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

一本书里有一个世界,阅读,可以让人生的意义不止于眼前。

这里特地为大家精选了几本好书,请各位老师查收这份读书日书单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为学生

推荐书:《大学的改革》

作者:钱颖一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四任院长(2006-2018)钱颖一所著的《大学的改革》一书分为“第一卷·学校篇”和“第二卷·学院篇”。前者主要谈作者的教育理念、改革思路,以及其关于通识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实践行动;后者则聚焦清华经管学院。

从学者“华丽转身”为教育管理者、教育改革者,作者不做科研,不带学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办学工作。因为他认为“做一流的院长和做一流的学者一样,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钱颖一教授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的,就是“大学为学生”。他说,学生、教师、社会、国家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教书育人、研究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都是大学使命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在兼顾四个方面的同时,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优先和侧重。中国教育界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和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更容易获得优先考虑,而学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视。所以,他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强调“大学为学生”的办学理念,并把它作为《大学的改革》这本书的主题。书的封面照片也只展现了校园中和教室中的学生。

除此之外,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思行合一”。前半部分是“思”,讲作者的办学思路,后半部分是“行”,展示了作者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具体做法。而这些做法又恰好是前面思路的体现。因此本书不只是高屋建瓴。用作者的话说,办学和改革,仅有想法或仅有办法都不够,必须既要有想法,又要有办法,尤其要有充分考虑各种制度和文化约束条件下的办法。作者的种种办法和做法,使得这本书成为接地气的管理实战案例。

全书是作者历次教育管理方面的演讲、论文、访谈的结集。虽然这种结构看上去稍显松散,但是能体现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想法的发展。“改革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而且,大量的演讲和访谈内容也使这本书的学术味道没有那么浓重,轻松好读。广大高校的校级、院系管理者均能从中找到可借鉴之处。

如何理性看待并开展大学排名

推荐书:《问责与改进: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50年系列丛书总编辑:顾明远

本卷主编:林杰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发布。大学排行榜在让社会大众了解学校的同时,也成为令大学又爱又恨的存在。关于大学排行榜,《问责与改进: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有一章节收录了多位高等教育专家对其的研究和分析内容,其中包括对中美排行榜的对比、德国排行榜的分析、大学排行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等。关于大学排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也有文章做了具体阐释。

《问责与改进: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一书中《大学排行——问题与对策》一文提及,大学排行榜是当前影响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阐释道,当一所大学在某一个排行中排名靠前时,大学或窃窃自喜,甚至在校内外广泛传播这一信息,反之,如果排名下降,在校内就可能紧急动员举校检讨,在校外则会对该排名大加挞伐,痛斥其排名方法不科学。作者也在文中指出了大学排名在一些大学校长和教师眼中可以说是漏洞百出的。比如,大学排行指标的设计以及赋权主观武断,缺乏必要的效度、信度和可比度;大学排行的指标偏重过去的成绩,预测未来的功能有限……总之,大学排行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和重大学纵向差别、轻横向差异等问题。但作者也认同了排行榜的价值,认为(社会大众)对大学排行有广泛的需求,正如阿特巴赫所言:“它对消费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与学术机构来说仍是相当有价值的,因为可用来与国内外大学进行比较。”因此他认为我们需要研究和改进大学排行,思考开展大学排行的一些基本原则。那么具体如何做呢?

该文作者认为,首先大学排行要反映“大学使命的主要因素或‘遗传特征’,具体说就是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要避免以某种单一的大学模式为标准评价所有的大学;其次排行应该避免成为竞争和推销的“明星评选”,避免对大学的整体排行,努力使大学排行逐渐演化为提供大学全面、客观、准确、清晰信息的平台,改变大学信息不对等的状况;第三,要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大学排行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大学排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与大学排行相关的各方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完善大学排行做出各自的贡献。

在文章结尾作者谈到,不管大学或政府是喜欢还是讨伐大学排行,它都顽强地存在,并且正在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因此,我们要研究大学排行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大学排行工作,充分利用大学排行不断提高大学的质量。而这也是大学排行榜最应具备的价值。

与大师同上一堂英文课

推荐书:《西南联大英文课》

作者:陈福田

译者:罗选民等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许国璋、Follow me、李雷和韩梅梅、新概念……不同年代的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英语学习记忆。如果时光退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钱锺书、曹禺、穆旦等中国外国语言文学界的大家在大学期间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带领新生走进大学英语课堂的入门级教材,但是在里面你找不到作为基础的语法技巧教学,而更像是由教师带着学生与经典对话。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不仅英语能力得到加强,人格也得以健全,精神世界也得以升华。

