是,他首次把华为文化比喻为精神原子弹,这跟他独特的人生阅历有关。朱士尧1963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30年前就已经出版了《核聚变原理》,这是该专业研究生教材。由于他的学术背景,把华为文化的巨大威力跟原子弹的威力联系起来,他认为是非常贴切合理。

在华为10年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研究在传播华为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向华为员工干部、华为客户与社会各界讲华为文化方面的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他从华为退休之后,继续传播华为文化和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累计演讲超过1200多场次,在抖音、视频号上的很多演讲一发布便成为爆款,也成为粉丝超百万的网红。难得的是,作为1944年出生的“80后”,他的身体很健康,他甚至在视频上分享养生经验。他也很健谈,一谈到华为便滔滔不绝,成为很多企业和年轻人的顾问和导师。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被安徽省委宣传部评为2023年十大好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在世界读书日之际,深圳梦特别推荐朱士尧的《华为的精神原子弹》,摘录部分章节。这本书是他用了超过17年的时间,对于华为文化与价值观不断深入研究,并且通过1200多场次演讲的基础上反复加工提炼而成的产物,可谓“十年磨一剑”。

相信,《华为的精神原子弹》将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震憾。

我写《华为的精神原子弹》

一书的初衷与该书独特价值

我是华为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朱士尧,在入职华为之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7年。我在大学退休后,被华为返聘担任公司党委副书记10年。

在华为10年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研究和传播华为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向华为员工干部,华为客户与社会各界讲华为文化方面的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从华为退休之后,继续传播华为文化和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累计演讲超过1200多场次。

一、初衷

我写的关于华为文化的专著《华为的精神原子弹》即将于2023年5月中旬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时此刻,心情有一点小小的激动。此书正式出版发行之前,写此短文,介绍一下我写该书的初衷,以及该书的独特价值。

我是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朱士尧,2005年3月入职华为。在入职华为之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7年。我在大学退休后,入职华为工作将近10年,2014年4月在华为退休。

《华为的精神原子弹》这本书是我用了超过17年的时间,对于华为文化与价值观不断深入研究,并且通过1200多场次演讲的基础上反复加工提炼而成的产物,可谓“十年磨一剑”。

二、该书独特价值

我的这本书是根据我在华为担任党委副书记将近10年的所见、所闻、所悟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的。主要的独特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首次总结提炼了华为文化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华为文化不是一天建成的,我把它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我觉得尤其有价值的是提出了华为文化的孕育阶段。对于社会上愿意学习华为文化的企业领导人在构建他们的企业文化有较大参考价值。纠正了社会上部分企业领导人以为企业只有发展到规模比较大的时候才有必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错误认知。企业文化的孕育阶段很重要。

2、首次总结提炼了华为奋斗者的五个行为特征,有利于纠正社会上部分人认为华为提倡“以奋斗者为本”,华为的奋斗者就只会天天加班,天天吃苦,不顾家庭,不管子女,只为了多赚钱的误解。为本书作序的中国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权威学者孟凡驰教授对于我的这一点研究成果给与很高评价。

3、首次总结提炼了华为文化的落地十三项措施。大家都认为企业文化确实很重要,但是关键在于落实。我总结落地十三项措施,对于其他企业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4、我首次把华为文化比喻为精神原子弹。这跟我独特的人生阅历有关。我是1963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30年前我已经出版了《核聚变原理》,这是该专业研究生教材由于我的学术背景,把华为文化的巨大威力跟原子弹的威力联系起来,我觉得非常贴切合理。在这基础上,我第一次提出华为文化威力巨大的原因,其一是充分激发了每一个员工的潜在能量,就像隐藏在每一个原子核内部的巨大的原子能;其二,华为文化使得二十万员工同频共振,朝着同一个目前冲锋,就像原子核发生链式裂变反应那样在瞬间同时释放巨大无比的能量。在这基础上我还进一步研究初华为文化之所能够激发每一个员工潜能的五种力,以及华为文化为什么能够做到使得20万员工同频共振的5个要素。这是我的研究成果。

跨界镜像:一份来自华为的深度潜望-----朱士尧教授及他的新著《华为的精神原子弹》

作者文/杨柏

因与教授的历史渊源,我在读书节前一周,即这本《华为的精神原子弹》上机印刷之时,就拿到了全书PDF版,先睹为快。这是一本精装,造型炫酷的新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不难想到,那是出高端理科教科书和发表科学文献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红色的、微小的电子书影,以焦点模式从手机上秒弹,瞬时霸满屏幕的时候,她是那么吸睛夺目,打动了我。几秒之内,就毫无悬念,抓走了我的注意力,唤起联想,引出长江水般的滔滔思维。

一字不拉读了这本新书。畅快的信息流,如电流般击穿了“我这小心脏”,打开了一个脑洞,也让我“恶补”了一把什么是华为。那感觉,爽,就像一个老牌“黔之驴”,到位“美酒河”,痛饮了极品茅台。

算下来,作为一个上一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深圳的移民,我与华为,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生活,也有三十余载。业别不同,却也近距离旁观华为的发育、成长,一波三折。华为是我一进入深圳,就企图深入了解的对象。然而,作为一个职业记者,我的这份“阴谋”一直都没有得逞;而作为华为老板的一个小“老乡”,我曾与任正非一样也走进过大山,见过地区经济与民众的生活贫困。虽有机会参与广东贵州商会的不少活动,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些活动的若干场合,我们迎来过思想家朱厚泽、博鳌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和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却始终没见到任正非。按那些老乡的理解,无论是怎样成功或失败,他都是最有资格成为贵州青年创业企业家的“教父”的任正非低调,任人评说,专心华为,心无旁骛。可越低调,却越激发人们想了解他、了解华为的渴望。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任正非与华为的了解,也只是报纸、网上、口碑里听闻一些碎片:“床垫文化”、“狼文化”;坊间传华为企业资产负债率极高,到底多高?却也一直没见到精确的数字化权威描述。不知能与当下贵州省68%的外债率相比么?

