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5日深夜,2390架运输机和846架滑翔机,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载着盟军三个空降师向法国疾进,准备在诺曼底地区实施空降。

几个小时后,西线德军总司令伦德斯泰特打电话给德国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请求投入装甲预备队。

但掌握着西线装甲预备队调动权的小胡子,此时刚刚睡下,没人敢去叫醒他。

约德尔很犹豫,他怀疑盟军在诺曼底的行动只是佯攻,决定等到白天搞清情况后,再报告给元首。

然而让约德尔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即将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霸王计划

时间回到三年前,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德军攻势之凌厉,让素来反苏的丘吉尔也不得不公开表示: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自己的危险。苏联人民的伟大事业,是全世界一切爱好自由的人民和爱好自由的民族的事业。

不过,丘中堂向来口是心非。

他内心深处的算盘是这样的:只要苏联还有一口气,英国就坐山观虎斗。最好的结果是德国躺在坟墓里,苏联躺在手术台上呻吟。

苏联方面当然明白丘吉尔打什么盘算。

所以从1941年9月开始,斯大林就不断催促丘吉尔尽快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你别看着呀,想办法拉兄弟一把!

面对催促,丘吉尔一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总是避而不答。

后来实在被催的不行了,丘吉尔就在1942年8月,派六千加拿大部队在法国北部港口迪耶普实施了的一次自杀式登陆。

迪耶普战役

让小弟去趟雷,这已经不是丘中堂第一次干这种龌龊事了。

1915年的加里波利之战,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尚书,也是让澳新军团打头阵。

当大哥的不地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扭头就投靠了美国。

当然,这是后话了。

迪耶普战役后,丘吉尔两手一摊,跟斯大林说:你也看到了,不是兄弟我不帮忙,实在是时机还不成熟,你再等等吧。

这时候,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慈父也没工夫跟丘胖胖斗心眼。

而作为大金主的美国,因为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此时还没有能力绕开英国,单独在法国登陆。

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就这么拖着了。

时间进入1943年。

苏军在东线接连取得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

英美盟军在大西洋战场也打退了邓尼茨潜艇部队的袭扰。

同时,英美盟军还取得了西线的制空权。

这样一来,盟军登陆法国的时机便成熟了。

但丘吉尔此时又动起了歪心思。

在他看来,苏联已经缓过一口气,没有亡国之忧了。

与其如此,倒不如再让苏德互相削弱一段时间,以便英国完成“地中海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席卷欧洲后,丘吉尔把欧洲大陆形容为“一条巨大的鳄鱼”。

意大利、巴尔干半岛是这条“鳄鱼”的软腹部,距离鳄鱼的心脏柏林,比较遥远。

对于德国而言,战略地位相对不重要。

但是,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对英国却意义重大。

如果英军能赶在苏军反攻前,占领上述地区,既可以保证英国对地中海的控制权,还能将苏军拒之于巴尔干半岛之外。可谓两全其美。继续维持“日不落帝国”的基本利益盘。

为了说服罗斯福站在自己一边,丘吉尔就像哄小孩似的,不止一次的强调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有多么多么困难。

不过,美国人此时已经不想再为英国做嫁衣了。

美国面朝大西洋,其战略核心必然要围绕着北大西洋构建。

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美国鞭长莫及,没兴趣经营。

到了1943年5月,英美代表齐聚华盛顿,举行“三叉戟”会议。

会上,马歇尔代表美国挑明立场:要么横渡英吉利海峡,从法国反攻欧洲大陆。要么美国退出欧洲战场,专心在太平洋修理小日本。

话已至此,英国作为破落户,也不敢得罪金主,只能屈服。

于是,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就这么定了,代号“霸王行动”。

但行动实施的具体时间,丘吉尔还想拖延。

几个月后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携第聂伯河战役大胜之余威,也挑明立场:地中海方向的攻势完全就是“隔靴搔痒”,不足以对纳粹德国构成威胁。现在苏军已经越过第聂伯河,要是再不登陆法国,回头苏军就只能在岸上迎接你们了!

