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中国国家画院正式成立于1981年,由文化部直属,原名叫中国画研究院,一直是中国最有权威的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机构,第一任院长是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1981年——1989年在任。

李可染之后,分别由黄胄(当时是副院长,代管画院事务)、刘勃舒、龙瑞、杨晓阳任院长,现在的院长则是2020年10月上任的卢禹舜。

卢禹舜的上一任杨晓阳,在2009年2月上任,2018年12月卸任,他在没有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之前,就已经创造了两个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在1993年他35岁时,被破格评为副教授,并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二是他在2009年上任国家画院院长时,刚过51岁,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家画院院长。

2019年元月,国家画院发布了一条官方公告:杨晓阳不再担任中国国家画院书记、委员及院长职务。

此消息一出,意味着风光十年,被捧为“当代大师”的杨晓阳走下了神坛,同时也让收藏杨晓阳作品的人欲哭无泪。

杨晓阳卸任的原因,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年纪太大。

很显然,这个原因无法让人信服。

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的杨晓阳,卸任时刚满60岁,并不算老,从阅历、经验、精力等方面来说,正处于一个画家的黄金年龄。他之前的院长,如,龙瑞退位时63岁,刘勃舒卸任时68岁,黄胄退位时69岁,李可染干到了82岁,直至仙逝,其他几位有名的副院长,蔡若红干到75岁,叶浅予干到78岁……

杨晓阳跟他们比起来,确实不大。他被革职的真实原因,无非就是丑闻太多,把书画圈搞得乌烟瘴气。

杨晓阳被诟病最多的有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2014年10月28日,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杨晓阳领着许多学生,大张旗鼓地搞起了早已被现代文明所摈弃的“跪拜”收徒仪式。

当时,这件事影响极大,负面评论铺天盖地地指向杨晓阳,一下子让时任国家画院院长的杨晓阳的名声扫地。

其二,2017年7月8日,杨晓阳在西安美术馆举办个展期间,用复制品冒充原作糊弄父老乡亲。

按理说,这是杨晓阳登上院长宝座后,首次在三秦父老面前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准,应该拿出精品力作才对得起父老的厚爱,但他没有自知之明,亲手毁了自己的声誉,引发一片哗然。

当时,现场观众调侃说:是不是杨院长的画太过值钱,怕被家乡人索要,顾及面子又不好意思收钱,才用复制品替代原作?

其三,杨晓阳在几十年的绘画创作生涯里,美丑不分,其人物画造型丑陋僵化,题材千篇一律,格调庸俗低下,没有表现出一点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作品毫无艺术价值可言。但他懂得钻营,善于“流水线”生产作品,向社会倾销了大量“多胞胎”简笔画,敛财无数,早已引起了公愤。

杨晓阳的画如果不落款,放在地摊上标价10元钱恐怕都无人问津,但有了他的签名,一幅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分明是一种借职位和头衔之便进行的巧取豪夺。

不可否认,杨晓阳早期的作品,如,1983年创作的《黄河的歌》与《黄河艄公》,1987年创作的《黄巢进长安》,1999年创作的《愚公家族》等作品,以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宏大深远的立意,酣畅淋漓的笔墨趣味,赢得了许多叫好声。

但从2000年开始,确切地说,从1997年当上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之后,杨晓阳似乎忘记了初心,从一名潜力巨大的中青年画家,摇身变成到处赶场走穴的官员,心里只有名利和权位,把艺术追求完全抛在了脑后。

在仕途上摸爬滚打的杨晓阳,哪有时间潜下心来搞创作,经常大笔一挥,用胡涂乱抹的方式,生产了许多“双胞胎”、“多胞胎”简笔仕女画,所有作品几乎是一个模样,画中人物比例失调,造型扭曲丑陋,表情僵硬麻木,看不到一点正能量的精气神。

这样的“笔墨垃圾”,因为有国家画院院长的光环来衬托,许多人心照不宣地把他捧为“当代大师”,把他的画当作香饽饽来收藏,国内许多省市有分量的美术馆更是排队给他办画展,以便让他赏赐给几幅画,来满足虚荣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晓阳的作品价格最高光的时期,无疑是在书画市场非常繁荣的2009年——2013年这段时期。

2012年,杨晓阳创作的40平尺的国画《生生不息》,在北京保利拍卖公司经过多轮角逐,最终以1300万元的天价成交,算下来,他的画能达到一平尺30多万的高价。

可以说,杨晓阳当年创造的润格完全可以比肩何海霞、康师尧、方济众等“长安画派”大家的作品成交价格。

一名在世的画家,凭什么比肩已经过世并且被历史定位的大家,很显然,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泡沫总有一天会被挤破。

杨晓阳作品的价格泡沫被挤破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的宝座上卸任。离职后没有头衔点缀的杨晓阳,作品价格开始直线下滑,让许多收藏家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如今,杨晓阳的四尺作品卖出5万元都非常困难,处在一个有价无市的局面,若不是他现在还挂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一职,其作品价格会更加惨不忍睹。

书画圈有两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一是一些书画家在世时,没有担任什么职位,名气一般,作品价格也不高,去世后他的作品价格却节节升高,最终在美术史上留下大名。二是一些书画家活着时,担任画院院长、美协主席之类的官职,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很大,作品价格也屡屡创出天价,但他卸任和离世后,一下子被打回原形,作品价格急速下滑,最终变成废纸,一文不值,个人的一切也被淹没在历史里。

第一种情况验证了“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真理。现在看来,杨晓阳毫无疑问属于第二种情况,他亲手毁了自己的艺术潜力,也害苦了那些掏出大价钱买他画的收藏家。没有真才实学,依靠投机取巧短期成功的画家,最终会昙花一现。历史只会尊重那些苦心孤诣、不忘初心的艺术家。

收藏有风险,喜欢书画的人一定要擦亮眼睛,别用自己的血汗钱作他人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