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不是陆军部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轰炸机部队首当其冲,特别是美国陆航的B-17重型轰炸机的炮塔机枪手,更是以九死一生闻名。美军B-17轰炸机是二战主力重型轰炸机,具有较远的航程,和数吨的载弹量,但是损失却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时间调回到1943年,中途岛和瓜岛战役的胜利,使喘过气的美国终于可以有余力,在欧洲地区大规模部署重型轰炸机部队。当时,更先进的B-29战略轰炸机还未投入量产,美国陆航重型轰炸机部队的主要装备,还是B-17空中堡垒和B-24解放者。而B-17重型轰炸机,由于服役时间早,使用经验相对成熟,在对德战略轰炸中,往往身先士卒,但糟糕的设计,德军强大的火力,也让美国付出了巨大伤亡。

这就要说到B-17的空中堡垒绰号,B-17重型轰炸机采取4发动机布局,极端情况下即便3台发动机失效,B-17也能飞回基地。同时,该机长22米,宽31米,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吨,拥有十分坚固的机体,能够携带8吨炸弹,且机身巨大总体抗打击能力极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机体被打到千疮百孔,也不会出现机身断裂现象,再配上机身上密布的机枪炮塔,B-17空中堡垒的绰号,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然而,B-17也有一个要命的缺陷,就是机枪炮塔的设计,B-17的前后上下都有12.7毫米的自卫机枪塔,用来拦截来袭的轴心国战斗机。数十门机枪让B-17成为了难啃的刺猬,但代价也很惨重。

首先就是堪称人形反应装甲的机尾的炮塔,机尾炮塔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干扰从后方袭击的德军战机。然而,在实际空战中,面对装备2门13毫米重机枪,4门20毫米机炮的德军FW-190战斗机,只有2门12.7毫米的机尾炮塔手,往往还在校正弹道时,就被德军20毫米炮一个照面打成肉酱。

许多受伤返回的B-17重型轰炸机,都出现了机尾炮塔连着尾翼,一起被打碎的情况。以至于在后来的B-24重型轰炸机上,美国重点加强了机尾防护。然而,在缺乏空优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对机尾机枪手的保护,依然是微乎其微。以至于二战中B-17乃至其他盟军重型轰炸机机尾机枪手的伤亡率,一直都是机舱成员的3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机尾机枪手,还不是最惨,机腹下的机枪手,才是真的十死无生。B-17的机腹炮塔完全独立于轰炸机,只能从外面进入,B-17轰炸机每次出动,机枪手都需要从地面提前爬进腹部球形机枪塔。而且,腹部球形机枪塔空间极其狭窄,机枪手只能佝偻着躺在里面,每次出击几个小时身体难以展开活动,别提多憋屈。而且,为了减少伤亡率,B-17重型轰炸机经常会选择飞升至9000米高空,在这个高度上,温度最低可至零下40度,而机腹炮塔机枪手此时的保护措施,就只有薄薄的一层铁皮,还有身上穿着的防寒衣物。

并且,B-17机舱厕所的下水道出口,就在机腹炮塔前方,高空高速飞行时,只要有人尿尿,就会有大量的黄色液体,溅射到腹部炮塔上并迅速结冰,结果就是机腹机枪手,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以上,其实都是能够克服问题。机腹炮塔机枪手的真正问题,在于突出的设计,离地面太近。

B-17重型轰炸机起飞时,机腹炮塔机枪手,距离地面只有30厘米。换言之,哪怕飞机出现轻微的损伤被迫迫降,机腹炮塔机枪手,会被拍在地上的飞机,迅速压成肉饼,甚至哪怕是正常降落程序操作不慎,机腹炮塔也有可能与地面来个亲密接触。遭到德军战机拦截时候,这个部位的机枪手是非常紧张的。

此外,了解战列舰防护设计的人应该都知道,战列舰选择之所以选择中部重点防护,而轻视首尾防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根据模拟在海上运动交战中,中部被命中的概率,远远超过首尾被命中的概率。而对于高空轰炸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高射炮向天上进行不断修正射击时,机体中部,被命中的概率最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导致高射炮火的密集弹幕,一直也是腹部机枪手阵亡的关键原因之一。虽然,后来美国根据反馈做出了一些改进,比如使腹部机枪手可以从机枪进入球形炮塔,但腹部机枪手在轰炸机受损过后,仍是整机伤亡最大的位置。甚至哪怕B-17没有受伤,火力薄弱的腹部,也往往是德国战斗机的首先射击目标之一。还好P-51远程战斗机在战争末期,大规模投入欧洲战区全程提供护航,否则B-17重型轰炸机的绰号,恐怕就不是“空中堡垒”,而是“空中寡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