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4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

01

抗炎生物技术公司破产

4月18日,致力于开发细菌性皮肤感染药物的生物技术公司Histogen表示,公司已经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第五分章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区破产法院提交了破产保护,以确认一项清算计划,该计划将所有价值分配给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

Histogen是一家临床阶段的治疗公司,专注于开发具有多种抗凋亡和抗炎作用的潜在临床和临床前药物。2023年9月,Histogen宣布停止所有产品开发,并寻求批准解散计划,大部分员工在当月底之前被解雇。

目前,公司官网已经处于关闭状态。

核心产品未成功上岸

在申请破产前,Histogen专注于开发潜在的第一种临床和临床前小分子泛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pan-caspase)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选择性抑制剂,保护人体恢复免疫功能的自然过程。

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口服泛半胱天冬酶抑制剂Emricasan,旨在降低人半胱天冬酶的活性,人半胱天冬酶是介导炎症和细胞凋亡的酶。

2023年4月,Histogen公布了一项治疗细菌感染临床前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在小鼠模型中,研究了单独Emricasan和与标准护理抗生素多西环素联合使用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单独使用Emricasan可减小病变大小和细菌负荷,单用Emricasan小的疗效优于单用多西环素。单独使用Emricasan和Emricasan联合多西环素在病变大小和细菌负荷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具有相当的疗效。

在临床前研究中,Emricasan 在轻度症状 COVID-19 患者的 1 期研究中进行了测试,以评估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完成Emricasan治疗的五名患者中有五名在第七天完全缓解了与轻度COVID-19最常见的症状,而安慰剂组的六名患者中只有零。与安慰剂组的六名患者相比,服用Emricasan的五名患者中有四名在第14天时病毒呈阴性。在研究第四十五天结束时,接受Emricasan治疗的患者针对 COVID 的平均抗体指数为 6.98,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为 5.32。

2023年3月,FDA批准了Emricasan的临床试验,Histogen表示如果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进行Emricasan治疗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ABSSSI)的临床试验,但是资金链断裂,再加上融资困难,不得不暂停了所有的临床开发计划。

除了Emricasan,公司管线中还有其他新的临床前候选产品,包括CTS-2090和其他专有的半胱天冬酶抑制剂,这些半胱天冬酶抑制剂是caspase-1的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旨在治疗某些炎症性疾病。

艰难求索

不幸的是,Histogen候选产品屡遭坎坷。2022年,公司的合作伙伴Amerimmune 终止了合作协议,将Emricasan、CTS-2090 和CTS-2096 的所有权利。

2022年12月,Histogen宣布终止HST 003的1/2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人类细胞外基质(hECM)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宣布暂停HST 004脊柱椎间盘修复项目的所有IND激活活动,原因是管道重新排序。

停止临床开发实属无奈之举,Histogen实在是没钱。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个月公司的收入仅为5000美元,2022年同期为380万美元,报告解释收入减少,是由于2022年3月,公司收到一次性付款375万美元,作为执行艾尔建信函协议的对价。

2023年前三个月,公司研发费用为100万美元,同比减少90万美元,原因是由于外包制造设施费用、人员相关费用、正在开发的临床和临床前候选药物数量以及成本的相应降低。

截至2023年3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70万美元。当时Histogen认为,其现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及运营现金流入将足以满足Histogen到2024年1月的预期现金需求。

但是很快,公司的资金就难以支撑临床开发了。2023年7月,Histogen首席执行官Mento表示:“我们已经暂停了我们的开发活动,以保护我们的剩余资源并扩大我们的现金跑道,以探索有可能使股东受益的战略替代方案”。

Mento在3月份才担任永久首席执行官一职。自2021年11月以来,这位前Idun Pharmaceuticals首席执行官一直担任Histogen的临时首席执行官。

(来源:佰傲谷)