与许多行业企业相比,华为员工的收入可观,考核自然很严。我认识的一个华为采购经理,就为考核年年优秀到不能再优秀了,自认遇到天花板,选择提前退休。有人评论,这完全不是体制内人的风格。

还有一年(90年代),我参加深圳市税务局举行的一个表彰会报道,见证了华为成为时年超50亿元人民币的深企纳税大户而被表彰,孙亚芳出席发言领奖。那年月,我们还在兰光大厦上班,跑线记者收到几份《华为报》,我在本报编辑部就读到了任正非那篇著名的奇文《华为的冬天》。可以说,这是我读过的中国企业家,认知最清醒的文字;还有一次,我到北京出差,见到首都新闻界对当时华为员工高学历化——博士硕士罕见地达到7000人(现在应更多)的议论与争论。华为成了一个高学历收割机。信息不对称,人们看不懂华为,却又对华为如雷贯耳。

对我而言,华为是一个谜。这个谜,终于在朱士尧教授到来深圳,有了一点钻墙透气的感觉。

一位理工男的“银发”远征

其实,说华为信息全无,闷声发财,未必是公道的。不说自媒体、网络中,各类写华为说华为的汗牛充栋,机场售书亭,热卖华为书,常让人目不暇接。但他们可信么?说华为一多,反而感觉华为被一层信息茧包裹,让人搞不清茧内生命体的面貌,把不到它的脉搏,听不见它的心跳。

朱士尧教授的到来,让我获得了一个意外惊喜。2005年3月,他年满60,退休一周,开启61。一头乌黑头发,单身一个,从一个城市带区域经济边缘,安徽合肥,一步跨进了华为总部。你见过华为文化中的残忍一面乎?一个年入老龄的银发人,不论你曾经拥有过何等辉煌的经历、资历、学识,来了就“清零”,一律要进“新兵营”。也幸亏朱士尧教授对此感到“新鲜”,能“自虐”,咬牙坚持。教官对他虽“手下留情”,但入职集训下来,他告诉我:“没想到,我体重居然减了不少斤”。他入职华为集团党委,很快被增选为党委副书记。哈哈,“廉颇老矣”也有现代版,他以近乎冻龄的面貌,“空降”华为。

如此说来,朱士尧教授何许人也?

2005年,我在深圳上梅林第一次见他,请他喝茶,他掏出的名片,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老名片。聊聊才知道,科大研究生院院长是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时兼任中科大校长的严济慈兼任。朱这样的小字辈副院长在合肥主持研究生院日常工作。一向对科大情有独钟的华为,闻朱退休,逢华为集团党委面临换届,不拘一格的华为,巧借天力,把朱士尧教授聘到深圳。

老天给出时空缝隙,赋予朱士尧教授一个新的诗和远方,获得人生中的华为十年。自此,我与朱士尧教授同城为伴。说起来,我们的渊源,可以推到1982年,在贵阳市龚家寨,我们有一次没见到面的“相遇”。朱士尧教授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原子核物理系。在史无前例的“探索”中,他十分有幸,早在1973年(十年浩劫远未结束)就被母校选调回中科大当一名大学教师。说明他是个学校难舍的高材生。在他返校当大学老师时,与他同时代的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都还在广阔的农村种地、喂猪。

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专门从事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1969年12月至1970年10月,科大由北京搬迁到合肥。网载:科大搬迁,为一块落脚之地,曽找过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只有李德生主政的安徽,把科大接纳进了合肥。据说,科大搬迁,用了70多列货运列车,装载了35000箱仪器、图书,在车厢上贴了“军用物资”的标签。可见这与抗战时的那场西迁有一点类似。

家父曾调侃:“朱士尧教授是个书呆子”(意朱勤奋善学,人才难得)。1978年,科学春天到来,科大重入正轨。1983年,朱士尧教授被国家选拔,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当访问学者。1985年,我受中国青年报学校教育部调遣,赴山东、安徽、江苏搞职业教育调查,到过合肥。周末我去了中国科大。那时朱士尧教授人已远赴美国,我千里迢迢到他家,又没见到他。朱夫人严老师领着我参观了一圈科大。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转到宿舍区,她指着一幢红砖楼,告诉我第几单元几楼住着温元凯一家。温那时正因超前的改革演讲,蹿红为时代明星。他恢复高校招生的建议,被邓小平采纳。

我第一次见到朱士尧教授的著作应该是1992年。龚家寨家中收到他寄来的一本研究生教材《核聚变原理》。手捧这本装帧简陋、散发着油墨味的新书,我的手发烫出汗。我的大学,骨干课程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等,晨炼诵读,不是背英语单词,就是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即便是复课闹革命时期读的中学,我们那届中学生没开过物理课。朱士尧教授的书,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本天书。我和它隔着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大山,还根本就天南地北。

蹉跎岁月、岁月蹉跎,短缺时代转型期,偶遇一本书,能学进去,往往就能造就一个人。可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时遇到这样的书,意味着什么?如今三四十年过去了,能玩味这指头缝里流走东西,也生发许多遗憾的感觉。我家至今还保存着朱士尧教授的这本书,书已泛黄变色成了旧书,但却颇有“为了忘却的纪念”意味。

自然科学里,物理学是一门居于基础与充满活力的带头学科。60前,朱士尧教授是个行走在科学领域的中科大人;61后是个几乎把骨髓都融入华为的华为人。他长期在中国科大这样的高等学府里孜孜不倦,培养出了扎实领悟科学知识的优良素质,这使他在华为很快能找准事业方向与人生定位。

我编辑《经济瞭望》时,曾编发过朱厚泽的一篇奇文:《无限的智能与智能的无限》1。那时全球背景,知识经济如日中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坐标,也在迎接这一新经济浪潮的挑战。改革还在路上,开放能带动一切吗?思想家朱厚泽这篇近乎于科学哲学的美文,达到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境界。他高屋建瓴,见识卓越,观察到了时代搏击的浪花四溅,剖析了前沿智能与智能经济,科学发现与创造创新之美,流露出对走向未来发展博弈的深刻思索。

原本就在一个最能接近“无限”的基础学科领域和学府,朱士尧教授又有缘转身来到华为,这使他的“转型”换角色,再度深耕,有很丰厚的专业积累打底。这门专业基础,竟使他像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出访花旗国的林鍼(zhen)一样,学到并怀揣上了一种绝技——“神镜法”(照相术)2,能手持从没见过的“独门机器”对准华为。

