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在自然纪录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在一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有一个并不算深的泥水坑,水坑边聚集着不少饮水的野生动物,有些动物还在泥水里欢快地打滚。当你看到这一幕时,你的脑海中有没有闪过一个念头,这水能喝吗?为什么野生动物们直接喝生水不会有事呢?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生动物们首先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科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发现叉角羚们饮水很有原则,它们几乎从不光顾水中溶解性固体总量(TDS)超过5000ppm的水源,而当水体酸碱度(pH)超过9.2后,它们便会集体离开,寻找新的水源。虽然我们还不确定这些动物是如何做到的,但它们确实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感知出不同水体之间水质的差异。

3

其次是具有适配的免疫力。野生动物们即使再强大的感受系统,也无法做到滴水不漏。相较于pH、气味等物理化学指标,隐藏在水和食物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往往更难被察觉,也更为致命。而这时,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4

这些野生动物由于世世代代栖居在相似的环境中,取用同一地区的水源,捕食相似的猎物,已经对该地区水体/食物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基本的免疫力(无法适应的个体则会生病,被淘汰),而这种抗性又会通过母源免疫的形式遗传给后代,循环往复,自身和群体的免疫力得以不断巩固。

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除了免疫系统,野生动物的消化系统也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动物的口腔中除了含有水、各种营养物质、消化酶外,还包含了溶菌酶、白细胞、免疫球蛋白等多种免疫组分,形成了它们应对“病从口入”的第一道防线。

6

另外就是野外肉食动物们还配备了更厉害的胃肠屏障。杂食性动物的胃环境平均pH约为2.9,人类的胃环境平均pH数值为1.5-3.0,像鬣狗、秃鹫这样的食腐动物,它们的胃内pH低至惊人的1.3。在如此强酸的保护下,食物中的病菌要想兴风作浪那是谈何容易。

7

除了胃酸,较我们人类更短的肠道也是它们的优势。我们人类肠道约七八米,是身高的4~5倍,像老虎的肠子只有 5.4米,是身长的3~4倍,狼的肠子仅为身长的3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有害菌通过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尽快将它们排出体外,将伤害降至最低。

8

当然动物为什么都能直接喝生水这个也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所谓“幸存者偏差”指的是由于我们过度关注那些“幸存者”,从而忽略了那些没有幸存的或没有观察到的个体,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野生动物在水坑边喝水,在草原上食腐,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会吃坏肚子,可能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机会观察到那些反面案例。

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也不必为自己不能大口吃生肉、随便喝水而感到可惜,把水和肉烧熟了再吃也许就是最符合我们人类需求的生存之道!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我们减少食物中病原体的发生,同时也为我们大大减少了在消化食物上的投入,让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能量用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

编绘/杨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