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的一个僻静小村庄,淑英选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春日,怀着敬虔的心情,踏上了回娘家的旅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淑英思念已故的父母,希望能到他们的坟前献上一炷香,焚烧一些纸钱,以表达自己无尽的哀思。

村道两边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迎接游子的归来。淑英的心情却复杂万分,她清楚这次扫墓之旅可能会面临不少阻碍。按照当地的习俗,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扫墓是有很多禁忌的。

不出所料,当淑英走进家门,迎接她的是兄长和嫂子惊讶的目光。

“淑英,你怎么回来了?”兄长的语气中透着困惑。

“哥,我想回来看看,给爸妈扫扫墓。”淑英的声音坚定而又温和。

兄长和嫂子的神色微微变了变,嫂子开口道:“淑英啊,你得明白,我们这儿的风俗,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扫墓的。”

“可是,哥嫂,我只是想尽尽孝心。”淑英的眼圈泛红,声音有些颤抖。

兄长深深地叹了口气,“淑英,不是我们不让,只是这风俗摆在那儿,我们也不便违反。你要是去了,村里人会说三道四的,还会影响我们家的运势。”

淑英心中一阵苦涩,她知道这不是兄长和嫂子的本意,但是在这个小村庄里,风俗的力量似乎超越了一切。

“难道结了婚,我就不是爸妈的女儿了吗?”淑英心中满是不甘,却也只能无奈地离开那个曾经给予她温暖的家。

漫步在乡村的小径上,淑英心事重重。她回忆起过去的日子,那时候爸爸妈妈牵着她的手,在这片田野上留下欢乐的足迹。而现在,她只能远远地眺望那片埋葬着父母的土地,却无法靠近。

不知何时,淑英走到了村口的老槐树下,那里聚集着一些准备扫墓的村民。她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你们听说了吗?淑英回村了,想给她爸妈扫墓,结果被她哥哥和嫂子给拦住了。”

“唉,这种事也没办法,咱们这儿的规矩就这样。”

“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淑英也是她父母的孩子啊。”

听着村民们的议论,淑英心头涌上一股暖意。尽管风俗的力量不容小觑,但人心中的善良与理解也同样重要。

就在这时,村里的阿叔走了过来,“淑英,你怎么在这里?”他是村里的长辈,对村里的风俗有着深刻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叔,我只想来给爸爸妈妈扫墓,可是……”淑英再次泪眼朦胧。

“淑英啊,规矩是规矩,但亲情更重要。你的父母在天上看着,也会希望你能去看望他们。”阿叔的话让淑英感动落泪。

“这样吧,我带你去,你在远处祭拜一下。”阿叔提出帮助。

在阿叔的引领下,淑英终于来到了离墓地不远处。虽然还有一段距离,但她至少能够看到父母的坟茔。

她在那里点燃了香烛,献上鲜花,泪水无声地流淌。这一刻,淑英感觉与父母的距离似乎近了一些。

这个古老的风俗,是否考虑到了独生女家庭的特殊情况呢?对于许多80后、90后的父母而言,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有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独生女的家庭。如果女儿不能回乡扫墓,那么又有谁来纪念他们的后代呢?

实际上,这样的风俗似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它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风俗也应当适时调整。我们不能固守那些过时的规则,更不能盲目地维护那些并不合理的事物。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有后代来祭祀他们,他们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安慰,而不是纠结于那些繁琐的礼节。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让风俗与时代同步,让真挚的爱和怀念成为我们祭祀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