三年新冠疫情,一个无奈的“静”字,成为难忘的记忆。不能例外的静默中,朱士尧教授却能调整状态,“深谙核科学的原理和规律,深知核威力之大”(孟凡驰序),于是联想使他超级发挥比喻的功能,跨界拍摄与显影华为。

朱士尧教授呈现了华为的什么

如果说,朱士尧教授的新著《华为的精神原子弹》(以下简为《原子弹》),那他开张需要给大家科普的是原子弹原理。《原子弹》只一用了一章,两小节,就说清了理解华为文化所需要的和物理基础知识。二小节,“从爱因斯坦说起”,“曼哈顿计划”,仅用了全书约二十分之一的文字分量,就干净利落,设定了审美观照华为精神文化的文本底片。为解读华为,给出了一个独特视野。

用原子弹的威力衬托华为文化,可见这文化的非同寻常。

那文化是什么?一个企业,诚如华为,它新生、崛起、壮大、追求可持续,为什么会这样去建构如此一个“超级能量”的企业文化?

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007年),一时被广泛引用。如斯类推:华为的企业精神文化,是华为作为一个企业,赖以产生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的灵魂。它对内对外,都可以修持塑心塑人,产生软实力才具有的那种征服力。

有专家高论:历史科学中,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词,但含义相通。往往在历史过程中,能运动或运动着(如传承)的就是文化,能积累沉淀结晶的就是文明,如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与三星堆文明。文明凝聚凝结着文化,在时空长河里,文化是发育与流动的,文明则是人文积累可以物理具象化的又一种呈现。文化与文明都是人类学历史学很大的概念。

为研究便利,社会学设定了一个族群概念,用以区分不同的文化族群。

但今天的华为,是一个跨国跨族的人类聚合体。走在国际化路上的华为人,如今已不简单是某单一民族、国别。他们在数量上集合为一个集团,共生点是企业、产业,当然出发地是中国深圳。从创业6股东,到拥有二十万多国科学家、工程师,华为组成一个征战商海,发展企业的群体。如此一个数量上不算少的人群,集合搞企业谋发展,当然离不开经营内外两种“文化生态”。而这种“生态”必然生成企业文化。

朱士尧教授之才具,在这本新书中,表现出两大优势:一是原有知识背景,二是零距离置身于华为的心脏,直接参与经营华为文化生态,从事华为文化建设实践,可以说是无障碍地观察体验、系统梳理、总结华为文化。两大常人不具备的优势,使朱士尧教授的“照相术”具有超级景深和文化广角,而他一流的归纳演绎能力,使新书的“跨界镜像”呈现为一个系统工程。在一个“微观世界”里,进行全景式的“宏大叙事”。据我所知,如此系统地展示华为文化,还是第一次。

本书的形成,伴随着一个朱士尧教授在国外国内不断演讲,已不下1200场。他的震撼演讲,我至少见证过三场。讲者精神矍铄,全程站立,口若悬河,妙语迭出,听者振奋。我在香港《经济导报》工作期间,还作过一次朱士尧教授的大型专访,编发了一期封面专题文章。从发行角度,那时我们的杂志,是进入中南海的。

演讲的背后是不断的思考与梳理、归纳与提炼、不断完善,时有新的创见。朱士尧教授这本华为文化,内容内涵都是极为丰富的,本文限于笔者的理解角度,觉得他描述的华为文化有三个抢眼点:

第一,“智库”参与与危机意识

其实中国人民大学的几位学者田涛、吴春波等,组成团队进入华为提供咨询,时间远远在2012年《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以下简称《下一个》)一书出版之前。

早于这本《原子弹》新书面世之前,朱士尧教授就告诉我,田涛、吴春波著的《下一个》,值得一读。华为总部还在南山科技园时,他们就被任正非请进了华为。他们对华为进行了长期跟踪服务,他们提供的研究,反应、见证与集成了任正非管理企业的哲学思想,也诠释、演绎、呈现了这一思想。即使是在顺风顺水时,任正非也是一个永久牌的危机意识持有者。有人说“一部华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危机管理史”,说明华为管理者立身的高度,修为的理性。这种哲学姿态决定了华为意识,具有鲜明的“自我批判性”。什么叫觉悟?自省?我想就是认识危机。批判成就了伟大,激发超前危机管理。危机意识成了华为知不足,学不止,大力度投入研发的理性逻辑。

某种意义上,朱士尧教授的《原子弹》与《下一个》构成了姊妹篇。朱士尧教授新书,以及田涛、吴春波等,与任正非的互动,揭示了任正非的集思广益,人设宽广,身边云集科学家、工程师、“智囊团”。华为文化,因之叠加了当代“智库”的机制,吸收有“智库人”的积极作为。这正是高科技企业发展,创造企业文化过程中专业主义的一种存在。

我为配合单位和综合开发研究院并肩,做深圳的“全球脑库论坛”(脑库后改为智库),2004年,曾与研究院专家一起到访过兰德公司。那次难忘的“智库行”,使我们观察到任何一个对的决策,不仅需要决策者的智慧,也离不开智库的相辅相成。如此,才能减错、纠错,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

第二,开放学习中有一个真“舍得”

即便是华为今天遭遇华盛顿的制裁,我们注意到任正非的言论、态度,也并没有否认、羞辱、妖魔化自己的老师。他在顽强抗压、直面危机中,努力自强,却也不动摇、放弃开放的发展理念,不违投身改革开放的深刻初衷。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华为。卖交换机的小公司华为,如今已是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有近三分之一员工是外国科学家、工程师的跨国企业。

多次听朱士尧教授演讲,也有机会和他私聊,不时听他讲到华为拜师学艺,还有高水平的美国老师。但每一次都是话到即止,都没有明打明说这美国老师是国际著名的麦肯锡,还是哪家顶尖大学、研究机构。难道给华为咨询是一个签约保密项目?这一度成了我的一个疑问、一个纠结。华为在美国,究竟请了一个什么样的大牛老师?怎么请到的?花了多少学费?网上有文字猜测,但说的是模糊“天价”不会低于5亿美金。

