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1年,约翰·拉贝成为了纳粹党南京分部的负责人,这标志着他从北京到南京的转移,开启了与这座城市深刻缘分的篇章。拉贝在北京的岁月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他曾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下了老北京的风情和生活点滴。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的局势迅速恶化。1937年,日军逼近南京,拉贝及其他外籍人士面临撤离的命令。然而,在送走家人之后,拉贝决定留下,他深知作为纳粹党员的身份对日军可能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

拉贝迅速行动,召集所有愿意留下的外国人,组成一个临时委员会,共同商议如何保护南京的平民。他们将办公区域和居住区改造成了一个临时的安全区。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党旗作为护身符,试图在战火中为无辜的平民争取一线生机。

在南京的那几周里,拉贝几乎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他不顾个人安全,挥舞着纳粹旗帜,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将每一个遇见的中国平民都引导至安全区。与此同时,日本军人似乎将这视为一种残酷的游戏,他们经常躲在一旁,等待拉贝带领平民到来时展开攻击,以此满足他们扭曲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贝与一个日本军官的对峙尤为紧张。某一天,当拉贝再次挥舞旗帜试图保护一群妇女儿童时,一位日军上尉阻挡了他的道路。拉贝直视对方的眼睛,严肃质问:“你们真的要违背日德同盟吗?看看我手中的旗帜!”那位上尉犹豫了一刻,最终命令手下放行,这一幕加深了拉贝对自己行动的坚定信念。

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的日记成为了记录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他详细记述了每一天的事件,以及他和其他外籍人士如何努力保护尽可能多的生命。这些文字后来成为了控诉战争罪行的重要资料,也让拉贝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约翰·拉贝,在战火纷飞的南京,以其纳粹党员的身份,成了城市中一个特殊的保护者。他的胆识和果断,成了他的护身符,也是他能够在那段黑暗时期挺立不倒的支柱。

拉贝的安全区成了南京的一片净土。尽管如此,日本军人仍不断找茬,试图冲破安全区的防线。但拉贝总是站在前线,手持他的纳粹旗帜,阻挡他们的进攻。据后来统计,拉贝保护了超过25万名中国平民,这些人都挤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空间内生活。

战争结束后,拉贝的日记成了记录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没有这份日记,世界可能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拉贝的记录成了否定南京悲剧是虚构的有力反驳。

战后,拉贝返回德国,尝试向希特勒报告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并劝说他重新考虑与日本的同盟。但希特勒对拉贝的见解不予采纳,坚持认为日本是德国重要的战略伙伴。拉贝的反对声音,未能改变纳粹高层的决策。

失望之下,拉贝决定退出纳粹党,但他的申请连续被拒。他开始在公众场合讲述自己在南京的经历,试图揭露日本军人的暴行。这一行动立刻引起了希特勒的愤怒,导致拉贝成了纳粹的眼中钉。

为了自己的安全,拉贝不得不开始逃亡生涯。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继续向外界宣传南京的真相,尽管身处流亡,他依然坚持为那段历史的见证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德国遭受了盟军的严厉清算,而约翰·拉贝作为纳粹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面临了审判。然而,美国主审的法官并未了解拉贝在南京的英雄行为,误将他视为纳粹的罪人,准备对他施以严厉的惩处。

在这危机时刻,中国政府得知了拉贝的处境,立刻派出代表前往美国,详细说明了拉贝在南京保护平民的功绩。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及时介入,美国方面终于意识到拉贝的行为与普通纳粹分子截然不同,因此撤销了对他的指控,允许他返回德国。

回到战后经济凋敝的德国,拉贝发现自己失去了昔日的工作,只能靠做些零工维持生活。战争使得德国经济陷入低谷,拉贝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就在这时,几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得知了拉贝的困境,他们通过联系传回中国,引起了南京市民的关注。

得知拉贝的困难后,南京市民自发捐款,汇集了一亿元国民政府金圆券,经政府兑换后,相当于2000美元,此外还包括了必需的生活物资,以此来回报拉贝昔日的恩情。这笔资金和物资极大地缓解了拉贝家庭的生活压力,使得他的晚年至少不再为生计发愁。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善良的人开玩笑,1950年,拉贝因中风去世,享年68岁。最初,他被安葬在德国,但在1997年,由于墓地续期问题,他的遗体被迁移到了南京,这座他曾竭力保护的城市。

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拉贝的孙子托马斯和其家庭遭受了疫情的严重打击。作为一名前线医生,托马斯不幸感染,面对病毒,整个家庭陷入了绝望。在无助之时,托马斯想到了祖国中国,希望能够得到援助。

中国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派遣了大量抗疫物资支援托马斯家庭,包括3万只口罩、620瓶药物和200套防护服,这些物资第二天就送达了托马斯的家门。南京市民也未曾忘记拉贝家族的贡献,纷纷自发捐赠,体现了深厚的人情和历史的连结。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