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座24小时亮灯的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宣布开馆。坐落在和平公园里的它,是上海首个24小时开放的公园图书馆。

虹口区图书馆和平书院馆长韩曜告诉新闻晨报记者:“这是结合和平公园全天候开放的特点和周边人群实际需求做的一个尝试,在不眠的公园里点起一盏阅读的夜灯。读者、市民白天可以享受公园20分钟效应带来的身心愉悦,夜晚可以在阅读中和自己对话,让思绪沉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不眠,阅读不止

从畅心园路上的和平公园5号门步入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两幢风格古雅的建筑,白色的墙体上分布着一扇扇通透的玻璃窗。

24小时开放的,是和平书院综合馆,其入口处有“全天候为读者服务”的标识。根据现场公布的开放时间,综合馆一楼每周二至周日24小时开放,二楼每周二至周日9点至20点开放,每周一上午闭馆,下午1点开馆。旁边的另一幢楼是少儿馆,开放时间与综合馆二楼一致。

开馆首日,记者走进综合馆。一楼红毯上,一台三角钢琴自动演奏着《渔光曲》等经典曲目。一道旋转楼梯通往二楼,玻璃上印满了读书名言。四周是书架,按功能区域分类。靠墙处有吧台,供应咖啡、茶饮和美食。餐饮区设在落地窗边。在一些书桌上,记者还发现了充电插座、感应充电装置以及触摸感应台灯。

综合馆以艺术人文为馆藏特色。一楼的虹口人文记忆书架上,名人区域陈列着鲁迅、茅盾、丁玲等曾经聚集在虹口的文化名人的著作,辅以生平介绍和老照片。书店区域展示着虹口书店地图,并对虹口的出版机构进行了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同样走进综合馆的,还有首批“市民阅读分享者”、阿根廷留学生吴飞得。选一本好书阅读,买一杯咖啡提神,推开玻璃门就能步入公园接触大自然,吴飞得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和平书院提供了理想的读书环境,找书也很方便。“在上海,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比如每次考试前。”他赞叹上海的阅读环境,表示以后也会常到这里来。

记者获悉,和平公园里的上海首个城市公园阅读集群,由四栋主题馆、一个艺术馆和一个中心阅读绿地组成。四栋主题馆包括和平书院·综合馆、和平书院·少儿馆、和平书院·刊茶社以及上海碳秘馆,总体规划面积近1万平方米。

为了迎接第29个世界读书日,和平书院综合馆、少儿馆以及和平艺术馆均于4月23日正式开馆。工作人员介绍,和平书院综合馆和少儿馆设计的馆藏量为15万册,目前已有8.2万册上架。来综合馆,如果只是阅读,那是“零门槛”的。至于借阅方面,已经接入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系统。

在公园的诗意中感受阅读之美

最近, “公园20分钟效应”正在社交平台上盛行。相关研究认为,在公园待上20分钟,就可以感受到情绪提升、压力减轻以及身心健康改善的效果。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公园正在推行24小时开放,让忙碌的都市人随时感受“公园20分钟效应”。

韩曜馆长介绍,作为上海首个城市公园场景中的阅读集群,和平书院实现了阅读方式创新,将公共图书馆设在贴近自然的公园,将公共阅读的边界从图书馆扩大到绿地公园,增加了阅读的各种场景,体现了现代阅读的多维度属性。

和平书院探索打造的,是公园里24小时城市不眠的阅读新空间。休闲阅读、深度自习、陪伴阅读等多元场景与文创和餐饮服务项目等配套设施融合,能更好地满足读者多元需求,为市民群众提供全天候、不打烊服务。

学者鲍鹏山从载体名称出发,认为:“书院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积淀的词汇。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书院带来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当书院承载了图书馆的功能,选择了全天候的开放方式,他表示:“相信和平书院会成为公园里一处充满吸引力的地标,也希望它能成为产生思想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虹口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简平对和平公园很熟悉,也关注了和平书院综合馆、少儿馆的落成。他告诉晨报记者,和平公园里的阅读氛围让他感动。去年,公园推出的国内第一家期刊主题书店——和平公园·刊茶社,也是简平爱去的地方。“他们搜集了相当多的国内国外期刊,让我感受到坚持纸质阅读的力量。”他说。

他赞同公园和图书馆变成更加开放的市民空间。“阅读本身是一件个人化、个性化的事情。当下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很忙,而且每个人忙的时间还不一样。24小时开放的公园图书馆,让爱书的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读书活动。”

“尤其现在春光明媚,公园里绿草如茵,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与在别处读书的感受肯定不同。公园是休闲场所,有人说过,世界上最高级的休闲就是阅读。图书馆设在公园里,读者不用再拎着书去公园,可以选择的书也更多。有人喜欢把同类型的书或者需要比较的书放在一起读,这在图书馆是很容易实现的。”简平认为,和平书院提供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阅读空间,还有更宽广的精神空间。在室内的读书馆阅读,在户外的公园交流,书友之间的互动就达成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愿意参加公园图书馆举办的交流活动,这个场所会成为编书者、写书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那一抹温暖的阅读灯光,是奋进的灯光

看到绿草与花丛映衬的和平书院,市人大代表、作家唐吉慧感叹:“很美。规模比我想象的还要大。这样的环境,当然可以提升阅读体验感,对于推广全民阅读也是很有帮助的。”

唐吉慧注意到,24小时开放的阅读场所,在上海已非新鲜事。福州路上开过一家“大众书局24小时书店”。浦东金桥的“城市不眠”24小时书店因四面通透,吸引了无数人打卡。让他思考的是,场所24小时开放,经营成本一定会提高。

悦悦书店的主理人罗红有着30年书店经营经验,证实了唐吉慧的想法。“确实成本相对会高,主要是人力成本。不过,我好几次晚上9点半下班后,看到书店的外摆座位上还有读者,说明读者夜间仍有阅读需求。24小时的阅读场所如何为读者提供服务、以及提供哪些服务,值得好好探讨。”

作为公共场所,图书馆的运营管理与书店又有不同。去年世界读书日,黄浦区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房正式对外开放。记者从该馆获悉,24小时城市书房如今仍正常运营,每天9点至20点30分,读者由正门进入。每天20点30分至次日9点,读者由侧门进入,根据公安部门相关要求,需实名登记。

上海这座城市,正在探索打造更多的24小时阅读场所,且已有点位实现了无人值守。比如,4月20日,宝山区首家24小时自助共享书房亮相大场镇的人才公寓,面积约200平米,藏书5000余册,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借还,主打便利性与智慧感并存的服务特色。

在虹口,和平公园的全天候开放给图书馆24小时运行提供了便利。韩曜馆长表示,24小时开放后效果如何,馆方会密切关注市民需求和实际运营情况。至少,在夜深人静之际,那一抹温暖的阅读灯光,是奋进的灯光。

今年世界读书日,唐吉慧还发现,上海的阅读场所和形式正日趋多样化。这几天,举办 “淘书乐”的“书香巴士”从浦东图书馆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车程,驶入樱花谷旧书市集,读者反馈很好。“这也是一种既能看风景、又能交流读书的新方式、新空间。”

他认为,与阅读有关的内容日渐丰富,正说明城市和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重视和需求。“我相信,热爱阅读和喜爱纸质载体的人是不会消失的。”他分享了一个例子,“有一天,我打车到上海作协去,快到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突然说,其实他也正要到那去,因为那里有个报摊,他要去买当天出版的报纸和杂志。你看,无论城市如何更新,忠于纸质阅读的人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