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死刑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严厉的刑罚,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次的变迁,在世界范围内,支持死刑和反对死刑的声音不绝于耳,只要有人类存在,这样的争论也将继续下去。

在中国古代,死刑一直是作为惩罚最严重犯罪的手段,从死刑中还衍生出来了种种酷刑,如斩首、炮烙、腰斩、凌迟等等,这些酷刑在死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折磨的意味。

那么要是一个人被判处了死刑,在执行之前的时光里,他又会经历什么呢?除了必不可少的断头饭以外,要是没有子嗣的死囚,他的妻子还可以入狱同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妻入狱

死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刑罚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针对他们的研究,往往是从维护社会治安入手。死刑判罚之后,一些死刑犯的心态会陷入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不配合司法人员办案。

毕竟怎么都是个死,有些秘密死囚们会选择烂在肚子里。面对这样的情况,司法人员往往会陷入困境,一般能判死刑的案子都是大案要案,如果能够拔出萝卜带出泥是最理想的情况。

可一旦犯人抱着必死的决心,幕后操盘的人就永远也找不到了。所以,即便死囚犯了重罪,也要对其以独立的人来对待,保障他们的人权,这么做不是为死囚好,而是为了让案子能够真正的大白于天下,是为了真正的正义才这么做的。

古往今来关于死囚最出名的就是断头饭了,在临刑之前,死囚们都会得到衙门送来的断头饭,这餐饭的菜色一般都很上乘,要是财政宽裕些的衙门,还会给死囚送上一壶酒,寓意一路好走。

可是在断头饭之外,古代还有一种专门针对死刑犯的制度,叫做“听妻入狱”,顾名思义就是让死囚的妻子进入狱中与其同居,目的是为了怀上孩子的制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听妻入狱”看起来有些无法接受。

大众朴素的价值观会认为,如果这是一个杀人犯,他犯下了灭门惨案最后被判处死刑,可是因为“听妻入狱”的存在,他反而还能留下后代,这不是天大的不公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因为我国古代受了非常深远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孝道在社会上是非常重要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受到的压力是巨大的,死囚也是如此,人们普遍认为就算大人再怎么不是,孩子也是无辜的,所以允许还没有孩子的死囚妻子进入监狱一晚。

东汉时期,“听妻入狱”开始兴起,起初规定的是死囚的妻子只能在临刑前在狱中待一晚上,可是这一晚上怀孕的概率太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听妻入狱”的制度发生了改变。

到了这一时期,对于妻子入狱的时间就没有了限制,当一个死囚被判处死刑之后,他就可以要求“听妻入狱”,随后妻子就可以一直在狱中生活,一直到成功怀孕之后便可离开。

这样的做法给了死刑犯一个缓冲的情绪空间,在古代无后为大的观念中,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会直接“开摆”,但要是给他一个机会留下一个种,兴许他还能说出一些其他的线索,这对于破案是有帮助的。

真实的例子

东汉时期的侍御史寒朗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曾经制止了东汉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狱,而最终破获这个案子,也是由于“听妻入狱”的积极影响。

汉明帝继承皇位之后,他就封了自己的哥哥刘英为王,没想到刘英竟然生出了谋反之心,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后就开始招兵买马,迅速积累自己的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