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毛泽东与王明等人的较量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终于酿成了一次明为讨论第四次反“围剿”,解决日益激化的进攻路线分歧,实则是以批判毛泽东为主题的“宁都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少年来,我们大家都对“宁都会议”讳莫如深。以至于造成现在的宁都会议资料很少的局面。关于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天数,都成了后来党史学家小心翼翼探究的重要课题。

直到后来对这宁都会议相关历史情况的考证逐渐增多,更加趋于准确。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会议地点在宁都县城以北的小源村。会议时间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即百科资料上所著名的:1932年10月上旬。)

为什么大家都会如此讳莫如深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败走麦城。他又一次被剥夺了军权。实际上这一次是毛泽东的批判会。

二是这次会议上,周恩来取代了毛泽东,当上了红军总政委,“周委员”取代了“毛委员”。那么,后来成为毛主席的最有力的助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对毛泽东是什么态度呢?

这是两个很有意思,很微妙的问题。

在当时,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是望而却步,弄不好会出政治问题的,因为要保持和维护领袖在人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面对史实,还给人们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都会议刚开始时,周恩来不在。这位当时留着长胡子的美髯公,是在会开了一半的时候,才飞马赶到的。

周恩来后来回忆说:“宁都会议是任弼时同志召开的,我当时不在,正在前线。但我若坚决反对,还是可以反对掉的。”

英国人迪克·威尔逊在他的《周恩来传》里是这样记述这一段历史史实的:

当时,周恩来与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还是略有分歧的。毛泽东极力主张运动游击战略,如诱敌深入苏区,然后一个一个地吃掉;但周恩来的意见是守住根据地,在敌后方开始阵地战。

但是,当红军试图占领广州时,相互竞争的军事战略家周恩来,还是选择了与毛泽东齐心合力,不过起义的结果却很惨。

1932年5月,周恩来更明确地号召迅速扩大红军地盘,他指责部队拖拖拉拉。1932年10月召开的宁都会议,可能解除了这一紧张局势。会上,周恩来从毛泽东那里接管了红一方面军政委的职务,一方面军是江西根据地的精锐部队。

为首的批评者是博古。他想把毛的职务统统撤掉,而周恩来则不想做得太过分。几十年后,毛泽东还称赞周恩来当时的做法,他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宁都会议期间,我的批评者们都想开除我,但是周恩来不同意。”

共产国际在江西的军事顾问李德,评价周恩来是一位强硬的人物。但他赞扬了周恩来在动员江西人民和武装力量中的突出贡献。王明动身到莫斯科时,还是选择周恩来留下来全权负责,因为国民党部队所谓的第四次“围剿”,正开始向苏区逼来。

在1932年金秋的宁都城外的农家小屋里,那些批判的话语犹如一支支箭矛,指向这位身材高瘦的农民军人领袖,指向他的思想深处。

这位面容清俊、潇洒,紧抿着嘴唇的红军总政委,面对种尖厉的批评,其难堪的情景,是后来对他高呼“伟大领袖”的崇拜者们难以想象的,

但是,毛泽东是条硬汉子,他从来就不会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他是要据理反击的。他激动的时候,说话声音尖细。他说:“是的,过去七个月来,确实都错了。我反对打赣州,果真,打赣州失利;我主张东征打漳州,结果,打漳州大胜。到底谁对谁错?”

他不得不面对这些比自己更年轻的激进的马列主义者们,为自己辩解。但是,他的这些辩解被认为是,“毛同志承和了解错误不够。”

后方首脑们,主张要对毛泽东进行组织处理,撤去毛泽东军职——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让他到后方专做政府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又需要周恩来站出来做裁判了,他再次走了中间路线。周恩来站在乡村茅屋的中央,面对相持不下,情绪激动的人群,有一会儿没说话。他那浓密的遮住了半个脸的长长胡须,和凝聚在眉宇间的沉稳之气,使人看上去心生敬意。他把右手提到腰际。这是他的习惯,表示他要开始发言了,人群突然安静下来。

周恩来先是在口头上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前方领导人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毛泽东表现最多;对中央电示迅速击破一面开始不同意,有等待倾向。”他还说:“毛泽东多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在于主持战争……我的意见是,泽东同志留在前方,或做前方助理,吸引他贡献意见,对我们赢得战争很有好处;或者干脆由毛泽东负起主持战争的责任。”

很显然,周恩来的最后意见,双方都不能接受。后方首脑们认为毛泽东承认错误不够,如他主持战争,容易在政治上和行动方法上发生错误。

这时,周恩来把目光转向了毛泽东。毛泽东突然感到浑身不适,似乎疟疾又犯了,不仅头疼欲裂,还浑身发冷。这些天来,他严重失眠,休息不好。也许是思考过多,太疲倦了。

每一次权力的失落,毛泽东总有这种疲倦感,不适感,总有一场大病降临。他想,他该回到他的东华山养病了。

毛泽东缓缓地开口了。他说:“既然苏区中央局如此不信任我,既然要撤掉我的总政委之职,我很难在前方“助理”了,我显然不可能像前次东征那样,“随军行动”了。”

随即,毛泽东提出要回后方养病这正是后方首脑们所希望的结局。就这样,宁都会议以后方首脑们的大胜利而降下了帷幕。

就这样,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始人,苦心抚育红军长大,成功地指挥了三次反“围剿”的毛泽东,痛哭地离开了他的军队,离开了他将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宁都小源村的农家黄泥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