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了北燕在冯跋重病的时候发生了宫廷政变,冯跋的弟弟冯弘夺位,杀死了冯跋的一百多个儿子,杀得血流成河。

而这场宫廷政变带来的就是北燕的内部分裂,人人自危。而登上北燕最高皇位的冯弘却又作死,废掉了原配王氏和嫡子冯崇,让冯崇去守辽西,结果冯崇不满,和弟弟广平公冯朗和乐陵公冯邈一起将辽西献给了北魏。

而北魏看到北燕有机可乘,于是大举发兵进攻北燕都城。公元436年,北燕冯弘向高句丽求援,带领百姓迁移到高句丽。

但寄人篱下的冯弘却仍然向在北燕当皇帝一样发号施令引发了高句丽的不满,最终冯弘在高句丽被杀,北燕亡国。

北燕的亡国这段历史带给我们什么经验和教训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的相关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在公元430年,北燕皇帝冯跋病重。在病重期间,其宠妃宋氏想要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储君,引发了北燕内部的动荡,最终冯跋的弟弟冯弘带军队进宫,冯跋受惊吓而死,冯弘自己登基成为了北燕新的帝王,而之后又杀死了冯跋的一百多个儿子,彻底杜绝了冯跋的儿子来报仇的可能。相关历史可以参见昨天的文章:

在这个时候,北魏当时还陷入两线作战,南边同刘宋政权在争夺滑台,而在西边正在攻打大夏国的赫连定,所以对于东边北燕的内部动荡,并没有参与进来。

公元431年,北魏灭掉了大夏,同时也拿下了滑台,逼迫救援滑台的檀道济撤军。北魏和刘宋之间又形成了新的平衡。在当时刘宋北伐也没有能力,而北魏也没有能力再向南攻击了,所以当时拓跋焘才向刘宋表达和解的态势,同时向刘宋请求通婚。

但北魏稳住刘宋,却将目光聚焦到了北方。当时西部的北凉看到形式不妙,向北魏称臣。而北方的柔然再上次差点灭族的情况下,也不敢南下,于是也与北魏修好。这时的拓跋焘就将目光瞄向了东边的北燕。

而当时北燕内部的一些动向才让拓跋焘认为有了机会。

在冯弘登基之后,不仅没有稳定住国内的形势,反而又制造了新的矛盾。

当年冯弘娶妻娶了王氏,王氏给冯弘生下了冯崇,冯朗和冯邈三个儿子。其中冯崇最大,冯弘将冯崇立为世子。冯崇登基之后,按道理应该立冯崇为太子。

但这个时候冯崇却废掉了王氏,而立了后燕皇族之女慕容氏为皇后。其实冯崇这个行为也是能理解的,我们之前讲过,冯跋是鲜卑化的汉人,他的政权是篡夺了鲜卑人的政权而来的。但北燕还有大批的鲜卑贵族,这些贵族其实跟冯跋之间是有距离的。所以冯跋的政权实际上并不稳固,不过冯跋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拉拢这些贵族,采取了各种怀柔政策,所以才保持了政权的稳定。

而当冯弘篡夺了帝位之后,他实际上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他当皇帝并不服众,冯跋的嫡系对他并不认可,所以反而加剧了北燕内部的分裂。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冯弘只能选择拉拢鲜卑贵族,所以立慕容氏为皇后就是对鲜卑皇族的拉拢。而之后又立了慕容氏所生的儿子冯王仁当了太子。而之后又罢黜了冯崇,将冯崇贬到了卢龙去镇守。而这一举动让冯崇以及他的兄弟们非常不满,于是这兄弟三人直接反了自己的父亲,向北魏投降。

而冯崇镇守的这个肥如这个地方太关键了,在这个地方有一个通往东北平原的门户就是卢龙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龙塞可能很多读者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抗日战争中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长城喜峰口,很多人就听说过了。卢龙塞就是现在的喜峰口,这里属于山地,骑兵是很难通过的。但是在山地之间,常年河水冲刷在两边悬崖间形成一条故道,大队骑兵可以通行。所以古代才在这里修建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北燕想守住这里,北魏想要进入东北平原是非常难的。(现在因为修了水库,原来的古道都被淹没了,反而形成了地下长城的景观)。

但冯弘废掉了太子冯崇,反而让他来守这个地方,这不是作死吗?冯崇直接投降北魏,把卢龙塞拱手就给开放了,北魏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进入了东北平原。其实就跟当年清军想要入关,最终吴三桂跟李自成谈掰了,开了山海关是一个道理。

所以在得知冯崇降北魏之后,拓跋焘是大喜,直接派大军东进,一路由濡水东进,而辎重由卢龙塞北上。当时辽西基本没有遇到抵抗,很多州郡纷纷归降北魏,北魏大军直逼北燕都城和龙城下。

冯弘当时也派人跟拓跋焘谈判,跟人家已经兵临城下了,条件根本谈不拢,于是只能开打。

但北燕哪里是北魏的对手,北魏昌黎公拓跋丘击败北燕军,斩杀一万多人。北燕国尚书高绍率领一万余家,退保羌胡固。拓跋焘亲自率军进攻高绍的军队,斩杀了高绍。与此同时,北魏的平东将军贺多罗进攻带方,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进攻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进攻冀阳,全部攻克。