02

百济创新双抗申报临床

4 月 20 日,据 CDE 官网显示,百济递交的 1 类新药 BGB-B2033 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号(受理号:CXSL2400253)。

BGB-B2033 推测是一款双特异性抗体。去年 8 月,百济首款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 CEA/4-1BB 双抗 BGB-B167 已进入临床阶段,正在美国、澳大利亚开展 I 期临床试验(登记号:NCT05494762),今年 1 月已完成全部受试者的招募工作。

百济此前披露,在肿瘤领域重点布局了两款双抗且计划均于本年度进入临床阶段,这两款双抗分别靶向 Claudin6/CD3 以及 MUC1/CD16。此次申报的 BGB-B2033 大概率是其中之一。

2023 年百济神州核心自研药物迎来重要进展。BTK 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 13 亿美元,成为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目前,百济神州在研药物管线超过 50 款,覆盖多种技术平台和药物模式,包括单抗、双抗/多抗、ADC、细胞治疗、mRNA 等。

据财报,百济神州预计将于 2024 年,启动至少 10 个新分子实体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加速下一阶段的研发浪潮。

(来源:Insight数据库)

03

膀胱癌突破性疗法获批

刚刚,美国FDA批准ImmunityBio旗下Altor BioScience所开发的白细胞介素-15(IL-15)超级激动剂Anktiva(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与卡介苗(BCG)联合使用,用于治疗对BCG无应答且伴有原位癌(CIS)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成年患者,这些患者伴或不伴有乳头状肿瘤。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媒体Evaluate在今年初将这款疗法列为今年有望获批的10款潜在重磅疗法之一。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大概有43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该疾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癌细胞位于膀胱内或已长入膀胱内腔,但尚未扩散至肌肉或其他组织中。患有这种癌症的患者占所有膀胱癌患者比例的75%至85%。BCG是治疗这类患者的标准疗法,虽然有效,但是接受BCG治疗的患者的复发率和进展率很高。这种情况下,推荐的治疗方案为彻底切除膀胱(膀胱切除术),以防止癌症的扩散。

这次批准主要基于QUILT-3.032的试验结果。这是一项单组、多中心的2/3期临床试验,试验对象为77名经尿道切除术后患有CIS(伴或不伴Ta/T1乳头状病变)的BCG无应答、高风险NMIBC患者。患者通过膀胱内灌注接受Anktiva诱导治疗和BCG治疗。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膀胱镜检查和尿液细胞学检查以评估其肿瘤状态,随访时间最长可达2年,此外患者在开始治疗后的前6个月内需要进行活检检查。试验的主要终点为任意时间达成的完全缓解(CR),以及完全缓解的持续时间(DOR)。CR定义为膀胱镜检查和尿液细胞学检查阴性(在特定情形下进行活检检查)。

分析显示,患者的CR率为62%(95% CI:51,73)。此外,58%达成CR患者的DOR≥12个月,40%达成CR患者的DOR≥24个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5%)包括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肌酐升高、排尿困难、血尿、尿频、尿急、尿路感染、钾升高、肌肉骨骼疼痛、发冷和发热。

Anktiva是一款IL-15超级激动剂。IL-15通过影响自然杀伤(NK)细胞和免疫T细胞的发育、维持和功能,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nktiva由与IL-15受体α/IgG1 Fc融合蛋白结合的IL-15突变体(IL-15N72D)组成。它与βγT细胞受体结合,直接特异性刺激CD8阳性T细胞和NK细胞,同时避免刺激调节性T细胞(Treg)。与天然、非复合IL-15相比,Anktiva在患者体内具有更优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且能在淋巴组织中存在更长时间,表现出增强的抗肿瘤活性。Anktiva在2019年获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与BCG联合治疗此前对BCG应答不佳的非肌层浸润性原位膀胱癌患者。

根据ImmunityBio官网,除了用以治疗膀胱癌,该公司也在多项2期试验中检视Anktiva作为单药或联合疗法,用于治疗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胶质母细胞瘤、HIV患者。

