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如果要从清朝历代帝王里选一个民间知名度最高、野史逸闻最多的,那自然非乾隆莫属。

有关他的故事传说真的不胜枚举,其中既有皇帝私访民间的趣闻乐事,也有和珅、刘墉和福康安等一系列乾隆朝大臣的别史传闻,类型特别丰富。

而有关乾隆的野史逸闻里有一个题材出现频率极高,那就是各种有关“文字狱”的内容。虽然此事兴起于顺治朝,但在它最严重还是在乾隆朝,无数人因此被革职下狱,甚至抄家灭族者也不在少数。

因此,乾隆朝的文人最怕的就是和“文字狱”有所牵扯,因为基本上都是九死无生。可偏偏有一位70岁的老臣,因“文字狱”被判刑后,最终却成功逃出生天,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

狂悖引来牢狱之灾

这个故事的里主人公名叫尹嘉铨,和刘统勋、和珅以及福康安这些名臣比起来,他的存在感确实弱了很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尹嘉铨虽然学问优秀,却只是个举人出身,因此终其一生也只做到了大理寺正卿。

虽然他是一个在本职工作上平平无奇的官员,但乾隆对尹嘉铨却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甚至还在不少场合对其提出嘉奖。

原因也很简单,尹嘉铨虽然为官能力一般,但治学严谨,对先贤著作颇有了解。他先是提出将朱熹的《小学》加入到八旗子弟的教学中,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接着又编纂出更适合教学使用的《小学大全》,在文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在穷兵黩武的同时,对文教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尹嘉铨的做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多次对其进行褒奖和勉励。

乾隆

或许乾隆表现得“热情”了些,以至于让尹嘉铨产生了误解,以为自己勉强算是“简在帝心”了。

而这个误解让尹嘉铨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狂妄想法,直接导致了之后发生的种种悲剧。

乾隆45年,年近古稀的尹嘉铨致仕还乡,回到老家保定颐养天年。次年,乾隆完成五台山西巡后,在归京途中选择了在保定停留,当地的不少名流官宦都想尽办法去拜访。

尹嘉铨也有此意,但是因为没得到乾隆的召见,他不敢贸然上门。为此,他在家中苦思许久,最终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尹嘉铨决定向乾隆呈上奏章,先为自己的父亲尹会一请个谥号,如果可以的话,还希望乾隆能允许父亲和一众儒门先贤陪祀孔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

此举一方面可以彰显尹嘉铨的孝心,打造他大孝子的人设;另一方面还可以顺便扬名,让当地名流看到自己在乾隆心中的分量。

然而乾隆只看了尹嘉铨的奏折一眼,就将其扔在了一边。谥号的赐予是朝廷各部研究后决定的,怎么可能允许人随随便便就请封。念在尹嘉铨是初犯,乾隆最终没有追究。

谁知,乾隆的一时恻隐竟让尹嘉铨会错了意,眼见没有了下文,他竟然又上了一封类似的奏折。

乾隆看到后勃然大怒,觉得尹嘉铨太不识好歹,于是命人将其下狱,严令刑部进行审讯,还派人查抄了尹嘉铨在京师和家乡的财产。

清朝官员

禁书频现招致杀身之祸

实事求是地说,到这里乾隆对于尹嘉铨的处理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是完全合规合法的。

谥号的赐予本就是皇帝一言而决,尹嘉铨为父亲请封是实打实的僭越,必然会引致乾隆的怒火。

尹嘉铨入狱之后,查抄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这位前大理寺正卿为官倒也算比较清正,抄家发现的财产基本上算是中下游水准,唯一比较多的就是大量的书籍。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尹嘉铨的家中一共发现了大小藏书311套,散装的书籍超过1500本,此外还有一些字画和书信。这些藏书是尹嘉铨最看重的东西,是他成为大儒的关键。但是在抄家的时候,它们却极有可能给尹家带来灭顶之灾。

原因也很简单,这个时候正是“文字狱”最严重的阶段,不少官员就是因为抄家过程中发现了“禁书”,导致处罚加重,由原本的革职变成了后来的祸及全家。

清朝官员

而尹嘉铨家中有这么多书,想要从其中找到“违禁”的内容实在是轻而易举。这件案子是乾隆亲自吩咐下来的,负责办案的英廉不敢有丝毫慢待,第一时间就派出了大量专业查抄禁书的人才。

这些人经过半个月的忙碌后,清点完了尹嘉铨的所有藏书,还真的让他们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乾隆早早就颁布过谕旨,不准民间私自刻印或者是撰写史料。而尹嘉铨的藏书中有一本他自己撰写的记录请初名臣的野史杂记,明显违背了乾隆的圣旨,是第一条罪过。

其次,英廉派出的专业人员还发现,尹嘉铨在多份笔记和书信中都曾经以“帝师”的身份来夸耀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

前面说到过,他只是编写了一本给八旗子弟使用的教材,从来就没当过皇帝或者皇子的老师。光凭这一点,就足够治尹嘉铨诽谤君上之罪了。

根据民间的说法,真正定死尹嘉铨的还是抄家人员在书房发现的一枚私印,上面刻着尹嘉铨的自号“古稀老人”。

这本来并不是什么罪过,但要命的是,此时的乾隆也已经年过七十,常常以“古稀老人”自居,尹嘉铨使用以此为号是明晃晃的僭越。

就这样,数罪并罚之下刑部直接判了尹嘉铨满门抄斩,而乾隆看到奏折后,觉得没必要牵连家人,最终改判为绞立决。

清朝官员

断头饭“吃出”赦免诏

故事发展到这里,民间的记载就出现了分歧,有的小说记载里说尹嘉铨就此被处死,一命呜呼;但是更广泛的说法是,乾隆在判下绞立决后,过了几天又收回成命,免了尹嘉铨的死罪。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戏剧性的变化,据说是因为乾隆在下诏之后,特意派人偷偷去观察了尹嘉铨。

在行刑之前,按照惯例是需要给死刑犯送上断头饭的,尹嘉铨在看到丰盛的晚餐后,意识到自己大限已到。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清醒过来,读书人的骄傲重新回到了尹嘉铨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