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10月开始,太平天国西征军打出来一个所向披靡的态势。

在安徽,太平军攻克庐州(合肥)等地,“苦主”江忠源自尽,太平军控制了皖北大部分地区。

在江西,太平军夺取了九江等长江沿线主要地区。

在湖北,太平军再次攻克了武汉三镇,并进取湖北大部!

在湖南,太平军连续攻克岳州、湘阴、宁乡,距离长沙不过五六十里!

短短的几个月里,太平军横扫数省,所向披靡,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湘潭城,太平军却迎来了一个“拐点”:遭遇了一场改变全局的沉痛失败!

而击败他们的,是一支刚刚成军不久的新军——湘军。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胜利中迎来“顶点”的太平军

太平军的大进军,如疾风骤雨,攻势凌厉,所向披靡。

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说,他们已经临近了进攻的“顶点”。

由于“纵横千有余里”,攻占的城池很大,摊子一下铺得特别大了。

尤其所占之地,外则多面受敌,内则有当地团练,都需留兵把守。

因此,实际上,打到这个时候,太平军用于战略进攻的兵力已经不足了!

而太平军此时的另一项调整,则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换帅!

太平军这一波的高潮,是在石达开挂帅后开始的。

在此之前,在赖汉英的指挥下,西征军顿兵南昌城93日不克,打得也很烂。

在石达开挂帅后,西征军运动飘忽,时而分散掠地,时而集中攻坚,使局势豁然开朗!

然而,或许是为了防止石达开过于耀眼,或许是天京也需要石达开,1853年12月,石达开被调回天京,杨秀清另委派秦日纲为西征统帅。

秦日纲战略能力远不及翼王,而且,由于东王的控制进一步加强,西征军实际上是由远在天京的杨秀清遥控指挥。

这种过度“扁平化”的结果就是:西征军各部虽都受东王统一遥控,但前线缺乏统一指挥,因此,各部互不隶属,不能随时形成合力。

原本战略进攻的兵力就已经不足,而在组织上又分散,这显然是到了战略进攻的“顶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如果敌人是望风披靡之辈,那么,太平军可能还能维持攻势;而如果对手是坚强有力之辈,那就很危险了!

杨秀清让大军“多方向发展”,或许就是吃准了大清在附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抵抗力量了。

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在湖南,已经有了一支了不起的力量。他们不但可以扼制住太平军的攻势,日后还将是太平天国最可怕的对手!

初建之军,稚嫩而危险的对手

一年多以前,太平军来过湖南,打下过许多城市,围攻过长沙,并且在湖南由兵不满万发展到数十万人!

而当时在长沙等地和太平军大战的向荣、江忠源等部此时已经离开了湖南。

因此,杨秀清等人认为,湖南境内没有什么可以抵抗太平军的力量了。

殊不知,就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湘军已经建成了。

就在太平军撤围长沙不久,曾国藩奉命到湖南开始了建军练兵。

这支先建之军,虽然尚缺乏历练,但是,却是迥异于绿营的新式军队。

这支军队先选择将领,再逐级选择下级、兵士,层层挑选以成军,因此“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利用同乡、同学、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作为纽带,组成了一个武装组织。

如此,这支军队天然具有同生同死,共进共退的凝聚力,能打死仗、硬仗。

而优厚的俸饷和特殊的激励,又使他们踊跃从军、争先立功,以争取实现“当兵-卖命-发财”的通道!

而曾国藩的《讨粤匪檄》又在道义、政治上,为湘军的奋战争取了主动:太平天国运动不只是满清的敌人,更是千年道统的敌人!湘军拼死与太平军作战,不是为了维系满清贵族的统治,而是“以卫吾道”,维系千年道统!

所以,湘军虽是新建之军,但悍勇善战,凝聚力强,实是比绿营更危险的对手!

“大意”征湘的太平军:分散分散再分散

1854年3月,太平军进军湖南,很快就占领了湘阴等地。

于是,湘军立刻北上,与太平军作战。

双方的首战在宁乡展开。

尽管太平军此时兵力不足,但湘军也还比较稚嫩,因此,首战,湘军大败!

但是,湘军来势凶猛的进攻,还是让太平军吃了一惊。

由于兵力不足,侦探不实,所以,征湘军认为这是清军主力将至!

于是,当夜,太平军就暂时后撤,等候援军。

随即,林绍璋率军来援!

很快,太平军就接连击败湘军,夺取湘北重镇岳州!

随后,太平军又在宁乡连破湘军3营!

在二旬之内,林绍璋两次大破湘军,表现出的战斗力优于对手!
湘军,不过如此嘛!

于是,太平军决心夺取长沙!

