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之名,韶华盛世,多因名著《边城》而闻名遐迩,书中佳话,感人肺腑,使人流连忘返。再则,其境内山水秀丽,草木葱郁,宛如童话世界一般。俗云:“人杰地灵”,此地美景与传说相得益彰,更蕴育了不少青年英才,开国上校李振军,乃是此城之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0年,李振军降临人世,于是古城凤凰见证其诞生。其父,为清朝末年之秀士,教子有方,使李振军沐浴家庭之文化底蕴。在此沃土的滋润滋养下,李振军的学业与品德皆有所突飞猛进。父子之间,亦结下深厚的感情,父亲倾注心血,谆谆教导,李振军自身之天赋与勤奋,不言而喻,因而,其学业一直亮眼夺目,使父亲为之自豪不已。

李家本过幽静生活,未来前途并无多少雄心壮志。父亲唯愿儿成学者,一则可在父母身侧尽孝,二则可传承家风教育,愿望虽平凡,却蕴含家国之情。然而,这些愿景,正因抗战硝烟滚滚而被抛向乱世之中。

日寇凶残践踏祖国,李振军心头沸腾,志存投笔从戎,深感年轻有为者应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若我国疆土沦陷,典籍虽多,又何所用哉?

怀着赤诚之心,他决志加入革命斗争。李振军审慎分析抗战形势,见国军节节败退,外寇妄图侵占祖国,意识到唯有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未来。于是,他怀着坚定信念,决定前往他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延安,为国家的解放事业献身。

父亲得知儿子的决意后,毫不犹豫地予以赞同。虽然他曾是清朝的秀才,但思想更新,深信儿子的选择正道。为了支持儿子的决定,他寻得昔日的知己徐特立。

徐特立,与李家同乡,曾在高龄57岁踏上长征之路,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更与毛主席有着师生之情。得知朋友儿子渴望加入革命的愿望后,徐老毫不犹豫,即刻草拟一封推荐信。这一封信,正是开启了李振军踏上革命之路的关键之一。

延安,乃是抗日前线之要塞,常遭敌军扫荡,险象环生。李振军,于此地迎来人生之巨大考验。一次日伪军扫荡,围困之势逼近,若强行冲出,唯牺牲可期,李振军明智之下,决意保留力量,伪裝成普通百姓,但是未能躲过敌人锋芒。

遭受拷问之刑,李振军坚守八路军身份之秘密,秘密未泄。终被押至辽宁一煤矿,命为苦力。李振军乘机发挥先前政工经验,聚众策划煤矿工人起义,成功在次年策动煤工骚动,得以趁乱脱逃。此段经历,铭刻终身,启发深刻,亦使其领悟政工工作之至关重要。

解放战争中,李振军积极参与辽沈战、平津战,英勇作战,屡次身负重伤。随后,他率部投入渡江战斗及赣南战役,勇猛出众。其不仅在战场上威震敌阵,亦在政治工作中表现卓越,宣扬革命典故,激励战士斗志。因其卓越表现,于1955年晋升为上校,并于1960年晋升为大校,载入革命史册,彪炳军史。

特殊时局之下,李振军归乡湖南,担任省委书记,同时兼任湘潭大学校长之职。李振军深知教育之重要,视大学为培养人才之摇篮,不遗余力致力于大学的发展。在其努力下,湘潭大学曾一度跻身国家重点院校之列。

李振军自踏上延安之路,便将自身献身于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其爱妻早逝,个人工作繁忙,组织方面对其个人生活状况亦格外关切。最终,在邓大姐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切和支持下,他与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有幸走到一起。二人皆属再婚,然而,共同的人生历程让他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李振军获任命为新设立的武警部队总部副政委,为这支新编组队伍在政治工作领域提供坚强支持。退休后,李振军不忘继续奉献,发表多篇文章于各大报刊杂志,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2008年,李振军辞世,然其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不忘怀念。