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塘馄饨店是位于上海外滩附近的一家小店,1981年开业,经营时间长达四十多年,对于住在附近的社区居民和一些老食客来说,这家小店有他们的城市记忆。因为动迁,三林塘馄饨店于4月21日起与市民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江西路的三林塘馄饨店

4月20日是三林塘馄饨店

营业的最后一天

新闻晨报记者

前往位于江西路的三林塘馄饨店

全程记录下这家小店

最后一天的营业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确认了!上海这家40多年老店暂停营业,居民不舍,阿姨们几次落泪

一家适合上海人口味的馄饨店

4月20日是周六,也是三林塘馄饨店营业的最后一天。上午10点,店里还坐着不少顾客,现在市民周末流行吃Brunch(早午餐),也就是把早中饭两顿并在一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三林塘馄饨店排队和就餐的市民

馄饨店与三和里毗邻,老邻居们这段时间正在正忙着搬迁,时不时有居民来店里买面条或馄饨,然后拿着一碗“热辣滚烫”端回弄堂。

在店里,记者遇到了一群正在大快朵颐的骑行者,他们当天是从黄浦出发,在上海骑行了50公里,馄饨店是其中补充能量的“加油站”。几个人点的都是面条加大馄饨,可以说是妥妥的高碳水组合,人均消费30元。 “我相信他们会重新开的!”一位带队的骑行者很肯定地告诉记者。

正在店里吃面和馄饨的骑行者

上海人“格里董”是一位CityWalker,经常带市民开展城市行走活动。前几天,“格里董”去馄饨店吃了最后一顿早午餐作正式告别,十只小馄饨干挑加上香菇面筋浇头、一块大排和一大碗汤:

他家的大小馄饨不算是那种好吃得落眉毛的人间美味,但是是一家扎扎实实做馄饨的小店。记得当年来吃的话,十二只大馄饨另加浇头属于普通发挥,现在十只小馄饨配浇头却已是极限了。

资深媒体人、城市文化研究者周力告诉记者,他是在4月17日去的馄饨店,在“三林塘馄饨:再吃一碗,就此别过!”一文当中,他这样写道:

要说这家店有什么特色,我想无非是“实惠”两个字,但在外滩附近,这四个字本身就是稀缺品。这里不缺高档酒店和餐厅……但想要简单解决一顿饭,而且是适合上海人口味的,还真是不好找。或许三林塘馄饨正是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所以生意红火。但现在,它不得不告别了。

馄饨店英语广告 周力拍摄于2014年

居民恋恋不舍,

外地游客也来打卡

住在贴隔壁三和里的王先生算得上是这家店最资深的食客,据说是看着馄饨店从无到有开起来的。王先生今年64岁,他是6岁搬到江西路的,除了参军的那几年,王先生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去馄饨店。

据王先生回忆,店里的大馄饨多年前是卖四毛钱一只,和其他点心店相比,价格是有点小贵的,但胜在馄饨个大,馅料实足。王先生的妻子碗里是四只大馄饨,她告诉记者:“他们家的大馄饨可以单点的,两块五元一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家店的大馄饨,很多居民吃了多年

坐在店门口的张阿姨带着一只钢宗镬子,等煮好的大馄饨,她在此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就住在馄饨店对面的老大楼。张阿姨告诉记者,自己过几天也要搬家了,今天是赶馄饨店的“末班车”。

张阿姨拿着一只钢宗镬子来打包馄饨

电力公司的几位员工吃完了,一位员工站在店门口“彷徨”了一会儿,又打包了两份生馄饨带了回去。两位穿职业装的女白领打包了两份馄饨准备带走,记者借她们打包好的大馄饨拍了张图片,并在交谈中询问“怎么周末还上班?”原来,她们是附近画廊的员工。

两位女白领打包了两份馄饨

记者在店里还遇到两位外地游客。徐阿姨来自北京,今年70岁,她是和老同事一道来上海旅行的,她们在南京路遇到一位上海阿姨,推荐了三林塘馄饨店。没想到,在一刻钟之后,三个人又坐在同一张桌子旁相聚了。徐阿姨表示,自己到上海就是想寻找哪些有特色的小店,类似北京的“苍蝇馆子”。“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味道纯正。”对于小馄饨的味道,徐阿姨吃完用纯正的京片子评价道。

郑先生来自山西运城,他这次是利用年假带着母亲来上海旅游,看到店门口有人排队,就主动加入到食客的队伍之中。等到记者上前交流后,郑先生才得知,自己竟然是这家店的最后一批顾客。

趁着春暖花开的好季节,带着母亲来上海转一转,她今年85岁了,第一次来上海。我母亲吃这个大馄饨,感觉不错,不过令人可惜的是,这家店再过几小时就关门了。我刚刚还告诉母亲,好吃的话,过几天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先生和母亲在店里用吃馄饨,带来的轮椅就放在店门口