《原子弹》这一次不加任何渲染和形容词,透露了一个“独家猛料”。华为的大牛老师是美国顶级的IT企业IBM。根据研判,当时华为面临与IBM曾遇到过的棘手问题一样或相似,故华为决定一众高管“西天取经”,飞越太平洋,来到IBM学习、研修,并签约长期请顾问,一定要大幅提升华为管理现代化的水平。要学就学世界顶级的,但要老师拿出真经真心传帮带,就必须付出足够学费。付多少?人家提一口价:20亿美金。20亿美金是多少?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终于走出最初创业时的囧境,成为国家级的重点智库,每年收益达一个多亿人民币。也就是说,这20亿美金,相当于该研究院干30—40年。华为不少高管心里嘀咕,老板不会答应这个价格。没想到任正非一口答应。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能教——“传帮带”华为成为世界级公司,这个“管理科学软件”,该是个多大价值?2000多年前,孔夫子周游列国,收一个学生,还需要一束肉干呢!有人考证说,这一束肉干为10片,每片为半只羊,一束相当5只。弟子3000,肉干相当羊1.5万头。按现价200元一头,这个战国时期“国际”《论语》班收费,相当一个学期300万(有点夸张哈,参见百度)。

经济学家樊纲研究发展经济学,说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后发优势”,你在“信息对称”领域下功夫,往往能缩短后发国家的赶超时间。回到华为彼时彼地场景,假定老师(道路自信)真能让你达到这个对称,你又有什么舍不得?

这是只读了一遍《原子弹》,凭记忆,重新呈现书中的一个华为的故事。复述得不知准不准?好在新书很快面世,有心读者可以去从容阅读。新闻有时是被深埋藏在历史文本中的。这使我们在深读历史文本和见识文物时,竟有一种重新发现“新闻事实”的感觉。这种发现是对灵魂的救赎么?我有一位同事,出于对历史中的新闻的求知欲,重金买了一套钟书河编的《走向世界丛书》2,结果发现在300年中,出洋的中国人都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学习了什么,这些看到并被带回来的东西,又是怎样影响和改变、甚至颠覆了沉浸在中世纪的故国。中国需要现代化,可以说是在看世界中看出来的。开放有可能带动一切。20亿美元学费付给了IBM任正非不心痛吗?他没路找路时,吃饭也不是没问题啊。华为文化,也是花20亿美金(多少人睡床垫)砸出来的,这是否有点令人唏嘘?

第三,“糨糊”里一味药的巨大粘性

《原子弹》一书中抄录了一段任正非谈自己、实际也是妙论华为文化的“论语”:“我只是提了一桶糨糊,把十八万人粘起来一起奋斗”(任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谈话)。在笔者看来,朱士尧教授这次“抄”作业,恰恰表明他的“神镜法”,抓到了华为追求基业长青的“魂”。这个魂就是这个“粘”字。

以科学理性的思维,可以把华为文化看作是一个已有模样,但仍在建设、仍需经风雨的一座大厦。那如此这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工具理性”意义上的屠龙术。仔细琢磨这桶“糨糊”,你会觉得,它是华为的一把开山斧、铺路机。

极致的企业管理,不在于老板一个人能做什么,其文化的灵魂是能粘住所有人一起做,从而形成各尽所能的局面,日臻达到集成整体创造力的至高境界。由于笔者对华为的孤陋寡闻,因此也特别注意到,朱士尧教授的《原子弹》中,清晰地用了一段文字,平铺直叙了华为工会的作为。华为工会承担了华为实践“工者有其股”中的这个“有”字操作,为全员操持股权管理。啥叫全员持股?全员持股是普通员工分享要素分配的具体路径。它的含义是“华为这个大厦的砖瓦,有一块是我的”,这是营造华为生态的一个根本,由此也生发着让华为文化的精髓。啥叫“不叫雷锋吃亏”?就是给愿意无条件奉献的人,以应有的权益,而不是用美名实施了实际上的剥夺。这其实是中国式反极左的另一层含义,是一种提倡奉献和实行公平的有机平衡。实际上是找到一条具体机制,解决长期困扰工会工作,究竟是重点突出“整体利益”还是“具体利益”的问题。因为“具体利益”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拿得走时,就相当于给做大“整体利益”,安装了一台发动机。

此前,我真不知道在华为替老板提桶、刷糨糊的机构是华为工会。读大学前,我曾有一段在国企当工人的经历,见过“工会是干什么的”。印象中基本是:搞点文体活动,发发劳保品、女工保护用品,处理工伤事故后事。后来又多了一件:控制计划生育指标。但时代使华为工会,成了一个“员工资产管理中心”,踏实帮助员工实现经济权益上的那个“我”。

“此间不可无我音”。在全员持股的制度设计里,“华为工会代表华为全体员工持股99.2%;任正非持股仅有0.8%。2019年,华为曾邀请部分媒体记者,参观了华为工会员工持股资料”。这有点像让大家看到了一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一个财务过程,操作工序,让人们看到了这件事,含有一个远远超越经济学意义的文化亮点。

华为因这剂猛药,使华为粘成了真实的命运共同体。

华为的起点就是股份公司,华为员工持股,源于DNA级深层清晰的产权制度设计。如此传动出来的企业文化凝聚力的深层结构,也洋溢着动力澎湃的活性。企业改革,就是搞活企业。所谓企业活力四射,实际是动力结构和企业文化的深刻互动,而这个过程在华为是由工会管理的。工资、奖金、股权,考评、奉献、工资和奖金如何切换增减股权,这些实现了员工与企业效益挂钩的“金饭碗”。金碗当然会产生文化魔力,华为员工持股,也就活生生变成了一副“金手铐”。

改革走到今天,股权人人在玩,但像华为这种玩法和文化效应都是罕见的。华为一路奋斗,“床垫文化”实际是“玩命地干”、“拼命地学”、踏实做事、高效率做事,企业文化构成了一种征服人心的魅力,这魅力是会产生心理效应的。这效应体现了华为文化里的糨糊之粘,纽带之力之伟,对外冲击力之威(并非没有亲和力)。