IL-15是近年来在癌症领域中备受瞩目的靶点。除了Anktiva,此外,Obsidian Therapeutics公司也正在开发其表达与细胞膜结合IL-15的工程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OBX-115。这个月所公布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OBX-115用以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缓解率达50%,其中CR率为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尚未达到,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67%。2021年12月,SOTIO Biotech宣布与默沙东(MSD)达成合作,评估旗下IL-15超级激动剂SOT101与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联用治疗晚期/难治性实体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除了癌症领域,IL-15也是免疫疾病领域的新兴靶点。诺华(Novartis)在今年1月宣布收购Calypso Biotech,囊获该公司用以治疗多种免疫疾病的潜在“best-in-class”抗IL-15抗体疗法CALY-002。

CALY-002目前正在1b期临床试验中评估其对乳糜泻和嗜酸性食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来源:药明康德)

04

2024医药并购潮来袭

医药历来是业绩期表演“大户”,2024Q1及2023年报披露越近高潮,但超预期的不再是过去的消费医疗、化药等,中药成为了逆势行情中的“亮眼独苗”。

2024Q1,佐力药业、东阿阿胶、马应龙等行业龙头净利润同比增速普遍高达35%甚至45%以上,而就连华润三九这样的国企大块头,净利润同比增速都超过18%。

抛开政策、疾病周期性因素,中药龙头们的业绩井喷还源于一个核心驱动因素——并购。

中药资产的并购潮,开始有趋于加速的潮流。

近一个月内发生了两笔中药资产并购案,上市公司北陆药业拟斥资2.02亿元收购天原药业的80%股权,信宸资本完成对咽喉健康领域中药公司桂龙药业的收购,两个案件均为产业资本或意图涉足中药的新势力对中药老企业的收购。

不过当我们说“医药并购潮来临”之时,却没有意识到,中药超过化药稳稳独占鳌头。中药资产的并购,与化药创新药的并购演绎出了截然不同的对象和逻辑,值得投资者思考与分析。

中药并购的特点

国内中药收购兼并案件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一方面是针对部分大的中药企业被国有资本招致麾下,另一方面则是上市公司通过吸收有利润或产品有特色的中小型企业夯实产品管线和业绩。

有利润、并购金额不大、收购估值不高

以前面提到的北陆药业收购天原药业为例,天原药业是一家老牌中药企业,从事中药材种植、药品研发、生产、销售,拥有近60个中药批文,2019-2021年期间合计净利润为4209.1万,2022年和2023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1128.71万和469.89万。

尽管天原药业2023年业绩下滑,该企业仍是一个医保品种丰富、年均利润超1000万的资产,整体收购估值低于20倍市盈率。

再以另一家中药龙头江中药业过往的资产并购整合史来看,也能印证这一行业交易特点。

2018年底,江中药业通过现金增资的方式分别以1.64亿、2.13亿获得中成药企业桑海制药、济生制药51%股权。两者均为产品品种丰富、有一定利润体量的资产,桑海制药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1624.9万元,济生制药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749.5万元。

国企改革影响大

在中药领域较大的交易案件和公司实控层变更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国有资本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比化药企业,中药企业政策催化引导更为强烈。2020年6 月,国资委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使得一大批国资陆续注入中药企业;另外,2022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央国企市值管理考核陆续颁布,也加速了国企或国有资本对于中药优质资产的渴求。

2020年以来,如昆药集团、太极集团完成实际控制人变更,成为国资委直属企业,而广誉远、康恩贝则从民营企业变为国有。

从广誉远和康恩贝的情况看,转为国有企业之前业绩和经营情况已处于低谷期,改国有后经营情况逆转回升。

纵向并购占多数

可以注意到,近年来的中药领域并购案件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中药企业旨在进行纵向并购来延伸企业产业链版图。

例如达嘉维康,主营为药品批发零售、物流等下游环节,后以3.41亿元收购天济草堂近86%股份,完成前后一体化布局。

另一典型案例还有佐力药业收购百草中药,通过收购百草中药这样的拥有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资产,来平滑原材料上涨对于成本提升的风险,同时也完成了“向前”原料端的布局。

并购在助力中药什么?

