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茂

我读大学时,汪曾祺虽然已经名满天下,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里,他的地位还比较低,排不进一流作家行列。不过,写作老师对汪曾祺很推崇,经常提到他,要求我们认真阅读、用心揣摩。

我找来《大淖记事》《受戒》等小说看,根本提不起阅读兴趣。舒缓的叙事,松散的情节,信马由缰的闲笔,不典型的人物性格,小说居然可以这样写吗?这是在挑战我对小说文体的认知。

随着阅历见识的增加,我慢慢爱上了汪曾祺的作品,床头放着他的书,睡不着觉时总要读一读,发现常读常新,越品越有味道,汪先生也成了我的写作老师。

我逐渐觉得,汪先生的作品不是烈酒,也不是馥郁的咖啡,但烟火气十足,它应该是一杯绿茶,香味不浓,温度正好,滋味淡雅,回味悠长。

回想起写作老师的教诲,只怨当时太张狂。

也许血气方刚的少年解读不了汪曾祺,因为他们缺少耐性;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女也品读不了汪曾祺,因为她们匮乏阅历。

沉湎于功名利禄的男人是不会喜欢汪曾祺的,因为他们缺乏淡泊的心性;耽溺于物质享受的女人也不会接受汪曾祺,因为她们欠缺审美的眼光。

从许多方面看,汪曾祺与苏东坡很像。比如他们都出生于士大夫家庭,都在温暖湿润的稻作区长大,都酷爱自然山水,都饱受现实打击。两人都是书法名家与文人画家,既风趣幽默又多才多艺,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显著标志。二人都喜欢交友,醉心美食,精于茶道,都是杜康的亲近者。不同的是汪曾祺还嗜好香烟,如果宋朝就有了烟草,依苏东坡爱玩、爱尝试的性格,他大概也会与朋友们一起吞云吐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前发表的散文《谁是人生大赢家》中,我说:“父母疼爱、妻妾恋爱、儿子亲爱、朋友友爱、百姓敬爱的苏轼才是真正的人生大赢家。”汪曾祺何尝不是如此!爷爷宠爱他,父亲待他如兄弟,小说《钓鱼的医生》就是他对父亲的纪念。他在学校表演节目,父亲就去伴奏;他初恋时,父亲出谋划策;他稍大些,父亲就教他喝酒,抽烟时也给他一支,还先给他点上。

汪曾祺与妻子相识、相知、相伴54年,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唯有始终如一的坚守,以及一日三餐的关爱。

我看过汪先生的一张家庭合照,三个儿女屈腿坐在草地上,夫妇俩蹲在后排。居右的施松卿右手搭在大女儿肩上,微微仰着头,笑容可掬,完全是一家之主的派头。汪曾祺居左,右手搭在大儿子肩上,左手护着小女儿,含胸俯首,笑容内敛,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

1961年,汪曾祺全家在北京中山公园。

这张照片既符合汪先生的性格,更契合他在家中的地位。好男人就应该在家中低调不张扬,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氛围大多很好,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更和睦。

晚年时,夫妇二人曾在家乡的湖上合影,被人戏称为“高邮湖上老鸳鸯”,这是真正的白头偕老,更是温暖人心的长相厮守。

汪曾祺从不对儿孙使脸色,他在家中没有“父道尊严”,更没有“祖道尊严”,他只是好脾气的“老头儿”,总是保持一颗童心,却是儿孙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汪曾祺的朋友很多,大家都爱跟他交谈,到汪先生家里聚会,享受汪氏厨艺,是朋友之间值得夸耀的事情。

百姓何尝不喜爱汪曾祺!他的作品不但进了教科书,还被各种报刊杂志转载,被名目繁多的丛书选编,被制成形形色色的音像作品。

品鉴汪曾祺作品,就像安定片之于失眠、支持陪伴之于失意、情感慰藉之于失恋。

今年清明节,我造访“汪曾祺纪念馆”,发现那里门庭若市,游客摩肩接踵,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儿童,都是“汪迷”,人气指数远超高邮传统历史文化景区,比如镇国寺、盂城驿、文游台、王氏故居等。

汪曾祺在《小说笔谈》中说:“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惟悠闲才能精细。不要着急。”读他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消除火气与功利,用心去感受。

汪曾祺的作品是干净的,没有污染,没有算计,没有故作姿态的清高,也没有摇唇鼓舌的聒噪,甚至也没有文人常见的感伤主义。他用作品诠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学,应该使人获得生活的信心。”

读汪曾祺作品,反观其为人,我首先想到的词是“温润”。温润是家乡气候与风物长养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熏染的必然。高邮位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枕于大湖之侧、运河之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盛产稻米、小麦、油菜、鹅鸭、湖鲜……有美味的淮扬菜肴,蒲包肉、阳春面、大闸蟹、盐水鹅……都是让人乐不思蜀的美食佳肴。

在高邮期间,我去了菜市场,当地农副产品的丰盛与新鲜让我惊异。如此润泽丰饶的土地,怎能不养育温润的人!

高邮自古文化昌盛,汪曾祺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传统知识分子,他在家乡遇到了关爱他的启蒙老师,遇见了受新思想洗礼的中学老师,在西南联大撞见了启迪他的恩师沈从文、闻一多,在昆明一所中学邂逅了挚爱一生的伴侣,他如何能不温润!工作后,他生育了三个可爱的儿女,结识了温润如玉的老舍和赵树理先生。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交往的人便知道了,从这个角度看,汪曾祺怎能不温润!

汪曾祺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希望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对待的感觉。”不是所有人都有汪先生的才情与幸运,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分内的工作做到最好,尝试温柔地对待遇到的每一个人,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吧!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