华为工会承担起的角色,发挥出的作用,在我看来,这就是微观企业工会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它体现了华为在改革开放中,内在机理的“变”。它充分显示了华为文化的建构性,颇有一些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3,樊纲《新经济与旧体制》4对于新建构的探索之韵。

我在做与中国改革密切相关的历史回顾时发现:我国第一代践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家,如马洪、蒋一苇、林凌,在从事经济研究前,都有从事企业工会工作的经历,他们在1984年代研究建构经济体制改革时,都深刻考虑过工会改革问题;他们认清了企业改革,只有从国企“扩大自主权”,推行承包制,到实现企业股份制。他们都参与了深圳改革乃至企业改革的制度设计和咨询。他们都从对国情的体验出发,深刻认识到企业改革,无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国家积累与个人利益怎么切蛋糕,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实现双赢,达到尊重个人,释放活力的效果。他们不断探索、研究、参与追踪跟进改革进程,摸的就是如何合理扩大个人收益比例与国家利益双赢的那个“黄金切割线”。

华为的出现本身就是这场改革开放大树上结出的一个金苹果。这使华为在DNA层面,出生就不是一个国企。走到今天,华为的意义不简单实践、找到了路径、让宏微观结合互动,还在于发育生成了朱士尧教授笔下威力巨大的华为文化,这种文化的量级堪比原子弹,其结构相当于新一代航母换装了核动力。

华为建设未来,创造力、生存能力,起点和过程,都时时在强化危机意识,处处都在思考客户第一,给自己一个永远的奋斗者定位。华为文化就是要让企业也就是让华为每一个人置身于“永动机”与不懈怠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状态的场景里,内外结合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生态。有这样文化的企业会不会基业长青?在复杂的存在大量不确定风险的世界里,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华为在迎接挑战,相信历史会给出回答。在这样的意义上,朱士尧教授“跨界镜像”之作,也就有了他的独特价值和特定意义。

不管我的描述对不对,评论是否准确,但我都有足够的理由,为朱士尧教授的人生喝彩。

----2023年5月9日于贵阳。

参考文献:

1,《朱厚泽文存(1949--2010)》朱厚泽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见第283页。

2,《走向世界丛书》钟书河编岳麓书社出版 第一卷 见第20页。林鍼 :1847年,中国第一个出洋的知识分子,著有《西海记游草》。“神镜法”指林在美国学习的照相术。见钟书河序《从坐井观天到以蠡测海》。

3,《以自由看待发展》阿马蒂亚·森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

4,《新经济与旧体制》樊纲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8年7月第一版。

任正非的个人风采

与华为文化

任正非的军旅生涯

对华为文化的影响

社会上不少人会说,所谓企业文化其实就是老板文化。这句话对不对呢?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我们来看一看任正非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

本文引自作者的新书

《华为的精神原子弹》

1997 年2 月26 日,任正非在一次题目为《坚定不移地推行ISO9000》的讲话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企业文化在第一次创业阶段由企业家个人的风采决定了其特色,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家的个人风采在群众的智慧下淡化,更加规范和丰富。

今天我就谈谈任正非的军旅生涯对华为文化的影响。

毫无疑问,在任正非的人生经历中,14 年的军旅生涯对他个人品质的影响是最大的,也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铮铮铁骨和军人血性;二是融入血液的军人风格与军事语言;三是刻骨铭心的艰苦奋斗精神。

铮铮铁骨和军人血性

任正非身上充满了一名军人必须具备的血性,作为军人,血性是打胜仗必须具备的性格特征。作为企业家,任正非身上的那种血性主要体现在不认输,敢于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亮剑,敢于胜利,绝不妥协、绝不投降。

在把华为建设成全球化的高科技商业帝国的过程中,他敢于迎接任何挑战,不怕任何压力,克服任何磨难,直至实现公司制定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必须要让华为的所有干部都具有血性,具有像他一样坚毅的性格,这样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的时候,华为都能取得胜利,都不会倒下。因此,许多年来,任正非不同意公司的某些部门邀请当时社会上轰动一时的所谓“名人”到华为举行报告会或作讲座。任正非认为,社会上那些产生轰动效应的红人,他们的观点跟华为的核心理念是不一致的,华为的员工干部绝对不能受到各个时期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观点的影响。

2009 年,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写了一本著名的书——《苦难辉煌》,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任正非非常认可金一南将军书中的许多观点。我们知道,历史是有生命的,文化亦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细微处,就如同人类的神经末梢,虽然可能被人忽视,却足以让智慧的人们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心跳。不少看过金一南的书、听过金一南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直指人心!从《苦难辉煌》《军人生来为战胜》到新近出版的《心胜》,金一南虽然常常把目光锁定在一些特定的历史细节,但他触到的却是文化的灵魂、军人的灵魂。

灵魂最动人,灵魂之问最尖锐

什么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在生死考验面前,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了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而有的人却出卖灵魂、成了万人唾弃的可耻汉奸?军人最高的标准是什么,是一死了之吗……这些叩问,无不引人深思。因此,任正非专门邀请金一南将军到华为给干部作报告,题目就是《论军人的灵魂与血性》。报告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一流的军人人格是如何凝聚和传递的。第二,人性与血性。第三,对党忠诚与英雄血性。第四,血性需要唤醒,需要点燃。文章最后的结束语是:“灵魂赋予尊严,血性赢得光荣;灵魂与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胜利的刀锋。”任正非身上充满了一个真正的军人所应具备的血性。

2019 年美国政府对华为进行全面围剿和极限打压,使得华为的经营遭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是华为扛住了,华为没有倒下,并且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这跟华为创始人、带头人——任正非有很大的关系。

在美国对华为进行残酷打压的前夕,2018 年6 月23 日,华为高层领导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任正非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华为的业务发展战略作了具体部署之后,讲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话。此时,任正非已经预感到美国要对华为下手了,便给华为的高层领导发出了反击动员令。他说:“投降没有出路,从来亡国奴就是人人蹂躏。我们有能力自己站起来,不做亡国奴。”“我们公司整体情况是好的,整个公司嗷嗷叫,不怕谁。”“敢于和美国赛跑,现在到了提枪跨马上战场的时候。”当时在场的领导听了这段讲话都感到特别的惊讶。

任正非的这段讲话流传到社会上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媒体转载了这段讲话,发表了评论,对于任正非及其讲话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表达了对任正非的尊敬。许多人留下了非常感人的留言,例如:

“刚刚,任正非宣战怒吼,不做亡国奴。”

“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的讲话刚刚流传出来了,可谓气贯长虹,发出了自己的怒吼,使得当前国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敢于亮剑,敢于与美国竞争,当亡国奴没有出路,提枪跨马上战场,必须要杀出一条血路,这就是任正非的骨气!”

