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东方审美赓续历史文脉

——川剧《梦回东坡》的美学品格

——作者:樊明君

2024年初的成都下了一场雪,与雪景相伴而生的诗意在把东大街变成锦官驿的同时,也让烹茶煮酒咏诗作赋的蜀中文人忆起唐宋八大家,念叨起眉山苏东坡,那么,900多年前宋朝时的那个下雪天,苏东坡在做什么呢?

就在成都下雪这一天之前八九天的2024年1月16日、17日,作为第10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剧目,四川省川剧院创作演出的新编川剧《梦回东坡》在锦江河畔廊桥边的城市音乐厅为成都的戏剧观众带来一个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烟火文豪”苏东坡。

雪堂,被贬至黄州的苏轼,将自己在一个下雪天动工修建的草屋取名“雪堂”;东坡,苏轼将其开辟的农场取名“东坡”,给自己取号“居士”。苏轼也就由此成东坡。川剧《梦回东坡》里的苏东坡就在他的雪堂“春种一粒星,秋收一仓月”,黄州雪堂的居士东坡,既是个诗酒文豪,又是个爆烟子老头儿,朝堂上既有政敌高朋,身边也有“狐朋狗友”,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既有大江东去,也有苟且忍辱。下雪的日子,霉扑烂榨的苏东坡也和几个鬼眉鬼眼的酒肉朋友虎哭狼嚎地咏诗,嘶声哇气地唱曲,衣裳裤儿打得焦湿时念叨的却是《大江东去》,大俗与大雅同居一雪堂,文豪与老头同为一东坡。于是,看过该剧的观众就说这是个真实的东坡,可亲可敬可爱可信,向善向上向真向美,这一个苏东坡既是需要仰望的大文豪,也是和我们一样活在烟火里的“隔壁子老苏”。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并非只是对立,而是对立的统一。

“梦回来路寻芳径,雪泥几处有鸿痕”,新编川剧《梦回东坡》用虚实相生的故事、内外结合的表达、神形兼备的人物、悲喜相乘的风格和雅俗同堂的审美,透过苏东坡惠州造桥、黄州悟道、修建雪堂、壮赋赤壁、儋州化民以及和王闰之的爱情故事的闪回,用散文化的演绎形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苏东坡人生智慧,传递积极乐观、幽默豁达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

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凝聚乡情乡愁,传递东方审美。川剧《梦回东坡》编剧杨椽、导演查丽芳在变幻自如的写意舞台时空里穿梭回望,有机串起苏东坡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刻,创造性构筑起一个虚实相生、内外结合的戏剧故事,并以苏东坡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精神世界为内核,赓续东坡文脉,传承家国情怀。不朽的文学成就、勤俭的优良家风,深情的儿女情长、壮怀的家国情怀都在东坡一个又一个的梦回中得以深情展示。苏东坡丰富精神世界的成长史透过其细腻内心活动的外化得以传递。苏轼与政敌章惇的一世恩怨,苏东坡与王闰之的爱与哀愁,苏轼与苏父苏母的舐犊深情,以及东坡与白发还从军的老兵一道唱起“一往无前裹马革,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腔滚滚烫烫平凡血”的激昂慷慨时,川剧《梦回东坡》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的题旨形象地跃然于川剧舞台,思想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同频共振。难得的还在于昂扬的场景之后,在全剧的结尾处,游离于剧情故事之外的那个“人偶小孩”轻言轻语地喊道:二十九郎,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大江东去,一蓑烟雨定风波的诗篇诵读在民间世代传唱的场景穿越舞台,苏东坡多舛命运、智慧人生与大爱精神的主题再次升华,观者饱含热泪,苏东坡的大爱精神世界,感动全场。

乡音乡乐凝聚乡情乡愁,川剧《梦回东坡》中地域特色浓郁的眉山方言运用与民间音乐的巧妙融入,为全剧独特的音乐风格注入清新雅致而又通俗悦耳的易传易唱特点。李天鑫为全剧设计的音乐与唱腔,流畅动听,古韵古香中透着旷达的悠扬和婉转。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在剧中领衔主演的苏东坡,重其神而赋其形,从外形的形似到内在的神似,于虚实相生间神形兼备。宫商仙曲、云霓玉腔,闻其音而醉其韵,宽缯大袍,长髯口条,川剧生行褶子功、髯口功收放自如。唱念做表既有川剧生行表演程式的严谨规范,又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细腻表现。由川剧文生褶子功借用而来的宽袍大袖程式,凭添了苏东坡与生俱来的书卷气、儒雅味。戏曲讲究传神写照,舞台人物形象要通过形来表现神,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神韵与意境。陈智林在川剧《梦回东坡》中塑造的这一个苏轼,这一个东坡,赋其形似而传其神韵,神形兼备的戏曲美学体现充分,人物形象可亲可爱。

中国戏曲的悲喜常常是交集在一起的,川剧《梦回东坡》的悲喜同样是这样,不仅悲喜交织且贯穿全剧,苏轼与其表哥、姐夫程之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又相互伤害是一对悲喜,苏东坡与王闰之既悲又喜的爱情又是一对悲喜,《梦回东坡》一剧中的悲与喜不是简单的悲喜相加,而是悲喜交融,悲喜相乘。悲中有喜,笑中带泪。通过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来体现的苏王爱情在王闰之“擦黑擦黑,霉扑烂榨,麻麻杂杂,黑咕隆咚”的奇文诗句出笼时让观众笑出眼泪花儿,又在苏东坡“亲自拉车,带你回家”的真情演绎中让现场观众潸然泪下。

虚实相生、内外结合、神形兼备、悲喜相乘、雅俗同堂,川剧《梦回东坡》以中国戏曲美学传递东坡先生积极乐观精神和豁达开明的人生哲理。用乡音乡乐凝聚乡情乡愁,以东方审美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作者 樊明君

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助理,国家二级编剧。主要从事戏剧评论、戏曲研究及舞台剧创作。

撰稿:樊明君

编辑:张晶晶 张芮钒 刘成浩

责任编辑:樊明君 白中华

编审:陈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