下午,记者再次去店里时遇到了市民王先生。王先生从事金融工作,他是当天在一个微信群看到有朋友说“馄饨店要关了”,才赶了过来。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之前都是多次经过而未能进店:“正好今天是周末,我专门过来想尝尝。”

王先生到店时已经是下午二点半左右,距离当天的结束营业已经开始倒计时,阿姨告诉他大馄饨已经售罄了,王先生感到有些遗憾,只能点了一碗小馄饨。没想到,阿姨发现冰箱里还有一只被“遗忘”的大馄饨,于是给王先生加了进去。

经营四十年,

三代人接力传承

“辣肉配烤麸,辣肉配炒素,辣肉配素鸡,或者辣酱都可以的。”“香菇面筋有吗?”“有的?拌面还是汤面?”站在店门口收银的何阿姨与顾客交流浇头的搭配问题,她的语速飞快,在上海话和普通话自如切换,看到老主顾,马上切换到上海话频道。

在门口收银的何阿姨(右1)

作为三林塘馄饨店如今的管理者,何阿姨告诉记者:这家馄饨店的店主是她的母亲洪阿姨,创始人是王金仙阿姨,今年已经77岁了。当年,她母亲在店里跟着王阿姨一道干,之后参与到管理,算是第二代经营者,她来上海之后又跟着母亲学习,并成为今天的第三代经营者。

岁月流逝,不变的是馄饨店的味道和地址。何阿姨是2005年来到上海,她清晰记得自己是6月1日到店的。她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畸笔叟最近一篇推文里的配图,照片里的她非常年轻。“没想到在这里(收银)一站就站了快20年了!刚来的时候,我上海话还不太懂。”

何阿姨年轻时在馄饨店工作的照片 图By 畸笔叟

10点20分,员工们陆续吃中饭,大多数人都是一碗面条。有店员到旁边的车库坐着吃汤面,而何阿姨站在门口吃拌面。

何阿姨边吃面边接电话

馄饨店属于餐饮服务,每天开门营业,服务好顾客,并不容易。“基本上,只要你开门营业的话,估计24小时都会有人来吃的。”何阿姨笑着说。

不过,与一些点心店相比,三林塘馄饨店的营业时段并不算很长。何阿姨告诉记者,馄饨店从早上五点半开始营业,员工们凌晨三点半就到店开始做准备工作。

员工们在店里忙碌

头一批顾客主要是上班族和司机。有的人是刚刚下了夜班的,还有准备上早班的人,还有就是一些开出租车的司机。我们每天用心准备新鲜食材,浇头都是早上自己做的,没有预制菜。

而馄饨店结束营业比较早,点评网上显示的是从上午营业到下午三点,何阿姨向记者解释其中的原因:“之前我们晚上要营业到六七点,后来馄饨店有了名气之后,吃的人多了,馄饨面条来不及供应,再加上阿姨们的年纪也大了,营业时间逐渐在调整,从晚上七点改到六点、五点,现在下午三点多就收摊了。”

饿了么显示馄饨店暂停营业

前几天,馄饨店在饿了么的外卖已经停了,而从4月21日开始,三林塘馄饨店将暂停营业一段时间,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门面。许多老主顾问搬到什么地方去了,何阿姨边收银边回复他们,表示等找到地方会微信告诉大家。

何阿姨告诉记者,由于目前在附近还没找到门面,会先让店员休息一段时间,毕竟大家最近也很累。她之前也看了一些地方,但门面都不太理想:“有的门面营业面积很小也不行,我们毕竟开了那么多年了,还是要大一点的面积,要做出口碑来。”

全体店员在店门口拍照留念

应何阿姨的要求,记者再次前往江西路的馄饨店,给何阿姨和服务员以及师傅们在店门口拍一张合影。为了合影,几位服务员阿姨又重新换上了白色的工作服,一位服务员阿姨已经骑车离开了店里,被追了回来。何阿姨站在中间,第一排是她和母亲洪阿姨还有三位女店员,三位男店员站在后面压阵。记者数了数镜头里面的人物,连何阿姨的一共是八个人。

在拍摄时,记者问大家有什么要讲的,一位阿姨说:“我们对这里已经很有感情了,可能比在家里的时间还要长。”何阿姨说:“我的眼泪水要落下来了!感谢这么多年,这些新老顾客对我们小店的支持。我们在这里很多年了,不容易啊,突然之间要走了,心里面五味杂陈。阿姨们已经好几次落泪了。”

当天下午四点,馄饨店结束了营业,也给这家小店四十多年的经营史画上一个句号。何阿姨接了26只电话,更多的则是通过微信回复。

馄饨店4月21日起与市民告别

“40年的时光,我们用心为每一位顾客煮制一碗碗美味的馄饨,这里充满了您的欢声笑语和美好回忆,然而,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是不可阻挡的,我们也将迎来新的开始……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与理解,我们会永远铭记这份情谊。期待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在新的地方再次相遇,继续分享美味。”这是馄饨店的闭店通知当中的一段话和最后两句。

本文综合自: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