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向振熙老太太在长沙离世,毛泽东得知消息后非常悲痛,立刻发出了吊唁函,并表示希望能够与他的爱妻杨开慧同穴安葬。

这位让毛泽东深深挂念的老人,正是他的岳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南平江县的望湖村向家砖屋,不仅是中国早期共产党员向钧烈士的故居,也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的外婆家。

向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家,乾隆年间就有一位名叫向曾贤的进士。他在平江县向家镇望湖村购买了一块地,修建起一座砖屋,并以耕读诗书传家。

向寿吾是向增贤的孙子,他虽均饱读诗书,但决定不再入官场,而是专心在家乡开馆授徒,开启民智,以教育济世、培育人才为乐。

湖南是民智最先开启的地方,而向寿吾更是思想超前,他在子女之中讲究男女平等,他认为女子也是传后之人,因此他支持向家的女孩接受教育。

向寿吾有两个女儿,其中二女儿就是杨开慧烈士之母——向振熙。她自小就在向家私塾就读,并就读了当时的西式职校,成为了当年少有的新派女学生。

这就是向家发外家的秘密——他们坚持男女平等,重视教育,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家与板仓杨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两家经常相互走动,相互通婚。杨昌济和向振熙自小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每当炎热的夏天,杨昌济去向家的外祖母家串门时,向振熙都会给他递上清凉的井水和一杯凉茶。到了冬天,向振熙则会拿出干毛巾给杨昌济擦去雪花。

向振熙的外祖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于是决定撮合他们两人的婚事。1888年,按照中国的老传统,向振熙和杨昌济结为夫妻。

在他们的生活中,向振熙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尽力帮助丈夫准备科举考试。但是,杨昌济每次临考都会发挥不佳,以至于屡次名落孙山。

面对丈夫的苦闷,向振熙没有多少责怪,而是积极地排忧解难。杨昌济则逐渐将精力放在乡里的私塾事业上,对科举考试的兴趣也逐渐减退。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意识到了科举考试的虚伪和无用,于是决定去东瀛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01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杨开慧和弟弟杨开智已经出生了,但是向振熙瘦小的身体如何能撑起家庭的重担呢?

尽管如此,深明大义的向振熙依然坚定地支持了丈夫的决定,并在煤油灯下为他打点行装,还塞给他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零花钱。

在床上,夫妻俩相互叮咛,彻夜未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丈夫走后,向振熙独自一人支撑着家庭,既照顾两个孩子,又时刻期待着丈夫的归来。向振熙年少时便饱读诗书,这种良好的教育背景为她的女儿杨开慧奠定了深厚的学识基础。

五岁时,湖南水灾爆发,大批流民涌入板仓。面对这种情况,向振熙无私地接纳了一对饥饿的母子,并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杨开慧,对于苦难的人,我们要有同情心。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杨开慧,也让她下定决心要为穷人奋斗一生。在随后的日子里,向振熙和女儿一起进入女校学习,她们在这里开阔了眼界,也更加明确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十年后,向振熙翘首期盼的丈夫杨昌济终于学成归国,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翘楚,回国后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昌济在众多学生中,最看重的无疑是刚踏入社会的毛泽东。在毛泽东初来乍到长沙的一天,杨昌济兴奋地向家人宣布:“我在第一师范学院看到了最好的两个学生,一个就是毛泽东,另一个是蔡和森,他们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随后,杨昌济总是不住口地夸赞毛泽东,对他的才学和救国之志赞不绝口。有时,杨昌济还会把毛泽东和蔡和森带回家中,一起用餐,共同探讨学术和救国之道。

作为师母,向振熙热情地接待他们,亲手为他们烹饪美食。当得知毛泽东失去了母亲,向振熙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他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

让向振熙欣喜的是,她的女儿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关系越来越近。口才出众、气概豪放的毛泽东,常常让杨开慧放下自己的学业,在他面前做了一个“旁听生”。

毛泽东的理想、抱负和救国之志,让杨开慧深深被吸引。年轻时的毛泽东强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因此他和同学们经常到郊外去远足、登山、漫步,而杨开慧总是紧跟在他们身后。

毛泽东坚持冷水浴,即使在冬天也不间断。杨开慧得知后,也模仿毛泽东。她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抱负:“要救国,必须锻炼强健的身体。”

长时间的相处使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心越来越近。杨开慧17岁时,随父亲到了北京。而不久后,毛泽东也来到了北京。

在杨昌济家中,毛泽东再次遇到了杨开慧,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