由于轻视清军的实力,因此,此时的太平军,又一次分兵。

太平军的部署是:水军主力驻靖港,林绍璋亲率陆军主力攻湘潭,然后南北夹击长沙!

而在太平军攻占湘潭后,林绍璋一面继续经营湘潭,一面又出兵占渌口,以切断长沙后路。

如此,太平军征湘部队,一分再分,兵力进一步分散了!

而且,不要忘记此时太平军“扁平化”的特点:靖港石祥祯与湘潭林绍璋之间是互不统属的关系。

所以,分兵后,一路受敌,太平军并不能“如一”的相互支援!

“形散神亦散”!

这就给了湘军反扑的机会!

湘军决心集中反扑

此时,太平军的眼里只有长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再分兵,目的就是为了多路进攻,夺取长沙!

然而,湘军却意识到:湘潭,是胜负关键!

曾国藩在上疏中就指出:如果不能尽快克复湘潭,“不独省城孤注,难以图存。衡、永、郴、桂及两粤匪党闻风响应,从乱如归。东南大局,不堪设想”!

湖南地区,天地会等反清势力非常活跃!而且,湖南距离太平军“老区”广西又很近!

如果太平军在湘潭这样的湖南腹地扎根,即便不速攻长沙,也能获得各地响应!如此,长沙孤城难守,而湘军的“老巢”也将不复存在,整个湖南、两广的局势都会变得岌岌可危!

反之,如果趁太平军分散,集中兵力在湘潭重创太平军,则靖港、岳州等地的太平军也不能独守,湘军就可以形成战略反攻,将太平军驱逐出湖南!

因此,曾国藩认识到:湘潭,就是决战之地!只有在湘潭遏制住太平军,才能防止湖南的瓦解与湘军的覆灭!

太平军的眼睛只盯着长沙,没有考虑到可能在湘潭决战。要不然,太平军怎么会糊涂到在湘潭决战不安排强有力的水军呢?

而湘军则下定了在湘潭决战的决心。

胜负之势,未战已定。

4月25日之战:木城

4月25日,也就是太平军攻占湘潭的第二天,湘军塔齐布抵达!

林绍璋筑木城,并发炮轰击湘军。

木城,是太平军在防御战中的创举。

在太平军北伐军攻怀庆时,西征军攻庐州时,木城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木城的庇护,太平军在射击时的安全有保障,因此,往往能够以火力阻击敌人,从而使太平军一面攻打城一面打援。

不过,此前,太平军都是在攻城作战中筑木城,用以一面攻城,一面阻援。

此时,太平军已经拿下了湘潭,仍然筑木城以抗击湘军,就是另有所图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湘军的大队未至,塔齐布军兵力并无优势!

太平军不趁机攻击湘军,反而以木城拒敌,其用意是明确的:企图凭借木城,加强湘潭的防御力量,以少量兵力抵御住湘军,主要精力仍然用于对长沙的进攻!

太平军始终没有认识到决战来临,始终还是眼里只有长沙!

然而,木城能对付绿营,却对付不了湘军!

湘军“闻炮即伏,炮止即进,数伏数起”,靠近后,焚烧木城!

“闻炮即伏,炮止即进,数伏数起”,12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

以当时火炮的水平,难道经验更丰富的绿营兵找不到这样的规律、方法吗?

绿营做不到,是因为:这不是打游戏!这种作战方法,需要进攻方在很长时间内都只能冒着被攻击的风险而无法还击!没有坚强的纪律性和凝聚力为保障,一般的军队既然知道你打炮的规律也无法沉着推进!

湘军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是,他们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和纪律性,因此,沉着应对,逼近后一举焚木城,取得首胜!

4月26日之战:纵横血战

次日,湘军再次进攻。

太平军分五路迎战,“纵横血战”,打得很惨烈!

结果是:太平军再次失利!

硬碰硬,怎么太平军又败了呢?

这首先就要怪林绍璋了!

由于林绍璋治军的问题,当时太平军中新老兵的关系很糟糕。

“群起怨尤,老贼恶新贼之不为尽力,新贼疑老贼之暗泄军情,彼此猜岔”。

这种情况下出来打硬仗,怎么打呢?

如此,“纵横血战”,以太平军的失利告终。

而这···其实是太平军最后一次机会了···

当夜,湘军水陆主力5000人赶到湘潭!

如此,湘潭太平军,在兵力、火力、士气上皆陷入绝对被动!

4月27日:决战日

林绍璋决心做最后一搏,先战而后求生!

林绍璋的部署是:1、修4座木城!2、让老将士分三路出击!

看来,林绍璋对此前的失利是有反思的:前日一座木城被毁是因为木城不够!昨日“纵横血战”失利是因为新将士拖后腿!