教材共收录43篇文章,涉及文学、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文章体裁涵盖小说、散文、传记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西南联大“通识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而且每篇文章均出自大家之手,毛姆、赛珍珠、罗素、艾略特、胡适、林语堂皆在其列。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当时的学生不仅看到了东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而且得以在相对闭塞的时代背景下有机会与另一种文化沟通,尝试理解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教材选用的文章很多直接服务于“大学教育”。《通识教育》《教育的目的》《什么是大学?》《大学生的社会价值》《通识学院的理论》……这些文章引导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直面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学教育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可以在这段时间收获什么?我应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

不可复制的一代人

推荐书:《那三届——77、78、79 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

主编:王辉耀

出版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我以为,历史上鲜有哪个群体,像那三届一样,个体经验与国家时代命运如此高度重合,看其中某些人的个案便能勾勒出一部中国当代史;也鲜有哪个群体,能有机会如此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集体重塑社会的重要方面。

这批人生发出强烈的历史整体意识,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或身处世界哪个角落,这个群体普遍热衷于关注中国社会宏观的国计民生、人文精神建设,渴望参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拥有超出专业范围以外的终极关怀精神。

——王辉耀博士为本书写的序言

1977 年 10 月,一个消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他们当中,有人在乡村小学当孩子王,有人在文工团吹拉弹唱,有人在汽车修理厂挥汗如雨,有人带着老太太们在矿区筛沙子。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之后,从街边地头赶来的他们,来到尘封了超过十年的高考考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正如书中所说,77、78、79 级以平均不足 5%的历史最低录取率获得上大学的机会,精英意识从被录取的那一刻便被社会和自我设定。与此相随而来的,是延续至今的满腔家国情怀。

《那三届——77、78、79 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由38 位“那三届”学人的故事组成,如学界的饶毅、陈平原,商界的张亚勤、熊晓鸽,文坛的刘震云、陈建功,等等。然而,这本书并非单纯是一个个励志故事,也不完全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还有对自身的审视和反思,以及力图在当今的社会唤回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

比如,陈春声(中山大学党委书记)说,“我们没有很厉害的竞争对手,所以很快在社会各界有了自己的地位。说实在的,太快了,而且后面我们的接班人似乎企图心和竞争力还没有很好地培养起来……但是反过来好好地去想,我们其实有很多天生的弱点。”

尽管如此,书中提到的《清华1977级世纪宣言》依然重现了那三届学人的坚韧,以及难掩的骄傲:

我们长成的那个年代,

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

决定了我们奋斗不懈而又甘作铺垫。

成功不是事业的终点,“追求完美”才是崇高的境界。

那就让我们从现在相约:

每隔十年,就将这“一九七七级一千多名同学”的字样刻向上一级台阶。

无论谁,只要一息尚存,就让它不断伸向主楼的大堂,伸向清华的未来。

使我们与母校朝夕相伴,注视着她一流的丰采。

纵然我们中间已经有人悄然离开,却将与这不断延伸的石阶光辉同在。

激发大学的创造力

推荐书:《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

作者:(英)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

译者:管可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剑桥大学何以成为全世界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它怎样哺育出众多改变人类世界的思想泰斗和科学巨匠?剑桥大学的学院制为什么是学校创造力的源泉之一?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一书中找到答案。

学院制是剑桥大学最大的特色,它极大地促进了跨学科交流的广度,使不同学院、不同学科间的师生可以切磋交流。在剑桥,每个学生既是教学系成员,又是学院成员。

注:教学系,负责教学和科研。下文的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和社交活动。

作者认为这样两个独立而又交叉的空间、两套重点各异的支持体系、两个平行的社交世界,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导师制”,则充分尊重学生特点,它主要通过个别教学形式完成,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且经过导师制历练的学生,不仅学术涵养深,而且往往具有独立思考和评判的能力。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提到“在剑桥,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得益于学院制”的原因。

创造力是剑桥学术生活中最受重视的素质之一。不管是高级研究人员还是学生,一旦进入剑桥,他们的创造潜能都会被激发出来,无论何种爱好和特长,剑桥都予以包容和尊重。剑桥也把探索新事物,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发明,找到解决老问题的新路子,开拓知识的新“矿层”,作为其最高目标。正因如此,剑桥历史上产生了一系列称为“思维模式转换”的改变,很多剑桥人通过深度探索获得的新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

剑桥有一个基本推定——有些尝试可能暂时显得荒诞,但最终会产生某种价值非凡的原创成果。书中写道,大学的核心精神就是好奇,宁可试试看,宁可从错误中学习,也不要禁止学生涉足坎坷之路,不要打击学生冒险的勇气。剑桥允许个人自愿冒险并承担后果,同时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长期的支持。

众多因素激发剑桥大学充满了创造力,哺育出众多改变人类世界的“泰斗”“巨匠”,这或许是经历8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老大学,依然保持勃勃生机和强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布点专业”,获取近两年高职院校布点数增加较多的专业全名单

☞回复“高职相关度”或“本科相关度”,分别获取2022届本科或高职专业相关度较高专业TOP20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