“横刀立马,唯有任正非,这是一个真正的王者,也是一个不屈的斗士,今天他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刷屏了!”

当看到这些评论的时候,就连我这个70 多岁的老人都感到热血沸腾,由衷地为任正非点赞!任正非的这段讲话充分展示了14 年军旅生涯在他身上锻造的铮铮铁骨和军人血性。

几个月之后,2018 年12 月,美国联合加拿大策划了一场政治阴谋。当任正非的女儿、华为的首席财务官(CFO)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机场转机的时候,突然被加拿大拘留扣押。后来,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美国以为抓了我的女儿我们就投降了。美国想错了,我们绝不会投降,我们绝不会放弃的。”这再一次展示了任正非的血性,不对强权屈服,敢于抵抗,敢于亮剑。

2021 年11 月3 日下午,华为心声论坛上线一段视频显示,10 月29 日华为在松山湖园区举行军团组建成立大会,主题为“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在军团组建成立大会上,任正非发表了一段振聋发聩、令人热血沸腾的讲话。这一讲话同样显示了任正非在部队里形成的铁骨和血性。他说:“我认为和平是打出来的,我们要用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打出一个未来30 年的和平环境……让任何人都不敢再欺负我们,我们在为自己,也在为国家……为国舍命,日月同光;凤凰涅槃,人天共仰!历史会记住你们的,等我们同饮庆功酒那一天,于无声处听惊雷!”

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则消息,纷纷发表了评论,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下面就是一家媒体对任正非这次讲话的评论,令人看了之后不得不为任正非点赞。这篇评论的标题是《“为国舍命,日月同光;凤凰涅槃,人天共仰”——铁血丹心任正非》:“为国舍命,日月同光;凤凰涅槃,人天共仰!”几句话一出口,就掷地有声。任正非就是任正非,作为曾经的军人,依然保持着军人的血性!

连成立的新组织都是以军团命名。华为必胜的口号响彻会场,我们仿佛看到了即将上战场的战士,充满战斗激情。这样的组织充满活力,充满斗志,这是华为集团的过人之处,也同样是西方列强的恐惧之处,所以美国才会以举国之力,打压华为,打压中国企业的领头羊。

作为企业的统帅,任正非很清醒:“和平是打出来的,我们要用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打出一个未来30 年的和平环境。让任何人都不敢再欺负我们。”的确如此,敌人是残暴的,敌人是疯狂的,敌人是狡诈的。唯有战斗才可能克敌制胜,才能打出和平。我们想到了《亮剑》里的李云龙,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敢于以死相搏。

现在的任正非,就是新时代科技战线上的李云龙!对于这样的英雄,我们只能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作为全体中国人的一分子,我说不出豪言壮语,没有能力为华为提供什么帮助。我所能做到的就是,爱我中华,支持国货,以后就买华为产品!为华为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愿有更多的国人参与进来购买华为产品,成为华为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一起为华为,为所有中国本土企业,铺一条金光大道。

因为——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为文化发展的5个里程碑

导语

华为创始人曾这样形容企业文化对华为的作用:“文化是为华为发展提供土壤,文化的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更疏松,管理是种庄稼,其使命是多打粮食”。与华为的发展相同,华为文化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在华为公司前党委副书记朱士尧先生的新书《华为的精神原子弹》中,将华为文化的演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并一一进行了详细说明。

《华为的精神原子弹》

朱士尧/著

华为从6位创始人发展到拥有20万员工,从21000元注册资金发展到将近1万亿元的年销售收入,成为一个高科技领域的商业帝国,在这一过程中,华为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为文化是华为奇迹背后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华为的成功是华为文化的成功。它不仅调动了20万华为员工的积极性,让20万员工都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坚持长期的艰苦奋斗,创造奇迹;同时把20万员工凝聚在一起,同频共振,朝着同一个目标来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所以华为文化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很多企业都愿意学习华为文化,社会上相关的书籍、培训班也很多。但是,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究竟如何来学习华为文化?怎样学习效果更好?是不是看了几本关于华为文化的书,参加几个培训班,听几次课,就学到了呢?恐怕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今天来看,华为文化影响巨大。但是,华为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根据我的观察和研究,华为文化有一个形成、演化、优化、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五个重要的里程碑。我认为,任何渴望学习华为文化的企业,首先必须了解华为文化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要了解华为文化是怎样炼成的,这样学习起来更加有益。

华为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华为文化基因的孕育(1988—1993年)

华为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华为文化破土发芽(1993—1997年)。

华为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华为文化的雏形(1997—2004年)。

华为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华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2005—2008年)。

华为文化发展的第五个里程碑——华为文化的成熟(2008年至今)

1

华为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华为文化基因的孕育(1988—1993年)

华为文化的第一个里程碑,就是华为文化基因的孕育过程。在这个孕育过程中,华为面临着如何吸引公司需要的人才,用什么样的理念和方法留住这些人才,用什么的方法形成一种氛围,让这些人才能够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跟公司同心同德的问题。同时在孕育过程中,华为也面临着如何吸引客户、敲定客户、维系客户、让客户成为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问题。

这些内容在当时并没有像现在一样明确、具体地纳入华为文化,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观点早已刻在员工的基因里了。华为文化基因的孕育过程花了5年的时间,即从1988年到1993年。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华为在企业文化的孕育阶段是如何解决这些极其重要的问题的,这对于其他企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白手起家的“蚂蚁”如何引进优秀人才