有效、的并购实质上对于中药企业的帮助非常大,不局限于业绩层面。

佐力收购百草中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佐力百草中药是浙江省前五大中药饮片公司,产品品种多达700多种,1000多个品规,同时公司全国多地有合作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基地的品种有温山药、浙贝母、莪术、泽泻、金银花、党参等。

原料端恰恰是近年中药企业业绩增长的胜负手。

据中药材天地网和国投证券数据统计,2023年以来中药材价格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上涨(中药材价格指数从2023年初2800点涨到最高3500点),目前中药材价格依然处于历史高位;而中药材价格的居高不下,致使大量中药生产企业成本压力倍增。

佐力药业是继乌灵胶囊、百令胶囊之后的潜力产品,近年有望成为突破5亿元的品种。据中康云瓴数据显示,灵泽片核心原料为乌灵菌粉、莪术、浙贝母和泽泻,其中乌灵菌粉和浙贝母是主要的成本压力原料(其中浙贝母2022-2023年期间价格上涨90%),不过佐力药业通过现代生物发酵技术解决了乌灵参供应问题,并且通过收购百草中药平滑采购浙贝母成本,解决了原料成本问题。

另外,并购中药资产也成为部分“失意”化药企业的转型快车道。

北陆药业过去的核心业务为造影剂系列产品,但净利润从2019年3.42亿元下降到2021年的1.09亿,而2022-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0.05亿、-0.83亿。北陆药业业绩下滑的元凶有两点,一是快速上涨的原料药价格,二是集采深化带来公司核心产品价格的断崖式下跌。

在转型路上,北陆药业也尝到了中药领域的甜头,其自主研发的九味镇心颗粒是国内首个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纯中药制剂,2017年顺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快速放量,2023年九味镇心颗粒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13.1%。在收购天原药业后,进一步夯实了公司的中药产品种类,还提升了整体中药产品占公司的收入规模。

北陆药业收购天原药业加速转型并非是“孤立式事件”,化药上市公司立方制药在2023年8月以2.21亿收购中药企业九方制药,强化公司业务布局。

潮来

中药并购潮加速的观点,并非无根之萍。

一方面,中药行业企业销售费用普遍较高,受到“反腐”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据国投证券不完全统计,2022年来超过10家中药公司撤回IPO或终止IPO,还有3家公司IPO辅导备案终止,其中有6家公司收入体量超过5亿元。

实控人&管理层、资本退出通道的受限,使得并购退出成为未来重要的一个退出渠道。

另外,中药资产的并购潮在之前就已有迹象。

2023年前10个月,A股中医药上市公司披露111起并购(44起已完成),44起已完成并购中有15起涉及到国资相关背景。

从并购方的资金实力、整合能力等综合实力看,国资也将会成为未来中药并购事件的主导力量,同时民营企业也更愿意“卖身”国企。

如最热衷于并购的华润系为例,2008年旗下华润三九已成功发起至少15起外延式并购,涉及昆药集团、澳诺制药、广东顺峰药业等知名药企,合计斥资超过50亿元。

同时,部分民企转国企后的业绩走势也引起投资者关注,康恩贝、广誉远在转为国企后,在短时间内也摆脱了当时亏损的窘境,回到业绩增长的正轨。

这种整合,未来可能只会越来越多。

结语:中药龙头企业2024Q1业绩的爆种,大概率不再是像2023年那样因为呼吸道疾病流行带来的集中不可持续的爆发,而可能是在几年国企改革、并购和品种培育积累下的成果,值得挖掘和关注。

(来源:瞪羚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