北燕尚书郭渊当时劝冯弘投降北魏,但冯弘依然觉得如果自己能守住龙城,向高句丽或者刘宋求援,也许能获得转机。

和龙作为北燕的都城,还是比较牢固的,北魏的大军一时是难以攻下的。而大军远道攻袭,后勤保障就比较困难。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拓跋焘决定班师,将北燕大部分投降的州郡的人口迁移到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北魏班师,拓跋焘就让归降自己的冯崇来统治辽西。但北魏班师后,冯弘马上派兵向冯崇发动进攻,包围了辽西。

于是公元433年,拓跋焘再次派出拓跋建和安原统帅大军进军北燕,解救辽西。拓跋建和安原再次包围了和龙,并拿下了凡城。这次北魏裹挟了三千多家人口班师。

在这样的局势下,冯弘不得不向北魏低头,于公元434年向拓跋焘上书,愿意称臣,并且把自己女儿送给拓跋焘通婚。但拓跋焘要求把太子冯王仁送到北魏,遭到了冯弘的拒绝。于是拓跋焘再次派出拓跋建向北燕发动进攻,这次收割了北燕地里的庄稼,再次裹挟了部分百姓班师。

公元435年,北燕的冯弘看到北魏终将会灭掉自己,于是派使臣去向南朝宋称臣,希望南朝宋能派援兵来救北燕。但是当时南朝宋本身黄河以南都丢了,哪里有能力去救援北燕呢?看到北燕仍然不送太子入北魏,拓跋焘再次派拓跋丕率领四万骑兵攻击北燕。这次兵临城下,冯弘再次好吃好喝款待北魏大军,最终北魏掠走六千百姓班师。

面对北魏的不断掠夺,北燕的冯弘也看到南朝宋也不可能派军救援,所以决定向东边的高句丽求援。

公元436年,北魏看到北燕始终没有将太子送来,于是再次派娥清、古弼统帅大军向北燕发动进攻。而这时高句丽派遣将领葛卢孟光率领几万部众,随同北燕的使臣阳伊来到和龙迎接北燕王冯弘。当时北燕的尚书令郭生因为百姓不愿迁徙他乡,开启城门迎接城外的北魏军,但北魏军怕有埋伏没有敢进城,郭生于是指挥军队,进攻冯弘。冯弘开启东门迎接高丽军入城,与郭生的叛军在皇宫前会战,郭生身中流箭阵亡。随后冯弘率领和龙城中所有的居民跟随高句丽大军向东迁徒。北魏安西将军古弼的部将高苟子打算率领骑兵追赶,古弼当时酩酊大醉,拔出佩刀阻止高苟子,因此,冯弘等得以逃脱。北魏国主拓跋焘听说后,怒不可止,把古弼和娥清装入囚车,押返平城,二人都罢黜官职。贬为看门士卒。

随后拓跋焘要求高句丽将冯弘交给北魏,但高句丽拒绝。于是拓跋焘想要向高句丽发动进攻。但当时因为北魏刚刚占据了陇西,还存在不稳定的情况,所以刘絜和拓跋丕都劝谏拓跋焘暂时先不要对高句丽用兵。拓跋焘才放弃了进攻高句丽的计划。

但冯弘这个人寄人篱下,显然依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为,他还想在高句丽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王国,不想听从高句丽的管理,高句丽于是强行夺走了冯弘的侍从,逼迫北燕的太子冯王仁作人质。冯弘这时向南朝宋请求接他南下。南朝刘宋政权派使臣王白驹到高句丽迎接冯弘南下。但高句丽王高琏不愿放冯弘,就派他手下的将领孙漱、高仇等人,在北丰杀掉了冯弘及其子孙十余人。北燕由此彻底亡国。

高句丽当时其实是不敢明目张胆得罪刘宋政权的,所以并没有说杀冯弘是政府行为,于是刘宋使臣王白驹等人就向孙漱、高仇讨要说法,王白驹率领七千多人讨伐孙漱、高仇,斩杀了高仇,生擒孙漱。

高句丽国王高琏也不敢得罪刘宋政权,他知道自己的生存还需要联合刘宋政权来平衡北魏,但王白驹在他的国土上擅自杀害他的大将对高句丽而言是极大的伤害,于是派人逮捕王白驹,遣送回刘宋。刘义隆处于维持和高句丽的关系角度出发,将王白驹等人关进监狱。不过没多久就又放了。

从北魏灭北燕这段历史来看,北燕的灭亡一个是没有处理好自己内部的问题,导致内部出现了分裂,才让北魏抓住了机会,从而亡国,当然这个分裂从冯弘篡权就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而北燕的冯弘显然也没有认清形势,作为一个小国,缺少和大国博弈的筹码,错误的选择硬钢北魏政权,但最后也造成自己众叛亲离,只能投靠高句丽。而在高句丽也认不准自己寄人篱下只求保命的形势,最终被高句丽所杀。

所以在乱世,一个小国其实是很难独善其身的。在乱世想要生存下来,只有靠自己的实力,内修德政让内部团结起来,才能减少让外部趁虚而入的机会,而巧妙利用大国之间的分歧,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才有可能让自己更安全一些。就如同这两天的新闻,韩国被G7拒绝邀请一样。之前为什么G7会拉拢韩国,就是因为韩国巧妙运用中美博弈,不轻易选边站队,所以美国才会给点好处拉拢它。但当你全面投靠美国,甘愿自带干粮当别人小弟,你在大国博弈中就没有了利用价值,当然不可能别人再给你更多好处了,政治就是博弈,作为小国而言,不轻易站队才是最好的站队,轻易的站队最终只会成为别人的炮灰,乌克兰的遭遇就是最残酷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