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诰,是道教诸天尊和历代仙真教诫告示的真言。古往今来,被玄门所看重,是道士日诵修持的要典。

宝诰,是道教列圣仙真对弟子的教诫之文,道士日常修持时,都必 须持诵宝诰。此外,在道教各式斋醮科仪之中,也要诵持用以称颂神圣之功业与本行圣纪的宝诰,以表达道教 徒至(志)心皈命于神仙和圣贤的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宝诰的起源与形成

道教的宝诰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系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前者为短篇的浅近骈文,后者则为神真的名号。用以称颂神圣之功业与本行圣纪的宝诰,以表达道教徒志心皈命于神圣之用意。

闵智亭道长主编的《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注》指出:诸真宝诰是道门诸天尊和历代仙真教诫告示之真言。古往今来,为道门所重,乃道士日诵修持之要典。

然而,宝诰的起源为何?它又是如何形成的?何时被运用于斋醮科仪之中?持诵宝诰能获得什么应验与效益?这些问题,都值得吾人加以深入探讨。

吾人既欲了解“宝诰”,必先厘清“诰”的定义。“诰”这一种文体,起源于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书典册《尚书》,是《书经》“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之一,如《雒诰》、《康诰》等,皆属其范畴。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诰,告也”。清段玉裁也加以说明,认为诰是“以言告人,……为上告下之字”。由此可知,“诰”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告诫或勉励之词。

道教教团于东汉末年兴起之后,继承了“诰,告也”的观点。如六朝成书的上清派典籍《真诰》,即是上界仙真降临人世,向杨羲、二许等人所作告诫、劝勉之词的总记录。至此,道教仍只有仙真降授之“诰语”,而无骈文书写的“宝诰”。

到了唐、宋二代,由于帝王崇道的原因,分别对道祖老君、祖天师、真武大帝、玉皇上帝等道教谱系中的神圣屡锡封号,而在封赐之时,必伴随着以骈文书写的“诰命”、“诰书”。因此,道教 徒加以仿效,在仙真的圣号前面,加上一段或由仙真降谕,或由朝廷封赐,或由高道撰写,或由文士歌咏而成的简易骈文,成为《玉清诰》、《老君诰》、《弥罗诰》等“宝诰”的前身,并经元、明、清、民国的刊削增补,成为现今持诵的“宝诰”。

二、持诵宝诰的妙用

宫观道士日常舉行早晚功课的目的,一是为了修道。

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门功课》的《序》中称:“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宝诰丹经乃修仙之路。得其门,可以复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炼不坏之身。是故羽士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时中课诵。朝夕朝礼,期上接夫圣真;夙夜输诚,祝永绵夫国祚”。

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养生。

柳守元称:“不勤持诵,何以保养元和”。道士作早课时,多在卯时,此时,阳气初升,阴气未动,饮食未进,气血未乱。通过早课,会产生心平气和、脉通窍利的保健功效。晚课时间一般在酉时,此时人已疲倦,阳气衰微,阴气渐旺,邪气游荡,通过晚课,能消除疲劳,平静焦躁,产生精力振奋、有益睡眠的功效。

因此,柳守元云:“若能矢志专诚,二六时中,猛勇精进,永无退转,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出入虚无,逍遥宇宙,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染,一尘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尘根,脱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长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涛,禳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不应,有感皆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诰,是通天至宝,亦是修行捷便快道。天上高真,要与我们的凡身相接,共同创造无形应化有形的力量,就是用此宝诰来发挥连系亲和的作用。

通过早晚课持诵宝诰,即所谓:“功课者,课自己之功,明自己之性,修自身之道”,乃是道教徒修持寻真的门户,能使道教徒修心炼性,合助道力以及保养元和。

宝诰涉及的内容,加以概说,就是天神们的来历和功德的赞叹;而祖师们的宝诰就是祖师们修道、证道过程以及功德、誓愿的浓缩精练。因此,通过持诵宝诰,可以阐发教理、教义,对后世道教有很大影响。同时,以此开启性命之学,去追求这朴归养生之道,也符合了人们寻真、至善,贵生乐生的天赋灵性。

此乃是宝诰蕞重要内涵之所在。

道教徒日诵祖师宝诰,能知祖师当年艰辛的修道历程,可作为今天道教徒的修持典范。口诵心持,攒年至月,攒月至日,攒日至时,时时归于自身的“身、口、 心”,而所含摄,则心不调自静,神不调自清,气不调自和,心息相依。与天地之冥合,得其难得之货,神气绵绵皆相顾,骨肉融和玉液流。

诵持宝诰,若周行而不殆,则美妙尽在不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