美苏一唱一和,丘吉尔倍感无奈。

最终,“霸王行动”定于1944年5月发动。

事后,丘吉尔在回忆录中酸溜溜地写道: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毛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但国际政治就这样,实力不在一个档次上,即便能上桌,也没有话语权。

战场态势

1943年12月7日,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盟军总司令,统一指挥盟军在西欧的登陆作战。

盟军副司令、参谋长及陆军总指挥,分别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陆军中将史密斯和蒙哥马利。

兵力方面,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288万人。

其中陆军153万人,编为四个集团军。

即英国第2集团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美国第1集团军和美国第3集团军。

这么多人,还有几百万吨的物资,不可能仅靠小型登陆艇就送上岸。

并且登陆法国也不同于太平洋战场上的岛屿登陆战。

后者只要登上滩头就意味着胜利。

而前者即使登上滩头,防守一方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调来后备部队,组织反击,将登陆一方赶下海。

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登陆地点,保证先头部队能建立稳固的登陆场,并顶住德军的反击,从而让后面的大型运输船能够在码头卸下部队主力和物资。便是整场行动最重要的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这个登陆点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不能离英国太远,要在战斗机的作战范围之内;

二是海上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以避免暴露行踪,达到突袭效果;

三是登陆点附近要有港口,方便接纳并展开大规模兵力。

综合来看,有一个地方完美符合以上所有要求,那就是法国北部的加莱。

这里是英吉利海峡最狭窄的地方,两岸相隔仅34公里,不仅有港口,也在盟军战机的作战范围内。

但恰恰就是因为太完美了,盟军能想到的,德国人也能想到。

早在1942年初,小胡子就下令修建“大西洋壁垒”。

按照最初的设想,“大西洋壁垒”全长4800公里,把整个德占区围起来。

不过由于老狐狸弗朗哥不愿意一棵树上吊死,这条防线由挪威北部,只延伸到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长约2700公里。

“大西洋壁垒”

当然,这也很夸张了。

按照小胡子的计划,他还打算在防线上修筑1.5万个碉堡。

欧洲战场上的碉堡,远非日本炮楼科比。仅建造一个带顶盖的50毫米火炮炮位,就需要535立方米水泥、23.5吨钢筋和3.2吨钢板。

可以想象,这对德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极大的挑战。

所以直到1944年初,整个工程也才完成了30%。

见项目拖拖拉拉,希特勒一气之下,换掉了原先的负责人,改派隆美尔接手。

隆美尔就任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后,认为盟军可能会在加莱登陆,重点完善了当地的防御体系,比如在深海中布设水雷,在浅海中设置斜插入海的木桩,在海滩上设置锯齿状的混凝土角锥,其间还布设大量地雷。在海滩后面的开阔地区,则布设了大量防机降的木桩。

虽然截止盟军发起登陆前,防御工事仍未达到预期。

但相对来说,德军在加莱的防御工事最为稳固。

设置在海滩,用于阻止盟军登陆艇靠岸的木质拒鹿

此外,隆美尔还在加莱部署了重兵。

至1944年5月,西线德军共有58个师,包括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和2个伞兵师,约76万人。由陆军元帅伦德斯泰特指挥。

这58个师,编为两个集团军群,共四个集团军:

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下辖第7和第15集团军,驻守法国北部。其中第15集团军部署在加莱,拥有包括14个海防师,4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在的23个师。

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指挥的G集团军群下辖第1和第19集团军,驻守法国卢瓦尔河以西地区。

其中第1集团军驻比利时,共10个师;第19集团军驻法国南部,共9个师。

参考德军对加莱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如果盟军选择在这里登陆,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

加莱不合适,只能另作选择。

在从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千米的海岸线上,还有两个地区较为合适。

一是科唐坦半岛,二是诺曼底。

再进一步比较,诺曼底距离英国比较远,空军和后勤支援相对困难。

登陆后,盟军需要夺取80公里外的瑟堡港,才能彻底解决运输问题。

而瑟堡港就位于科唐坦半岛上。

但科唐坦半岛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

就算攻下来,盟军也只能在狭长的半岛和德军进行阵地战。

稍有不慎,还会被德军赶下海。

诺曼底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恰恰是这些缺点,导致德军在诺曼底布防松懈。

驻守诺曼底的德军是第7集团军所属的6个师又3个团,总兵力约9万人,战斗力较弱。

防御工事也比较薄弱,只构筑了若干钢筋混凝土的独立支撑点,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战工事,纵深也只设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碍物。

并且,诺曼底也有个优点,那就是地形开阔,可以同时展开30个师。

如果展开顺利,盟军还能向西拿下科唐坦半岛,一举两得。

盟军司令部几经权衡,最终将登陆地点选在了诺曼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