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让这里成为一扇窗,可以因美好的人心看到更远的风景。想让这里成为一棵树,像白族村庄里的那些大青树一样,人们愿意亲近它,爱护它,并因同一棵树下度过的光阴而相互多一份珍惜。”

说这话的人叫曾曾,而“这里”,指的就是位于洱源县凤羽镇佛堂村的一间公益书屋——曾曾公益书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曾公益书屋

书屋落地百年白族老屋

曾曾是生活在大理的一位电视台主持人。“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是书籍打开了我的世界,那时候就埋下了想做书屋的梦想。”2018年,曾曾因采访认识了新周刊创办人封新城,开书屋的想法再次启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曾

那时的封新城已经离开媒体,退隐凤羽,开始了“艺术+乡村”的实践尝试。来到大理乡下的一段时间,他经常出差回来就扔给曾曾一摞书,让曾曾先学习。这些书打开了曾曾的另一种视野,曾曾因此也来到凤羽,见证着凤羽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一步步焕发出新的价值和可能性。

最开始曾曾想过她的书屋是这样的:“山脚或田边,推开窗就是无边的绿,院里有树,屋里有炉,白天晒着太阳,晚上守着炉火,手边随时有一本喜欢的书,度过一个又一个日子。”但曾曾在大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老院子,直到一位凤羽土著、辞去银行工作回家创业的陈行长对曾曾说:“大理不缺你一个书屋,可是凤羽没有,如果想要通过书屋做些能影响别人的事,这里是最合适的。我把老家祖宅给你用,不要房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曾和房东奶奶

就这样,曾曾的书屋在佛堂村一个有三棵梨树,一棵李子,洒满阳光的白族老屋落地生根,免费对村民开放,也对村里的孩子提供免费借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外面的人走进来,村子里的人看出去

目前,书屋藏书有一万多本,大部分来自社会捐赠,曾曾也不断地在公众号上面向社会募集书籍,并对书籍种类进行筛选。“因为我的个人喜好和乡村公益的属性,我会重点征集人文、教育为核心的书籍,突出强调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儿童类,我的想法是一直开放地接受这些品类的书籍,并争取一年更新一次,更新换代的部分捐给周边的学校和乡村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曾也努力探索让公益书屋健康、活化运作的各种模式:在线上鉴书推广凤羽和书屋、规划亲子游学项目、为游客和社会团体组织读书分享会、联络乡村学校为孩子们定期提供课外阅读咨询和读书活动……

“但我一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有限,因此我想要持续地发动身边的朋友以及艺术界、文化界的客人们来组织分享,这样书屋就能真正发挥城乡连接点的作用,让外面的人走进来,村子里的人看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曾的书屋,就像在土地上播种的一粒种子,曾曾就是那个播种的人,她把种子播种在泥土里,翻土、选种子、播种。某天会有人来给种子浇水,某天会有人来除草、施肥,某天有人背着篮子来摘果实,而摘了果实的人们又开始翻地播种,一颗种子在大地上循环......

编辑:施滢 陈丝华

值周:胡亚玲 张辉

主编:李胜

五经普知识问答小贴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普查对象有哪些?

答:普查对象是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农家书屋连接城乡:让外面的人走进来,村里的人看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