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01年,21岁的徐树铮从萧县老家跋山涉水来到济南,欲投效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不料代袁世凯前来验成色的朱钟琪是个有眼无珠的庸人,话不投机下,庸人很不耐烦,片言之后便让徐树铮吃了闭门羹。

此后的一段时间,自视甚高的徐树铮滞留在济南小旅馆里,每日借酒消愁,不知前途在何处?

可谁能想到,这一惆怅滞留竟留出个天涯逢伯乐。

一日,北洋之虎段祺瑞到旅馆访客,始一进门就注意到了正在厅堂里写楹联的徐树铮。据说第一眼段祺瑞就很欣赏徐树铮与生俱来的气度,再一看写的字,北洋之虎几乎当场就下了定论,此年轻人,千里马也。

有这定论后,段祺瑞问徐树铮,是否愿意在他手下做事?

徐树铮没有满口答应,而是不卑不亢地回了一句,值得就则可就。

好一个伯乐与千里马的一识一抬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识得这匹千里马后,段祺瑞对徐树铮的栽培可谓是不遗余力。1905年,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徐树铮东渡日本学习军事,三年振武学校,两年陆军士官学校,1910年回国,正赶上风云际会、一展身手的好时候。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不负时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因冯国璋未能领会袁世凯两头取利的奸雄术,段祺瑞临危受命以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的身份替换上场。此时的徐树铮早已不是小角色,若是从即将上演的那三出大戏看,说此时的徐树铮是北洋之虎的智胆、利爪,那是一点不为过。

下面咱们就来说一说徐树铮助段祺瑞上演的那三出大戏,也就是所谓的三造共和。

大局激荡,事前诸葛才是真赢家。

自袁世凯一头震慑革命党,一头拿捏清廷的局面形成后,身在阵前、手握重兵的段祺瑞要想拿下不日之后的头名之功,不仅需要辨识乾坤走向的大局观,更要有独领风骚的霸道雄才。

北洋之虎当然不缺这两样东西,但徐树铮在其中起的作用亦不容小觑,他不仅给段祺瑞献了先声夺人之策,更是直接执笔轰出了那道响彻九州的霸道电文——“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

正是因为有了这道徐操刀,段领衔,众将联名的劝退电文,清廷再无周旋的勇气。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下退位诏书,两百多年的清廷就此覆灭。

细细品来,这实在是咄咄逼人的致命一刀,段祺瑞一造共和,徐树铮几乎就是其锋刃。

接着说二造共和。

如果说一造共和,徐树铮辅佐段祺瑞唱的是顺势而为的话,那二造共和两人唱的就是强势不为。咫尺之内,藐视、对抗意欲称帝的袁世凯,这事一般人绝无胆量干,但段祺瑞、徐树铮却用主从配合的方式干下了。

在袁世凯的眼皮子底下,段祺瑞的硬支撑了徐树铮的狂,而徐树铮的狂无形中也彰显了段祺瑞的硬。

一硬一狂,袁世凯黯然神伤,这二造共和的美名实在是力挺的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三造共和。

三造共和中的徐树铮就更不简单了,锋芒毕露变成了腹黑纵横,那一计上屋抽梯、一石三鸟,阴损中透着张狂,张狂中藏着机关算尽,那连环坑挖的,放进整个北洋时代都算排的上号的权谋大戏。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手握实权任国务总理,一个不甘做橡皮图章,一个不甘位居人后,府院之争在所难免。

1917年盲目乐观的黎元洪率先发难,罢免了段祺瑞。表面上看,黎元洪似乎占据了上风,其实不过是被人诱进了坑里。黎元洪这所以敢这么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勋宣称他要进京调停,挺黎抗段。可让黎元洪没想到的是,张勋所谓的进京调停不过是打出来的幌子,他真正要干的其实是借机复辟。而张勋之所以敢复辟,很大程度上又是受了徐树铮的怂恿,徐说了,只要能达到驱逐黎元洪的目的,一切手段芝老(段祺瑞)在所不计。

瞧瞧徐树铮的算计,先让张勋把黎元洪埋坑里,自己再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把张勋埋坑里,如此一来,黎元洪必废,张勋必臭,自家的主公段祺瑞则必是名利双收。

高明的纵横博弈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