首先来讲华为文化基因孕育阶段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公司成立之后就要招人,要招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去招揽人才,招来了怎么留住他们,这是华为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任正非在人生低谷时以逼上梁山之势创立华为的时候,需要招聘人才,当时他获得了一条对他来说很有用的信息。1988年的春天,在代理鸿年公司的交换机后不久,华中理工大学(1988年1月华中工学院更名)计算机系的一位教授开发了一套能够帮助电信局进行电话系统自动计费的软件。任正非得知这条消息后,内心有些激动,马上就扛了一台小型交换机来到武汉,找到了学校的科研处处长。他首先介绍自己在深圳创立了一个科技公司,然后恳请处长能否考虑让华为与计算机系的教授开展合作,希望教授能够带领研究生到深圳华为来实习。随后,科研处处长介绍任正非去跟计算机系的系主任交流。

不久之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系主任就带了一位研究生在1988年秋天来到了华为。这位研究生叫郭平,当时还没有毕业,是硕士二年级研究生。当时任正非看到了教授和这位年轻的研究生,感到很高兴。任正非非常欣赏郭平,经常找他聊天谈心,满怀着激情向这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大谈自己的远大理想,以及华为的远大前途。那个时候,任正非就已经拥有了非常出色的口才: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略带夸张的口气,发自内心的诚意,非常容易打动对方。任正非胸怀大志,又非常亲近员工,对大学生非常友好。这样一种人格魅力,打动、吸引了郭平。当时郭平还是尚未毕业的研究生,任正非就给他发了工资,工资比内地其他大学老师的收入还要高。此外,还让他参与交换机项目,经常同他讲,华为将来怎么开展技术研究,如何自己研制产品,更希望让他当项目经理,这让郭平也非常高兴。郭平后来说,当时听了任正非这样的介绍,又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他认为华为就是自己向往的公司,认为“这个老板我跟定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1989年郭平即将硕士研究生毕业,所以他又回到了学校,办理相关的论文答辩等手续。在他准备毕业论文答辩期间,遇到了他的师兄——郑宝用。郭平将他在深圳、在华为这几个月的实习感悟及体会,向郑宝用详细介绍了一番,说深圳尤其是华为就是年轻人应该去的地方,在华为两人将大有用武之地。郑宝用被说动了,所以他放弃了攻读博士的机会,1989年也来到了华为。在这两员大将来了之后,华为才真正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任正非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了第一批优秀人才。所以说,起初华为顶尖的人才是由任正非自己吸引而来的,继而由先期来到华为的人才向更多的人才介绍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而吸引来更多的人才。这样的方式,比起大部分公司到社会上去招聘要更加靠谱。

2.任正非如何留住这些优秀人才

有了优秀人才,如何才能留住他们?留住了他们,如何再让这些人才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华为是如何留住这些高级人才的。

(1)第一招就是用远大的理想来吸引这些人才。这对于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管用的。

2)第二招就是高工资,让这些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拿到比社会上其他同龄人要高很多的工资,有一种备受优待的感觉。这个作用毫无疑问是非常之大的。

(3)第三招就是营造一种类似大学的生活氛围尤其是伙食特别好。这对刚刚离开大学的大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4)第四招就是对表现优秀的人才,采用极度夸张的方式来表扬他们,试问谁能经得起这样的表扬呢?谁都愿意被表扬的。

3.养成艰苦奋斗的习惯

在华为文化的孕育期间,任正非把这些优秀的人才吸引来了,想办法留住了,还必须要想办法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这方面,任正非的智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任正非经常描绘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公司的未来,在吸引年轻人留下来的同时,还让他们自发产生一种奋斗的动力。

面对华为当时还很渺小的残酷现实,所有人都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面对这样的巨大差距怎么办呢?任正非并没有像有些老板那样,千方百计找窍门、找捷径、找风口、寻找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而是选择了一种最“土”,但也是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拼命干、多干活,鼓励员工通过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公司的未来。

如今,华为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已经成了华为的灵魂,成了华为的文化符号。步入全球化时代,华为人仍坚持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4.养成一心一意为客户着想的习惯

华为文化基因孕育期要解决的第四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全体员工形成“为客户服务,为客户着想,客户第一”的理念和行为习惯。在这方面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

华为研发成功的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叫C&C08,这台设备对华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奠定了华为的市场基础,也为华为现在成为商业帝国在技术上奠定了基础。当时华为在浙江义乌安装了该型交换机的第一台机器,各方面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当时公司去了20多位工程师到现场调试,经过艰苦的工作,交换机成功交付使用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一个问题:老鼠钻到了交换机的机柜里,把交换机里的某一根电线咬断了。当时客户只知道交换机出问题了,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便马上给华为打电话。当时华为负责这台机器维护的工程师在上海出差,那个时候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但是情况紧急,于是工程师接到客户的需求后当机立断,叫了一辆跑长途的出租车,在夜里赶了将近300千米的路程。那个时候出租车费用很高,公路条件也很差,工程师连夜赶到了义乌,在机房现场排查问题,发现是老鼠捣的鬼,马上把线路接上,交换机马上便可以使用了。

华为的艰苦奋斗精神、热心为客户服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义乌的客户,所以义乌邮电局领导决定除了C&C08之外,对于华为新研发的产品都是第一个采用。这些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华为在早期就形成了客户第一的理念和行为习惯,为以后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华为文化核心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华为文化的第二个里程碑

破土发芽

华为文化基因的孕育,经过了1988—1993年的五年时间,已经基本具备了让华为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下去的核心要素,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而且能够让他们稳定下来,让他们形成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但意识到始终坚持为客户着想、客户第一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中去。经过五年的孕育,华为文化也像婴儿一样来到人世间。华为文化的破土发芽期可以从1993年5月11日创刊《华为人》开始,一直到1995年华为开展了历史上第一次华为文化的全员教育活动。破土发芽的过程中有三个标志性事件。

1.第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1993年华为创办了《华为人》这份属于华为人自己的报纸。这份报纸后来非常受欢迎,在社会上反映非常好,是传播华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是表明华为文化已经破土发芽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那个时候,华为全部员工实际上才400人。这张报纸第一版上发表的创刊词叫《创刊话》,内容并不多,仅200个字:

