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192期】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明天是第9个“中国航天日”。以《逐梦星河绘长卷》为题,与大家分享航天作家兰宁远纪实文学创作的故事。

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奋斗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很多报刊都在回顾中国载人航天事业 不平凡的历程,其中不少文章都在显著处注明,参考作家兰宁远作品《中国飞天路》《挺进太空》《飞天梦》《逐梦太空》等。

兰宁远的这些作品权威、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艰辛历程,是可靠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纪实文学。

1

纪实文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践、人物和现象等。

中国人离开地球,飞向太空,建起太空家园,这不仅是中国应该大写的事件,也是人类的大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1992年启动的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实施已经30多年了,这虽然在世界历史上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来说,却让一个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作为长期在航天系统工作的作家,兰宁远与这段风云激荡的年代一路同行,他深感每一步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壮美的腾飞背后都是用心血与汗水浇灌的,能亲历并记录中国的飞天之路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为工作关系,兰宁远得以走近托举“神舟”的发射场,走近梦圆凯旋的着陆场,走近隐姓埋名的科学家,走近坚毅勇敢的航天员……知道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几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建并发展起来的,他们用智慧和心血在茫茫太空铭刻下了执著专一、淡泊名利、心无杂念、坚韧顽强的精神丰碑。

兰宁远努力寻找他们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个性风采,将创作的第一部航天题材报告文学命名为《飞天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天梦》出版于神舟五号圆梦太空后不久,再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从一个向往蓝天的孩子到一名飞行员,从一名飞行员到一名航天员,从首飞航天员到航天员管理者的成长历程。

虽然媒体对杨利伟的报道很多,但《飞天梦》却展现给读者别样动人的书写。作品虽然以杨利伟为主人公,而实际上却将他置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宏大背景之中,不仅记述了一位英雄的成长轨迹,也再现了航天员群体乃至整个中国航天人几十年的奋斗史。作者以深沉而凝重的感情,用文学重现事业的辉煌,回望他们那些浸透着血汗与智慧的日子,表达出伴随改革步伐成长的一代人的心理特质与人生追求。

2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后,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载人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航天人也由幕后走向了前台,更多的历史和思考浮出了水面。

兰宁远对这一题材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宏大的事业需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幕后奋斗,更多的英雄是默默无闻奉献了几十年的航天大军,他们为了梦想同样的坚守,令人深深感动和震撼。于是,兰宁远的创作视野也从航天员系统一个方面延伸到了整个工程,从航天英雄群体拓展到了研制队伍。

然而,这样的创作对于作家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载人航天工程包括工程总体和航天员、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着陆场、测控通信、空间应用等各大系统。 上至工程的决策层领导、专家院士,下到一线技术员、岗位操作手,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领域,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经历,涉及多种学科,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如果把这一切搞清楚,找出研制重点、代表人物和感人故事,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不是一般题材可比。

2012年,为纪念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周年,兰宁远在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筑梦太空》中担任总撰稿。

在完成撰稿后,他又在海量的采访和更多探究深思中理清了脉络,开始用文学的形式还原那些感天动地的事件和可歌可泣的人物,以全新的结构布局完成了全景式展现中国载人航天画卷的长篇报告文学《挺进太空》。

在这部30余万字的作品中,从古老的飞天梦想,到“东方红一号”的壮美腾飞;从中国航天员首次飞向太空,到第一次太空漫步;从神舟、天宫实现“太空之吻”,到女航天员的首次出征;从完美的太空授课到太空33天的全新征程……兰宁远把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之路做了文学的生动表达,引领读者回望航天工作者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心路历程。

3

虽然《中国飞天路》迄今为止对载人航天工程讲述全面准确的记述解读,得到了沈荣骏、刘纪原等工程老领导的认可,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但兰宁远仍不知足,因为了解越多,感受就越深。

他记得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曾对他说过:文学创作不光说成就,也应该讲挫折,让大家知道中国的走过这条飞天之路其实是挺不容易的。

的确,只有最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像载人航天这么一项庞大的跨世纪工程,一路走来怎么可能没有坎坷和曲折呢?很长一段时间,兰宁远总想着王永志的话,决心把工程的全貌真实客观地呈现出来。于是,他决心寻找到一种新的视角和表达,直到有了后来出版的《中国飞天路》。

在这部长达30多万字的文学长卷中,兰宁远站在国家命运的高度,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开展载人航天、实施这一重大工程对国家的战略意义是什么等重大命题。站在科技的角度,揭示了工程论证中遇到的难点和困难,讲述了中国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是怎样科学决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艰难突破。

仅从内容上看,《中国飞天路》涵盖了从“三垂一远”的发射模式,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测控网;从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试验。

从细节上看,有航天员训练时挑战着生理、心理极限,老一代航天专家面临专业领域的重新选择,年轻科研人员流失靠创新项目留住人才,科学家为找到电子器件基础材料自主开辟研究道路,未飞天航天员仍坚守梦想的独特成长历程……作品消解了历史与科学的“冰冷”,实现了客观真实的理性思辨与情感温度的交融。

在《中国飞天路》一书中,还有很多带有揭秘性的事件。如上世纪70年代,被搁浅的“曙光”计划;面对“争八保九”的质疑,神舟一号的艰难出炉;神舟二号发射前,火箭意外被撞;神舟三号发射前插头引发的轩然大波;神舟五号杨利伟在火箭腾飞时遭遇的“险情”;神舟七号太空中发生的意外“火灾”……

人们看到的一次次成功发射背后,这些人和故事从作品中浮出历史地表,说明这一工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恰恰是这些坎坷和挫折表现出了航天人的科学精神、创新超越、使命担当与情怀大爱。兰宁远的作品将中国航天举步维艰的困惑与不断前进的豪迈奋争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4

时代赋予作家一种机缘和权利,用自己的眼睛和笔墨来瞩望这一伟业。

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而立之年。 兰宁远的又一部航天题材报告文学《逐梦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出版了。

细心的读者发现这部书的封面上多了几个字——“青少年图文版”。这部十余万字的作品看似与前面三部内容上有相近之处,但细细读来,却有着独特的创作视角和艺术表达。

这本书是专门写给青少年读者的,为了让他们感受和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担当和科学情怀,兰宁远除了用朴实的文字、翔实的内容写好人物、讲好故事之外,特意在叙事过程中增加了科普的内容,找来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相得益彰地融在叙事之中,通过诗意的表达和形象的解读,让读者在振奋和愉悦中读有所获、读有所感、读有所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能生活在这样一个让神话变为现实的时代是幸运的,仰望星河,更壮美的未来等着作家去记录、去讲述。

兰宁远说,用文学的力量逐梦九天,只要读者需要,就永在路上

兰宁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专注于航天作品创作,其代表作有航天题材长篇报告文学《飞天梦》、《挺进太空》;航天题材话剧剧本《顶天立地》;两弹一星题材京剧《横空出世》等。他曾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编剧作品参演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康璐

编辑 | 李文辉

校对 | 刘俞希

主编 | 张文军

副主编 | 麻雨洁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