所以,一座不够我修四座;新将士拖后腿我就只派老将士出击!

这样打仗,是脑子不清楚呀!

四座木城,确实比一座木城多。

但是,你缺的是木城吗?

火炮数量没有增加,你火力不能增强,那湘军仍然按照你发炮的规律靠近、焚烧!

如此,1座木城和4座木城,真的有什么区别吗?别说4座,就是40座也不够人家烧的呀!

老将士是比新将士靠谱。

但是,昨天就打不过,今天人家兵力大大增强,你能打得过吗?

林绍璋,庸碌之将也!

所以,林绍璋的这一搏,再次遭遇大败!

而与此同时,湘军则找到了太平军真正的软肋——缺乏水军。

太平军水军主力在靖港,没有带过来。

在湘潭,太平军临时招募的民船,虽达千号,但没有经过训练。

所以,当湘军水师发起进攻时,太平军水军根本不是对手,迅速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夜,林绍璋凑集民船,放火船而出,企图焚烧湘军战船。‘

就算是拍《三国演义》,你也得先搞个苦肉计、诈降之类的呀!

如果你不用火船,夜黑风高偷袭一下可能还有效果,点燃火船而下,火光冲天,这不是给对方当靶子吗?

毫无悬念,再败!

次日,湘军水师再次出动,摧毁了大量太平军船只及军用物资!

如此,胜负已分!

4月29日:有运气,没水平,遭遇灾难性打击

这时,林绍璋知道搞不过了,决心撤出湘潭。

湘军得知消息后,抢先发起进攻,分四路猛扑而来!

这时候,运气青睐了太平军。

大雨如注!

湘军火药全湿,太平军迅速反扑,大获全胜,杀湘军官兵多人!

显然,这给了太平军突围的良机!

林绍璋决定:征集数百号民船,沿水路撤离!

水路撤离的效率的确比陆路高得多。

但是,林绍璋似乎忘了一件事:水路,是湘潭太平军最薄弱,最没有抵抗力的部分呀!

如果说陆战太平军还能打一打,那水战就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呀!
毫无悬念,湘军水师追了上来,一顿猛揍!

太平军损失了几乎所有船只,剩下的部队只好从陆路又回到了湘潭!

这是一次灾难性打击!

5月1日:惨败而逃

所有人都知道:太平军注定要放弃湘潭了!

打不过就走,没有什么丢人的。

太平军转战多地,攻桂林、长沙等地不克,巧妙转移,也能保全有生力量,留得青山在。

当初杨秀清能够巧施妙计,迷惑敌人,从容撤退,十分高明!

如果不能如此高明,部署好断后力量,且战且走,也算不错!

但是,林绍璋的撤退组织,却完全被湘军吃死了!

湘军预料到太平军很快就要撤退,提前让数十楚勇潜到城下,等待时机。

5月1日,太平军开始撤离湘潭。

太平军刚开始行动,楚勇立刻抓住机会,乘势夺梯登城,打开城门!

湘军立刻冲入,湘潭沦陷!

如此,太平军的撤退,从一开始就变成了混乱的逃跑!

最后,在湘军的连续追击打击下,太平军以惨重的代价,一路撤入江西,一路撤入湖北···

湘潭之战,以太平军的惨败结束了!

湘潭之战,是湘军建军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太平军西征的“拐点”之一。

此时,太平军如果战略上部署得当,是完全可能摧毁湘军,从而使局势获得难以突破性发展的!

毕竟,当时的初建的湘军,力量还是比较弱小的!

而除湘军之外,大清在整个南方也确实没有任何足以抵抗太平军的强大力量!

但杨秀清为加强控制过度“扁平化”管理,在大进军中四面出击,平均用力,伸出五个手指头去攻击,导致前线力量的分散,战略进攻力量的不足(这与之前石达开的集中运动形成鲜明对比);这就使太平军在战略上浪费了优势,给了湘军反击的机会!

而林绍璋又是一个庸碌之将,对内治军则不能避免新老将士的内讧,对外作战则战法单调、昏招频出···

如此,太平军之败,毫不意外!

反观湘军,虽然此时尚有各种问题,但优势已经逐步显现。

曾国藩虽是书生,前线指挥能力欠缺,但战略头脑清晰,知道如何扭转局势。

塔齐布等将领虽然没有石达开、陈玉成那样的奇招,但一板一眼,善用火器,能将战略上的优势转化为战术上的强势,牢牢掌控局面!

湘军虽然是初建之军,将士战斗经验不足,在初期交战中屡屡失败,但纪律严明、凝聚力强,又融合了湖南人独特的霸蛮气质,能打硬仗、死仗,能不折不扣执行任务!

如此,湘军之胜,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