《创刊话》说明创办《华为人》的宗旨在于上下的传达与沟通,不仅使得公司的科研、生产、市场、生产动态、生活动态和信息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传输,还希望对企业文化的建立有一定的促进。简单来说,《华为人》的功能就是沟通,即上下沟通,信息传达。在区区200字中,还特别提到了企业文化,“希望对企业文化的树建有一定的促进”,真是难能可贵。报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达交流信息的渠道,作为企业同样如此,办好一份企业的报纸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第二个标志性事件

华为文化破土发芽的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任正非在1994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致新员工书》,并发表在《华为人》第11期上。

在这篇文章中,任正非用通俗的语言,把他所坚持的华为很多独特的、很有价值的核心理念表达了出来。每一名华为新员工,进入华为第一天就要学习这些理念。

《致新员工书》这篇文章在以后的20多年里,根据华为的发展所处于的不同阶段,以及外部形势的变化,总共修改了4次,但是始终保持其中核心的理念和价值观不变。

3.第三个标志性事件

标志华为文化破土发芽的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1995年华为开展了第一次企业文化教育。这表明,华为已经把企业文化融入了日常工作中,企业文化教育在企业经营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1995年华为对全体员工的企业文化教育的题目是《华为兴亡,我的责任》,把公司的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这是华为第一次关于企业文化的员工教育,全员讨论了将近一年。

1995年11月,任正非就讲到了这次企业文化教育。他说,认真阅读这一次企业文化教育当中的文件,大家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的。世界著名的惠普公司,它的领导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去开新的办事处的时候,都由总公司的高层领导带着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带着所有管理文件、操作方法,到新的地方打天下。

早在1995年,任正非就将企业文化的作用总结为五个关键词。他说企业文化是“黏合剂”,即现在“浆糊理论”的雏形。企业文化是“公司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管理的精髓”,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是“沟通的桥梁”。任正非在1995年就对企业文化有这样深刻的理解,不难理解华为文化为什么后来建设得这样优秀,对华为发展起到了这样重大的作用

3

华为文化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华为文化的雏形

华为文化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就是从1996年开始制定,至1998年完成的《华为基本法》。《华为基本法》的发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对华为来说,《华为基本法》使华为从一个普通企业走上了具有现代管理意识企业的道路,而且使华为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用法治的精神来管理企业,可以减少企业发展对企业创始人的依赖。《华为基本法》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华为基本法》,甚至结合《华为基本法》来起草本公司管理的基本法、基本大纲、相关制度等。

以自1995年开始,任正非陆续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些教授为华为做某些方面的咨询工作,比如华为市场发展很好,当销售量加大时,市场人员的奖金如何分配等。

1996年,他萌生了要把华为的管理体系系统进行梳理的想法,使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于是他就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6位教授,以彭剑锋教授为组长。6位教授花了2年多的时间,制定了《华为基本法》。

《华为基本法》一共修改了8遍。1998年3月23日,在深圳蛇口明华会议中心,华为高层领导和中国人民大学的6位教授对基本法的第八稿进行最后一次的审读。经过认真的逐字逐句的研究,最后定稿发布,共包含6章计103条,共16400余字。这6章包括:第一章,公司的宗旨;第二章,基本经营政策;第三章,基本组织政策;第四章,基本人力资源政策;第五章,基本控制政策;第六章,接班人与基本法修改。《华为基本法》涵盖了华为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各领域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所以任正非对此高度重视。

华为经过十年的努力,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企业的行为逐步可以“自圆其说”了,形成了闭合循环。因此,它将会像江河水一样不断地自我流动,自我优化,不断地丰富与完善管理。长江就是最好的无为而治,无论你管不管它,都不废江河万古流。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可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4

华为文化发展第四个里程碑

核心价值观的升华

华为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是华为核心价值观的升华,也可以说是《华为基本法》的升华。在《华为基本法》发表之后,华为走上了稳健的高速增长的道路。经过将近7年的时间,华为无论是员工的规模还是销售收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2005年4月28日,任正非把华为刚刚梳理好的,在《华为基本法》基础上升级的华为核心价值观,在在“广东学习论坛”上介绍了3个小时。这一次,华为对原来《华为基本法》中所阐述的华为核心价值观重新作了梳理,因为到了2005年,社会形势也发展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提法、用词跟原先都不一样了。

在核心价值观中,华为归纳了三方面的内容:愿景、使命、战略,这三者密切关联。也就是说,华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华为的战略可分为四条:

第一条是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第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条是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是提升客户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第三条是持续开展管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对华为内部管理来讲,要不断变革,不断提升。

第四条是与友商共同发展,同行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态生存空间,共享价值。“友商”这个词是华为独创的,社会上很少听到这个词,一般都叫竞争对手。华为这里讲的,同行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友商,要共同发展,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

所以这是华为对《华为基本法》的升华,是华为在新的时期提出的一些新看法。

5

华为文化发展的第五个里程碑

华为文化的成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华为文化的成熟,那是从2008年开始的。2005年,华为的国际化实现了海外收入超越了国内收入。到2008年,华为的国际化又进一步发展,基本实现了全球化,业务范围涉及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外国员工也增加了3万—4万人之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华为高层领导再次对华为文化核心价值观和华为文化重新进行梳理,进一步升华,使得华为文化臻于成熟。2008年5月,华为高层领导再次梳理华为文化和价值观并达成共识,提出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关于华为文化的两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同时还确立了六条核心价值观,即成就客户、艰苦奋斗、开放进取、自我批判、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因此,任正非就开始在公司各层级的大会上,传达了这些重要内容,包括华为文化和华为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表达等内容。

在2015年接受福布斯中文网采访的时候,任正非对记者说,其实华为的文化就只有那么一点:“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世界上对我们最好的是客户,因此华为要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至此,华为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文字简洁明了,内涵极其丰富,表明华为文化已经成熟。尽管只有两句话,但它实际的意义却非常深刻,准确地回答了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客户,如何对待员工,这也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

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客户成功,使客户成为华为的战略合作伙伴。华为通过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和相应的制度来使员工忠诚,让员工发自内心地愿意坚持长期的艰苦奋斗,为客户创造价值,使得公司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华为的文化不是一天形成的,就像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

《华为的精神原子弹》

朱士尧/著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作者微店即可购买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 任正非:我们为什么要拼命研究6G +改变未来世界的5大核心力量+8大硬科技趋势【2021年10月深圳书单指南】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