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乍一看,司马炎实在没有把皇位传给司马衷的道理:司马衷脑子不好使、媳妇泼辣凶悍,日后必定牝鸡司晨、天下大乱;司马炎儿子众多,不乏堪称出色的人物,比如司马允、司马乂......

但遗憾的是,除非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其他时候决策者看重的往往不是个人能力。领导者选定一个人,仅仅需要一个理由;而司马炎之所以挑选司马衷,起码能找到三个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对于司马炎而言,保住司马衷,就是保住自己的皇权法统。

终其一生,司马炎都面对着一个强大的政治对手,那就是他的亲弟弟司马攸。

司马昭有九个儿子,但最优秀的并不是嫡长子司马炎,而是嫡次子司马攸。史书称司马攸“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

简单来说,就是自幼聪慧过人,既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乐善好施,又博学多才、精通文章,被视为当时的楷模。因此,司马攸的名声远远盖过了哥哥司马炎,也得到了爷爷司马懿的格外青睐。

因为司马师膝下无子,在司马懿的安排下,司马攸自小就被过继给了伯父。众所周知,司马师是司马懿的第一顺位接班人,如无意外,将来建立司马氏自家王朝的荣耀,极大概率会落在司马攸头上。

但人世无常。公元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时旧伤复发、壮年早逝,司马攸年幼,为了安定局面、保住家族基业,司马师死前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根据西周以来的传统宗法制,家族权力的传承应当遵从嫡长子优先权,也就是子承父业;此时司马氏重拾“兄终弟及”之制,可视作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司马昭本人也深知这一点,更何况司马攸说到底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在士大夫群体中拥有不少拥护者,因此,司马昭每次见到司马攸,都会拍着自己的椅子说:“此桃符之座也”(桃符是司马攸的字),摆出了一副要传位于司马攸的姿态。

当然了,这更像是一种姿态,毕竟司马攸在法理上是哥哥的儿子,司马昭内心更希望司马炎接班。随着夺储之争日渐白热化,司马炎、司马攸各有支持者,而最终贾充等人以“年龄居长,有人君之德”为由,帮助司马炎笑到了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司马炎获胜的一大理论依据,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毕竟从个人能力、声望而言,他比不上弟弟司马攸。因此,立储以长不以贤,就成了支撑他皇位的基本法理依据。

而在敲定下一代接班人时,司马炎父子的最大对手仍是司马攸。当时,由于司马衷的天资日渐被人诟病,朝廷中逐渐形成了两大派系,任凯、庾纯、张华、向秀等士大夫明确支持齐献王司马攸,贾充、杨骏等外戚一系则是司马衷的拥护者,朋党之风愈演愈烈。

对司马炎而言,自然不希望皇位落到弟弟手里;而如何抗衡呼声越来越高的司马攸?最有力的武器莫过于宗法制度。因此,即使他知道司马衷才能堪忧,他也不能废长立幼、另选司马允/司马乂等儿子,否则就等同于推翻“立储以长不以贤”的规则,形同给司马攸送上了助攻。

公元283年,为了保住司马衷的储君之位、断绝司马攸一系的念想,司马炎逼迫司马攸前往封地,后者愤恨交加、抱病上路,没多久吐血而死。

第二,太子不仅是太子,也是政治势力的代言人。

上一点提到过,贾充、杨骏等外戚是司马衷的支持者,这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东汉、三国以来,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司马家族成功篡魏,本质上就是司马氏联合贾、王等几大家族,夺取了曹家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